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基頓-克萊默:沒法拉琴時會去種種花椰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07:40 第一財經日報 | |||||||||
被樂評界稱為“魔鬼小提琴手”的克萊默以而著稱,他身體動作幅度極大,喜歡與人吵架。他演奏的曲目以“偏”、“冷”著稱,他認為如果不是幫助聽眾深刻領會音樂,演奏家在此之上的奪目形象沒有任何意義。在他到上海演出之際,《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電子郵件采訪了他 本報記者 吳丹 發自上海
另類、特立獨行、革新者——這些,似乎是時尚界熱衷的詞。但古典樂評界卻將這樣的評價,一股腦地給了58歲的著名小提琴家基頓·克萊默(G i d o n K r e m e r)。 他被卡拉揚稱為“同輩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曾在他演奏完一首樂曲后,在樂團前大叫:“你實在太棒了!我可以跟你結婚嗎?”他以琴音的魅力,吸引著率真的同性戀者伯恩斯坦。 12月4日,基頓·克萊默將帶領他一手創立的“波羅的海弦樂團”獻演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此次音樂會是“波羅的海弦樂團”亞洲巡演中的一站,另兩站分別是中國臺北中正文化中心和韓國的首爾藝術中心。 克萊默選曲極為審慎,直到上海音樂會前三周,他還在對演奏會曲目作最后調整。仔細看這場音樂會的曲目,你會發現一組名為“永遠的春天”的聯奏,這是克萊默將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探戈巨匠皮亞佐拉、電影《教父》配樂大師尼諾·羅塔等人有關“春”的主題音樂各作刪改后,整合成的聯奏。這種橫跨古典、浪漫與現代的做法,歷來是克萊默獨特的風格。 克萊默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郵件專訪時說:“我選擇作品不以年代為準,而注重作品的質量。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并不矛盾,它們之間相隔不過幾百年,這同人類發展的時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他看來,演奏音樂更重要的是同聽眾交流,“我要盡量讓他們分享我演奏的快樂。” 怪誕天才,師出名門 對于大多數只聽傳統曲目的樂迷來說,克萊默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那是因為,這個口味怪異、風格瘋狂的小提琴天才,始終走在時代的前端。 1947年生于拉脫維亞、具有德國血統的克萊曼出身音樂世家,他的外祖父是德國19世紀赫赫有名的小提琴名師卡爾·布呂克納(Karl B r u e c k n e r)。克萊默4 歲開始學琴,1 4歲起,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著名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依斯特拉赫(D a v id O istra c h)。在跟隨大師學習的8年間,他交出了一張張炫目的成績單:1966年獲比利時伊麗莎白國際比賽第三,1969年獲意大利帕格尼尼大賽冠軍和法蘭克福音樂獎,1970年獲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 榮譽紛至沓來之時,他不過是個20歲出頭的小伙。這樣的成績,卻不能簡單以“名師出高徒”來總結。這兩位同為猶太裔的師徒小提琴家,從性情到演奏風格可謂截然相反。 奧依斯特拉赫被喻為“最內斂的劃時代演奏大師”,其臂膀壯如摔跤手,小提琴猶如他身體的一部分,每每爆發出巨大能量,音質傳統而深厚;克萊默則可用“瘦骨嶙峋”來形容,他運弓的姿勢輕巧,身體動作幅度極大,還經常用腳打拍子。早年,他給人的印象除了一頭長發外,就是有力的揉弦,同時咧開大嘴、邁著奇怪的腳步……瘋狂,是你在欣賞他演奏時最深刻的感受。 “我的老師一直很鼓勵我保持自己隨意的演奏趨向,盡管他本人的風格與我完全相反。”克萊默說,奧依斯特拉赫第一次聽到他既外向又不傳統的演奏方式時,也覺得很怪,“可他一點也不想把我扳回成正常的樣子,只是放任我抒發對音樂的感受。” 他的桀驁不馴總是在舞臺上張狂地流露。 他會為15秒的微小速度差異與指揮阿巴多鬧翻,不愿發行已經錄制好的CD;他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到一半,停下來轉頭指責別人,“你沒有照著樂譜拉琴”;臺灣地區著名小提琴家蘇顯達說,克萊默每次排練都要伴奏樂團撤掉第一排,因為他演出時動作太多,需要一個更大的空間供他跳來跳去。 舞臺下,克萊默卻是靦腆而安靜的。他是被報道最少的小提琴家,這跟他獨來獨往的性格和處世風格有關。他在歐洲樂壇最有名的事跡就是經常忽然消失一陣子,所有人找不到他,他也從來不說自己的去向。 “在我沒法拉琴的時候,我會去種種花椰菜。”面對記者的好奇,克萊默這樣解釋。 捕捉最冷門的曲目 對世界樂壇來說,他不只是個頂尖的小提琴家,還是現代音樂的代言人。他演奏的曲目以“偏”、“冷”著稱,如果你熱衷于追尋唱片市場上僅有的前衛曲目,會在無意間,將他所有這類曲目全部買齊。 俄系作曲家、東歐的冷僻音符、電影音樂以及探戈音樂都是他的興趣所在。在古典樂壇的30多年里,他灌錄超過100張唱片,其曲目跨度之大,被評論界視為當今小提琴家中的“革新者”。 “錄音對我來說就是記錄。記錄的意義,我想是不言自明的。”對于自己錄制那么多唱片的初衷,克萊默如此回答。 正因為他對冷門曲目持之以恒的推廣,眾多作曲家才為世人認識并接受。最知名的包括極限主義作曲家格拉斯(PhilipGlass)、俄國作曲家施尼特克(A l fr e d S c h n i ttk e)、愛沙尼亞神秘主義作曲家佩爾特(ArvoPaert)、日本作曲家武滿徹,探戈大師皮亞佐拉(AstorPiazzolla),以及其他東歐作曲家如安奈斯可、顧白杜琳娜(Gubaidulina)等人。這些作曲家和克萊默惺惺相惜,許多作品甚至指名獻給他。 但克萊默并不是選一大堆不為人知的作曲家作品來演奏而已,這些作品之間,都有著相當的關聯性,顯示出他獨特的音樂品位。 他1996年出版的《向探戈大師皮亞佐拉致敬》不僅獲格萊美“最佳表演”獎和“回聲”獎,更是歐洲古典爵士榜冠軍之作,也是迄今為止皮亞佐拉相關專輯全球銷量最高的保持者。《波士頓全球報》曾評論:“縱使現在有這么多音樂家爭相詮釋皮亞佐拉的音樂,但在所有音樂家里,克萊默不僅是第一位,也是最好的一位。” “對我來說,捕捉不為人所熟悉的音樂,看著一個作曲家從默默無聞走到臺前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克萊默說,他在1977年錄制俄羅斯作曲家施尼特克的《鋼琴五重奏》時,周圍人對施尼特克的作品感到無法理解,“因為政治觀點的原因,他的作品得不到任何演出機會。雖然莫斯科音樂學院一直很支持我,但我們還是不能在白天使用音樂學院大廳,只有在午夜到凌晨4點間錄制曲子。” “我與施尼特克有十多年的友情,我們共同完成了對方的想法,我一直認為這是我最幸運的事。施尼特克已經去世7年,但他作為一位名作曲家的聲譽有增無減。對我個人而言,自己30年前深信不疑的音樂現在已經成為經典,這是最令我滿足的。”克萊默說。 “魔鬼小提琴手”指揮室內樂團 被樂評界稱為“魔鬼小提琴手”的克萊默,因為對偏門的喜好,遠不如同時代的小提琴家有名。極少演奏傳統曲目,使得他與一般只聽傳統曲目的樂迷無緣。但這些根本不在他所考慮的范圍。克萊默說:“所謂的古典音樂產業,將演奏家推到最前面而忽略了作曲家的地位,如果不是幫助聽眾深刻領會音樂,演奏家在此之上的奪目形象沒有任何意義。” 1981年,他創立羅克豪斯音樂節,為的是更多地提拔新人。1997年到1998年,他從創辦蓋斯塔德音樂節的耶胡迪·梅紐因的手中接管了他的領導權。2002年4月起,他開始擔任瑞士巴塞爾“新音樂”節的藝術指導。 而他最感欣慰的成就莫過于組建“波羅的海弦樂團”——這支誕生于1996年的室內樂團,已經在他的引領下錄制了多位波羅的海畔作曲家的創作。 “能夠帶領這些有天分的年輕人與音樂界的大師們合作,帶他們到世界各地演出、一同成長,是非常愉快的事。”克萊默說,組建9年的“波羅的海弦樂團”將在今年年底迎來他們公演百場的時刻。 每一個演奏家都有想做交響樂團指揮的夢想,克萊默也不例外,但他謙遜地說:“我覺得,我還缺乏駕馭一支交響樂團的能力。相比而言,室內樂團更像一個家庭間的對話,比較輕松、讓人愉快。” 12月4日,當克萊默將帶著自己價值300萬美元的瓜奈利名琴(1730年制),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上舉起“魔手”時,你會知道,什么叫瘋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