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生:國有企業老總也很脆弱 要負雙重責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1日 01:57 第一財經日報 | |||||||||
“未來十年中的前三四年,是布局階段,是調整結構、進行積累的階段,是爭取資源、占有資源的階段,也是繼續探索完善投資控股公司運作模式的階段。之后進入成長階段,然后進入成熟階段。” “國有企業老總也很脆弱,要負經濟責任還要負政治責任”,他也不得不考慮到其中的風險,“在海外占資源,政府應該有指導,我也跟有些領導反映過,建議國家把政治責任 本報記者 張馨月 發自北京 近日,相當于1.5個三峽電站發電能力的四川雅礱江水電開發項目正式啟動,王會生親手揭開了錦屏水電站開工紀念石上的紅色錦緞,也揭開了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稱“國投”)搶點布局的又一次大動作。 近兩年,從開發雅礱江水電到投資羅布泊鉀鹽,從收購弘泰信托到參與組建渤海銀行,國投這只“巨鱷”隱隱露出水面。 目前的國投正行走在“二次創業”的路上,王會生——國投總裁,這個身材高大、鄉音未改的東北漢子總是稱自己員工為“弟兄們”。他能帶著“弟兄們”在二次創業路上繼續演繹國投“十年沒走錯一步”的奇跡嗎? 禍福“非典” 2003年12月,“空降”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總會計師后,第一次與總裁王會生面對面的談話,讓張華終身難忘。“千萬不要來了以后就三把火。”王會生直截了當地告訴張華。 那時的張華也許并不知道,11個月前,46歲的王會生走馬上任“一把手”的時候,也沒有燒上“三把火”。 “根本沒有機會,剛上任就碰上了‘非典’。”王會生坦言。 與“空降兵”張華不同,王會生是內部選拔出來的。從1994年初國投組建的那天起,他再也沒離開過。從綜合計劃部主任到總經理助理、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直至“一把手”。 接到任命后,王會生沒有太多的興奮,面對這個參股、控股企業800多家,700多億元資產,3萬多員工的“龐然大物”,反而讓王會生陷入了壓力和苦惱之中。 “我的前任干得非常好,在員工心目中極具能力和魅力。”王會生很清楚,從上至下,無數雙眼睛正在觀望著他這個繼任者。 他的前任是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的王文澤,從國投籌備到卸任總經理干了將近9年的時間,而這9年正是國投的創業階段。 1994年8月,國務院決定將當時6個國家級專業投資公司并入國家開發銀行,同時新組建一個人員精干的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國務院在批復中指出: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是國務院直接聯系的國有獨資政策性投資機構。 成立之初,原國家計委、財政部陸續將1994年以前中央基本建設經營基金和撥改貸資金本息余額,以及國債資金、電子、車購費、化肥等財政專項基金形成的財政性資產。 由于歷史原因,公司成立之初接收的資產“多、小、散、差”,大到285億元的二灘水電站,小到幾萬元的養甲魚、養蝦項目,“甚至有的項目有名無實,錢都不知到哪去了”。最關鍵的是,不良資產占三分之一,公司成立頭兩年虧損額最多時近億元。 僅僅從公司的財務數字來看,這個階段也是功不可沒:成立之初公司注冊資本金58億元,1997年扭虧為盈,2002年,也就是王會生接手的前一年,公司資產總額733億元,所有者權益近222億元,利潤增長率達到了145%。 “說心里話,我面臨很大的挑戰和壓力。前任干得那么好,我得使很大勁,還不知道能不能燒出半把火。”王會生是個業余羽毛球高手,他把球場上那股子爭強好勝的勁兒帶到了工作上。 “非典”讓他沒有了立馬露一手的機會,恰恰也是“非典”給了他重新審視公司發展戰略的時間。 當時,王會生也在苦苦思索公司的下一步應該怎么做,甚至到處找經濟學家支招。據說,當他找到胡鞍鋼時,胡鞍鋼只說了一點:國投應該力爭成為一個學習型的企業。當時,王會生并不以為然,后來,他倒慢慢“咂摸”出些味道。 “公關先生” 2003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國投劃歸國資委監管。當時的196家央企中,像國投這樣的投資控股公司有4家。 在巨頭林立的中央企業中,與電力、能源、交通等行業的大公司比較起來,投資控股公司總顯得像“配角”。由于先天不足,國有投資控股公司不得不在一出生就面對“邊緣化”,這是王會生的心頭大患。 央企重組是國資委工作的重要內容。國資委明確提出,央企要至少進入行業前三名,否則將面臨淘汰。 “如果用衡量產業集團的標準看,國投在哪個行業上,怎么努力也做不了排頭兵。公司在我的手里消亡,我可成為公司的歷史罪人了。”王會生急了。 “古代劍客和高手狹路相逢,即使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王會生主動亮出了國投之劍。 一番思考之后,王會生將劣勢恰恰變成了優勢。他把央企中的產業公司比喻成脊梁,而投資控股公司就是那只手:“你扛大包,我干點靈活事。” 產業布局、資金流動的導向;協助調整結構、成為國有企業退出的平臺;協助國資委進行國有資本經營——這是王會生反復強調的三大作用。 “最多的一個月我匯報了36次。”沒燒上“三把火”,王會生卻當起了“公關先生”,到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四處“游說”,希望大家認可投資控股公司模式。國投模式被接受后,這個昔日公司卡拉OK四大能手之一卻啞了嗓子。 “亮劍”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技巧,王會生深諳這一點,“如果不把出資人的需求和你的作用對接起來,就發揮不了作用。” 國資委在加大力度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同時,也在尋找央企不良資產退出通道。 “國投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很積極,多次主動表示希望承擔這項工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資專家說。 王會生主動出擊的公關策略很快見效,國資委一位官員聽完匯報后說:“你們就像一個‘小國資委’,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第二個層次。” 從國投成立之初就開始的收縮項目、處置不良資產形成的“家底”和經驗,成為國資委看中的很重要的一點。 2002年到2004年,短短兩年中,國投收縮了302個項目,處置資產33.6億元,回收6.3億元,形成了包含13項資產處置工藝技術的規范的運作流程。 “這已經是我們的一張王牌,很多地方的投資公司都希望拿到這個流程。”國投總裁辦公室的一位員工說。 今年3月初,國投公司的托管小組進駐位于北京建外大街建華南路成遠大廈12樓的中國包裝總公司,首開央企托管先河。國投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劉永旭被任命為中包總經理、黨組書記。 對這次嘗試的進展,一向豪爽的王會生顯得很低調,不愿意談起更多的細節,只是表示“這是一種探索,國資委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 中央企業重組整合過程當中需要處置的另外一些資產,比如股權置換、債轉股部分,也進入了王會生的視野。“在重組過程當中,一些資金分散到很多企業當中,分頭和資產管理公司合作。能不能集中起來由一家公司統一對外、對內管理?”王會生大膽設想。 收縮戰線 盡管接手時,國投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國有投資控股公司,王會生依然覺得發展不夠快。 2003年國投仍然管理著800多個項目,其中2002年分紅100萬元以上的項目僅58個。這個時候,國資委也提出建議,中央企業的主業不要超過3個。 2003年5月,分析了面臨的形勢后,國投決定“二次創業”。王會生的思路是:三年內達不到行業中業績良好水平的、5年內不可能成為一流的項目,要納入收縮計劃,創造條件擇機退出。 2004年11月,國資委公布了包括國投在內的第一批中央企業主業,資產管理成了國投三項主業之一,而實業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運輸、化肥、高科技產業”。這就是說,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國投對行業重新做出了布局調整。 “比如汽車零部件等其他一些產業和電力發展不一樣,電力一拍就是幾十億元,這邊花費幾千萬我都要仔細琢磨,對公司來說這些產業不是一個大發展的態勢。”王會生說出了心里話。 這些產業雖然在“舍”的范圍內,王會生卻沒有揮刀痛斬。“作為國有企業,還要承擔穩定的責任,而且這幫弟兄們跟咱們一起干了十來年,不能說散就散。只能通過讓它自身發展,通過重組、整合,在市場上找機會。” 搶點布局 “重點投資基礎性、資源性和高新技術產業”,王會生上任之初定下的方向開始有了明顯回報,“現在48個控股企業,96%盈利。” 出身煤炭世家的王會生坦言自己有著能源情結:“在中國,能源將永遠不可或缺。這些行業的波動性不大。這是產生百年老店最基本的條件。” “大家都在搶資源,我們也在搶,但不能盲目地搶。我們現在搶了十幾個項目,都是國家需要的,已經列了入國家發改委2005到2007年核準的盤子里。”即使是搶,王會生也有自己的原則。 在國投的決策機制中,總裁有一票否決權。“但大家都反對的項目,我從來沒有使用過。”王會生說“不能冒天下人都反對的風險,去做一件沒有把握的事情。” 事實上,王會生最近剛剛否決過一個項目。那是天津的一個房地產項目。雖然地方政府很支持,但需要投資135億元。在王會生看來,宏觀調控的背景下上房地產項目風險太大,而且對于以能源和基礎產業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國投來說,屬于“旁門”。在大家都肯定要上的時候,他還是痛下決心否決。 “下這個決心很難。那個周末,我什么都沒干,集中精力思考了兩天之后,才做出的決定。”他回憶道。 挾著國有企業融資的優勢,王會生在搶資源的時候更擅長巧占,以小搏大,用“階段性持股”玩轉實業投資。這是他到處搶點布局,資金鏈條并不緊張的秘籍。 國投旗下的投資企業中,幾乎沒有一個全資企業,100%是參股企業。“最好的國有企業的目標在于資本的回報率。”——這是王會生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一路高歌猛進的王會生并不滿足,他還想到海外市場去占資源。“一流的投資企業資產當中具有一定比例國外的投資”這是他的既定目標之一。 “國有企業老總也很脆弱,要負經濟責任還要負政治責任”,他也不得不考慮到其中的風險,“在海外占資源,政府應該有指導,我也跟有些領導反映過,建議國家把政治責任給企業摘了。” “四位一體” 缺少與資本市場對接的基本的金融工具一度是國投的軟肋。 1995年5月5日,有關領導在國投成立大會上表示,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賦予國投非銀行金融機構職能。等到“條件成熟”國投足足用了9年。 前幾年,國投曾力推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后來還專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做一個課題,提出了政府投資公司參與國有股減持的大膽設想,雖在業內外產生較大反響,但最后都是無疾而終。 “做財務公司,意義不大;辦銀行,實力有限;開證券公司,風險很大;投資保險、再保險,似乎高潮已經過去。最后,大家的目光集中在信托公司。”王會生決定單兵突入。 2004年5月,王會生逮住一個機會,完成對弘泰信托投資公司的凈殼收購。國投終于搭建起了一個金融平臺。從此,資本市場也是動作頻頻:與瑞銀集團合資,組建國投瑞銀基金管理公司,參與組建渤海銀行…… 2003年,王會生控股中投咨詢有限公司。2004年,發改委公布的35家具有評估咨詢資格的機構,該公司名列其中。 今年7月,國投又列出了新目標:建國投研究中心,用兩年時間,發展成為國投集團的研究院,為整個國投集團發展服務,也為中國投資業的發展甚至政府在某一些領域的發展提供咨詢服務。 至此,王會生規劃中的集實業、金融、咨詢和資產管理“四位一體”的業務框架初步形成。 上任之初,王會生二次創業的思路是:“未來10年中的前三四年,是布局階段,是調整結構、進行積累的階段,是爭取資源、占有資源的階段,也是繼續探索完善投資控股公司運作模式的階段。之后進入成長階段,然后進入成熟階段。” 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國投合并總資產為915億元,合并利潤總額為27.9億元,合并繳納各項稅金約為23億元。 現在,王會生最關心的是這三年來“搶”出來的項目怎么一個一個地抓緊建起來。 “從今年11月份開始,國投將有一批項目開工。現在我們是30億元利潤,再過4年左右,達到50億元、60億元的利潤水平,那時候真正進入了良性循環。”王會生期待成長期、成熟期早點到來。 “希望當我離開的時候,可以為國投上交一份好的資產,讓弟兄們覺得不虧欠。”王會生已經在憧憬著退休生活——“郊區買個房子,種點地,養兩條大狗,沒事開上吉普車溜達溜達,帶上家人一起看看新疆、西藏。也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老婆孩子。” 相關鏈接 王會生的得意之作 本報記者 張馨月 發自北京 “大公司要有大戰略,社會都熱的時候你不熱,社會都冷的時候你不冷,既大膽又謹慎,所以我們公司在選擇業務時沒有走偏路。”王會生對自己的眼光信心十足。 ①二灘電站,是國投的得意之作。前些年由于電力過剩,不少新上電力項目有電發不出,上馬即虧損。國投頂著暫時巨額虧損的壓力,不僅為二灘電站投入11億多元的資本金,還為項目提供融資擔保。如今,它成了中國已建成的第二大水電站,是川渝電網最重要的發電站以及西電東送的重要電源點。 ②王會生的另一得意之作即是控股羅鉀公司。 2004年11月19日,國投與新疆冠農果茸股份公司(下稱“冠農股份”)簽署了對羅鉀公司的增資擴股協議。國投一次性出資3.58億元,獲得羅鉀公司63%股權。此前,羅鉀項目經過了3年多的前期投入與準備,選擇在此時進入,可謂恰到好處。 同時,國投公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了總額高達200億元的投資協議,這是國投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合作框架協議。 羅布泊地區是亞洲最大的鉀鹽礦床,構造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探明鉀鹽工業儲量2.99億噸。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業問題,農業問題主要解決如何使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問題,離不開化肥。中國氮肥是過剩的,但鉀肥90%依賴進口。”王會生自己也承認,如果不是在國家宏觀部門呆過,很難敏銳地發現這個機會。 王會生從小在外闖蕩,下過鄉、去過工廠,大學畢業分配到電力部門,1987年又到國家計委搞能源工作。來到國投之前,曾任國家計委投資司處長,國家開發銀行綜合計劃局副局長。 “我覺得自己比別人幸運,既在機關里干了十幾年,又在企業干了十幾年,后一個十幾年是在把宏觀經濟部門看社會,看經濟,看行業的認識落到實處。”他覺得每一段經歷都受益匪淺。 有人給國投算了一筆賬,僅以目前每噸2000元的國內市場價格和60%的利潤率計算,羅布泊鉀鹽公司在2008年左右形成120萬噸生產規模時,銷售收入將達到24億元,利潤高達14.4億元。 在新疆鉀鹽項目簽約的那一天,王會生就說:“我希望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在適當的時候把它推上資本市場,利用資本市場的資金繼續推進和加速開發鉀鹽項目。” 王會生透露,國投已考慮在海外投資鉀鹽、煤炭以及其他資源性項目。為此,他正做著準備,研究國外的資源戰略、投資環境和政策,尋求有海外運作能力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