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劉成強:新儒商 新時風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9日 13:17 《商界名家》

  本刊記者 黃秋麗

  在激烈的競爭態勢下,農用車企業從最初的 200多家,競爭發展到今天的七八家,而時風已經成行業的絕對領先者,連續8年位居行業第一。近年來時風又在汽車行業頻頻出手,成功進入汽車市場。作為搞技術出身的總經理,劉成強見證了時風的發展歷程,而他的個人經歷已經成為時風發展史的一個注解。

  10年里掙回593個時風

  說起劉成強,就不能不提高唐。

  山東省高唐縣,自古就有“金高唐”之美譽,人杰地靈,歷史上,高唐人才輩出,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李苦禪就誕生在這里。

  而如今的高唐縣也不簡單,這個地處山東西部的縣城,近10年來從一個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一舉躋身全省工業經濟強縣之列。在高唐縣工業中挑大梁的一家企業,名叫時風,是中國農用車行業的巨鱷,它的少帥,就是人稱“新儒商”的總經理劉成強。

  從1993年時風集團成立,短短十年時間間,山東時風集團就由一個千人的縣屬小廠,跨越式地發展成為一個年銷售收入90億元、有3萬名員工的國有特大型企業。經過10年的發展,企業總資產擴大了40倍;農用車產量增長了76倍,利稅增長了255倍,工業增加值以年均80%的速度增長。目前時風市場占有率達到48%,產量從1993年的不足萬輛到現在的130多萬輛,四輪農用車還出口英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用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行業第一,經濟效益實現全國同行“10連冠”。這些指標,相當于在10多年內掙回了593個時風。這種現象在業內被稱為“時風現象”。

  劉成強是隨著時風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時風現象”的締造者之一。

  1987年,大學剛畢業的劉成強分配到原高唐縣工具廠做技術工作,這個廠就是時風的前身。1993年根據高唐縣政府的意見,把工具廠與已經破產的機械廠合并,時風集團就是這么來的。1995年底,時風又先后兼并了縣拖拉機站、紡織機械廠、化肥廠的一部分,基本救活了高唐縣的機械加工企業!1995年,時風的產銷量比1993年幾乎翻了10倍,利稅達到了9503萬元,在當時這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眲⒊蓮姾茏院赖恼劦搅藭r風的第一次飛躍。

  從上班的第一天,劉成強就扎進了車間的一線,漸漸熟悉了生產工藝和技術情況。兩個月之后,劉成強便對全公司的生產情況了如指掌。利用業余時間,他攻讀了《人機工程》、《機械設計》、《機床數控系統》等書籍,做讀書筆記3萬多字。在老技術員的幫助下,年輕的他學以致用,尋找突破口大膽試驗,在兩年時間里先后對20多項生產工藝進行了改進,設計了沖壓模具40余套,機械加工工裝夾具近百套。劉成強的這些改進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給廠里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由于劉成強的突出成就和出色表現,1993年公司提拔他為科技研究所所長,兩年后擔任副總經理,1997年底又挑起了常務副總經理的重擔,1999年底擔任時風集團總經理。由于是技術出身,多年來,他堅持從苦練企業“內功”入手,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

  向科學技術要效益,是劉成強管理企業的一大特色。他認為“以質取勝”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必須把農民和群眾滿意認可當作最高質量標準。因此,不論是整體部件,還是零散配件,凡是可以改進的,他都潛心研究。農用三輪車有句行話,叫做表面文章最難做(指車的表面漆層工藝不易過關)?蓜⒊蓮娋筒恍拧靶啊,他帶領專業人員連續攻關,采用陽極電泳底漆新技術,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研究改進,終于解決了這一難題。同時,他還圍繞產品進行嫁接改造,吸取同行業最先進的科技成果,與技術人員共同攻關,不斷開發出受農民歡迎的新產品。

  起初,公司實力有限,還不能大批更新新型設備,劉成強便組織科技人員、技術工人利用現有設備搞科技攻關,提出了“不讓一臺設備閑置”的口號,對公司大小設備逐臺會診,開展革新改造。經過兩年的摸索積累,劉成強領導技術人員先后完成了74項設備攻關項目,創直接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面對客戶渴求高新科技、追求質量完美的“挑剔”目光,企業必須研究如何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一流的服務。劉成強對此有很深的理解。為了讓客戶百分之百滿意,他們一切著眼于市場,凡是市場需要的,他就領導大家拼命去做,打時間差,抓產品質量,完善售后三包服務,一絲不茍。他提出:允許技術人員搞實驗時出現失誤,不計較這種失誤重復多少次、造成多少損失,以鼓勵科研人員放下包袱,開動腦筋,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但不允許任何崗位不干事,不允許任何生產、銷售、行政管理環節因工作疏忽大意出現失誤,哪怕只有一次,造成的損失多么輕微也不行。

  目前時風的主導產品如三輪農用車、四輪農用車、拖拉機、發動機都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有34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專利。盡管很多人認為農用車技術含量不高,但這些技術為時風的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用劉成強的話來講,“我們是靠質量來征服市場的”。

  1998年春,劉成強乘車赴京開會途中,看到行駛著的一輛時風三輪車褪色嚴重,他馬上讓自己的車速減速慢行,認真觀察了這輛車的褪色情況和車型規格,之后,他立即用手機通知公司科研所馬上著手調換油漆。當他趕回高唐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長途勞頓的他直接來到科研所,連夜同科研人員一起分析問題,查找原因,連續三天沒有回家,直到換漆成功。就是靠這種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劉成強再次為企業贏得了市場份額。

  堅守與創新并舉

  “很多人認為農用車技術含量不高,產品檔次低,壽命長不了,沒有發展前途。我不這樣認為! 劉成強說,“當前知識經濟浪潮,高精尖技術的呼聲讓我們有點找不到北了,好像只有搞芯片企業才會有出路,只有去開發基因工程的企業才有希望。有些企業的經營者不是專心地挖掘已有的優勢,下氣力培植自己的主導產品,而是不顧客觀條件地求洋圖新,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什么也深入不下去,結果新地優勢沒有生成,老的基礎也丟了。”

  過去,農機行業搞跨行業經營、或者開發新產品的企業很多,但成功的很少。當時,時風有一個很出名的口號——“干三輪不干四輪”。劉成強說,那時候喊這個口號的意思有兩個,一個就是我們不干四輪車,你們干去吧!第二個就是三輪車我們認準了,三輪車這個行業我占定了。所以很多廠早早就開發了四輪車,唯獨時風不干四輪車。在三輪車成為全國第一之后,拉開距離了,我們有力量了也干四輪,但不到時候不干。

  眾所周知,時風在最初做三輪農用車的數年時間里,包圍它的是一片謾罵聲,叫得最響的是那些傳統的老牌企業。時風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不斷追逐總成本領先,并且靈活運用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價格策略,滿足購買力下降的農民用戶的需要。這一做法使得許多老牌企業疲于奔命,小企業蕩然無存,事實證明了時風的正確。做三輪車為時風積淀了成本、資金、營銷網絡以及享譽中國農村市場的品牌優勢。

  1997年6月,劉成強帶人去河北考察,聽說有家企業剛試制出一種新型三輪車駕駛艙模具時,他馬上趕去考察,發現這個模具非常適合本企業汽車的改造生產,于是,他當機立斷,當場簽下供貨合同,連夜趕回公司,第二天就開始安排換型流水線的改建。當時,有些人對

新車型還存有疑惑,但是劉成強表現出驚人的自信:這個新車型絕對有市場。果然,新車型投放市場后,半個月賺回了260萬元的模具投資,在秋季全國農機訂貨會上時風拿到了占大會6成的訂單。三個月后,當別的廠家還在后悔錯過了這次換型機會時,時風已經有1000萬元的盈余。

  劉成強說,農用車是個好產品,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時風的時候,就做出了時風要為三農服務的指示。我國有9億農民,而目前農用車的飽有量為2200萬輛,戶均擁有量較低,市場缺口很大。盡管如此,農用車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還是農民的現實購買能力。由于近幾年農用車的銷售增長率已經遠遠高于農民的收入增長率,加上農民的購買力水平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變化,所以農用車的發展也將面臨一定的困難。但隨著農村道路建設、興修水利、小城鎮建設等需要大量的運輸工具,農用車作為農村運輸業主力的作用將進一步突出,農用車的前景依然十分廣闊。

  在戰略上,劉成強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和方法。時風的目標是做國內馳名、國際著名的運輸機械集團。然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時風必須跳出農機業務領域向整個運輸機械行業擴展,走出國門,塑造國際品牌。劉成強說,進入汽車行業是時風的夙愿,但當時的經濟實力、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條件決定了當時生產汽車是不現實的。

  如今的時風,已經在朝這個目標前進的路上邁出了堅定的步伐。多年的資金、技術積累,以及在農用車市場建立的品牌優勢和營銷網絡優勢,為時風進軍汽車行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囿于國家避免重復建設而對汽車目錄管理一直念緊箍咒的原因,時風采取了一種迂回策略:借別人的目錄生產自己的汽車。早在2003年,時風與國內知名汽車企業一汽紅塔簽訂了合作生產輕卡的戰略協議。如今,時風一汽紅塔輕卡已經形成了年產5萬輛的生產規模,汽車零部件實現了本地化、系列化。同時,時風在配套體系上打造成本優勢,與青島雙星合作的時風雙星輪胎已經形成年產400萬套輕卡

汽車輪胎的生產規模,同時組建了時風
潤滑油
有限公司,形成年產1萬噸潤滑油的生產能力。

  建設學習型的時風

  劉成強在時風集團的另一個身份,是時風大學的校長。

  這所特殊的大學不向社會招生,沒有也不需要國家承認學位或學歷。時風大學工作的重點是針對性極強的技能培訓和企業價值觀念培訓,為時風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短短十年時間里,山東時風集團已經具備130萬輛農用車、130萬臺發動機、30萬臺拖拉機的生產能力,營銷網絡遍布全國,擁有2000多個營銷網點。這樣的速度,不只是在農機行業,放在中國的任何一個行業里,都堪稱奇跡了。

  但是,劉成強卻認為:“企業發展得快自然是好事,但是企業的輝煌往往會掩蓋來自于企業本身的一些隱患,就像溫水中的青蛙,無法感知外界的威脅。如果不加強學習,你就找不到企業的隱患在哪里,企業的生命力也就不會長久!

  正是基于這樣的危機意識,劉成強經常在公司內強調,企業唯一的競爭優勢是具有比其競爭對手更快的學習能力,未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是那些擁有學習創新能力的公司。

  這樣的公司,需要的是相應的人才。當不少企業把“以人為本”僅僅作為一句口號時,劉成強真正把“以人為本”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

  企業高速發展和人才短缺之間的矛盾,促使劉成強有了建立時風大學的決心。由于企業的高速擴張,時風新增員工人數已經連續兩年超過6000人。然而,其中能真正獨當一面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卻相當缺乏。

  劉成強說:“時風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要向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的大型運輸機械集團的目標進軍,這就要求首先要有高素質的人才做保證。但是,我們的員工中有很多文化程度不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已經趕不上時風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為他們不斷創造持續學習的機會,這是實施人本管理的體現,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需要!

  時風大學的建設速度充分體現了“時風速度”。2003年年初,作為時風大學的首任校長,劉成強在嶄新的教學樓前宣布時風大學開學的時候,距離開始對時風大學進行整體規劃還不到一年的時間。

  劉成強認為,企業不僅是一個生產的組織,也是一個學習的組織。企業建立大學,將有助于在企業內部培養團隊智慧,迅速建立學習型組織,以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圣吉曾說:“當世界更息息相關、復雜多變時,學習能力更要增強,才能適應變局。企業不能再只靠像福特那樣偉大的領導者一夫當關、運籌帷幄和指揮全局。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

  在談到時風大學的前景時,劉成強顯得信心十足:“過去的時風已經在國內同行業成本領先上先行一步,而搶占市場制高點,重要的是要做到人才領先。時風大學是在為滿足時風集團國際化戰略轉移而成立的。我們有信心把它建成培養員工管理思路創新的基地、員工觀念創新的發源地、戰略創新的推廣地和培養中高級人才的搖籃。”

  除了時風大學,時風研究院使得時風的核心技術優勢更加明顯。時風技術研究院下轄5個產品研究所,5個工藝研究所,科研人員都是企業自己培養的,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開發力量。

  劉成強說,我們時風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就是因為務實,務實而有理想,我們絕不因為自己是生產農用車的就忽略技術。劉成強用自己的行動,見證了時風的發展。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