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施振榮:進退皆風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5日 19:55 周末畫報財富版

    撰文 陳俊 廉潔

  28年前,施振榮進入商界創業,懷抱“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的志向,為華人自創品牌躋身國際努力闖一條新路,盡管不乏失敗蹉跎;28年后,他全身而退,以助人創業的“智融”為依托,向一切自創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心者毫無保留地傳授其畢生經驗所學,盡管來自臺灣的經驗未必萬能。

  施振榮一向自認平凡,因為平凡,他的經驗可模仿、能學習。但施振榮的進、退,卻不平凡,與其說是企業家的魅力,不如說是教育家的風范。

  2004年12月31日,60歲的施振榮從他一手締造的宏集團正式退休。

  這家1976年僅以35000美元為資本、11名成員的臺灣小公司,如今已經成長為2004年營業收入高達222億美元的IT巨子。宏(Acer)、明基(BenQ)、緯創(Wistron)三分天下、人才濟濟,宏去年更超越NEC和東芝,躋身全球第五大PC品牌—這一佳績足以令所有CEO驕傲地功成身退。

  不過作為第一代創業者,他的接班人并不是兩位聰明能干的兒子,而是跟隨自己多年的老部下王振堂,宏總經理還是一個

意大利人Gianfranco Lanci。

  這一切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今年9月底,施振榮先生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自己退休傳賢不傳子,意在打破華人企業家族繼承的慣例。與那些有形的業績相比,28年創業經驗和經營理念更讓他感到驕傲,因為這些無形的知識能夠復制傳播,為那些“無中生有的年輕創業者”所借鑒。

  豈止那些充滿創業沖動的年輕人?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華人經濟日漸崛起的背景下,“華人企業如何基業長青、如何國際化”這一命題逐漸浮出水面,人們驀然發現,施振榮早以一己之力探路徐行在前,為后來者標出可能的路徑和雷區。

  退休之后的施振榮,更熱愛以師長的姿態向一切自創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心者一再傳授。

  無心插柳

  追根溯源,施振榮本來就更愿意當老師,而非老板。

  他早年的職業追求是擔任母校臺灣交通大學的校長,傳道授業,而非從政經商者的博取功名。

  施振榮以電子工程碩士畢業后進入榮泰公司,28歲開發臺灣第一臺桌面電子計算器,32歲被評選為臺灣十大杰出青年,如果不是榮泰電子因家族賬目牽連瀕臨倒閉,施振榮很有可能在“學而優則教”的道路走下去。

  施振榮的太太、創業伙伴葉紫華女士回憶道:“當年完全沒想到他會創業,更別提經營一個跨國企業,左看右看,他都不具備生意人的特質。他害羞、木訥、不善交際,既不耀眼,也沒有什么雄心壯志。”

  有人縱論臺灣企業家群體時也指出,治軍嚴謹、精明經營、彪悍霸氣、城府謀略、專注精研等許多創業家身上的成功特質,在施振榮身上都不明顯,取而代之的,卻是商業戰場上常被認為是弱點的“寬容溫厚”。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施振榮,成為全球IT業在位時間最長的CEO、華人企業世界級品牌的塑造者,堪稱臺灣企業界“異數”。

  回想當年,葉紫華說,創業對于施振榮來說,其實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當時他在榮泰電子已經當到副總,又剛當選‘十大杰出青年’,大概覺得出去找工作面子掛不住。另一方面,他非常看好微處理器的發展潛力,但是那時臺灣幾乎沒有公司從事這個行業,只好自己下海創業。”

  施振榮則是這么分析自己走上創業道路的,“我碩士畢業的時候,剛巧遇到臺灣電子業的興起,所以我就出去創業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如果這么多的工程師都不把技術和市場相結合,這些工程師做什么?”

  無論如何,種種主客觀原因將施振榮推向企業家、而非教育家的方向一路走下去。也正是這一超越功利的創業初衷,為宏走向國際埋下伏筆。

  從Multitech到Acer、從代工制造到品牌營銷,施振榮締造的公司經歷了IT業的產業升級和景氣循環、公司更名、組織變革以及無數產品的更新換代,雖然幾經挫折起伏,但如同一個健康的有機體在茁壯成長。這應歸功于施振榮創立宏時注重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組織,而不單純依賴偉大的商業創意、大受歡迎的產品發明。

  創業伊始,施振榮與包括他太太在內的4位創業同伴約法三章:一、萬一公司沒錢,少數人留守,大家出去工作賺錢來維持公司運作;二、如果施的能力不足可以另找人才經營公司;三、雖然自己擁有50%股權,但決策需股東80%同意方能通過。

  這個約法三章體現了施振榮為這家初創公司所植入的獨特基因:他從來不覺得公司是他一個人的,相反是創始人和員工集體創造的事業。公司成立第一天起財務公開,積極推動員工入股,來共擔利益風險。而股東決策抬高門檻、以人數不以股數來拍板的規定,是防止大股東施振榮獨斷專行,建立理性決策機制。

  在20世紀70年代,這些分享共擔、公開民主的做法可謂耳目一新。施振榮領風氣之先,將西方先進的公司治理、管理理念引入一個誕生于臺灣本土的民營企業,作為土生土長的企業家,施振榮這些做法更多地出于本性使然和家庭教育。施振華3歲喪父,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頗為不易。從獨力經營小雜貨鋪的寡母的身上,耳濡目染養成了他獨立自主、頑強努力的個性以及包容他人、與人分享的品格。

  變與不變

  施振榮常說,自己是可以學習的。

  因為他是平凡的,也曾過度放權而導致失控;也曾因為錯誤并購而在國際市場進退失據;也曾因不當投資而令宏元氣大傷。需要規范管理時他會不忍心推行,需要迅速決策時也會猶豫不決。

  他最值得學習的,是在創新最為踴躍、變化最為頻繁、競爭最為激烈的IT業摸爬滾打中變與不變。

  在施振榮所著的《再造宏》以及《宏的世紀變革》兩書曾詳細記錄他在1992年、2000年兩次發起宏的組織變革,稱之為“再造”和“二造”。第一次時逢電腦產業革命來臨,加上海外并購投資策略失敗,宏在1990年前后國際化過程中出現嚴重虧損。在施振榮循序漸進的組織再造中,衍生出“快餐店模式”、“主從架構”以及“全球品牌,結合地緣”的發展策略,令宏絕處逢生,也值得啟動全球化征程的中國企業借鑒。

  第二次改造是面臨DRAM業務的虧損和網絡泡沫的襲擊,公司在1999年一度陷入經營困境。施振榮首先將自有品牌和研發制造兩項業務分割獨立,然后明基另立BenQ品牌,生產顯示器的達和聯友合并成為友達,生產電源系統的國由鴻海并購,出讓設計芯片的揚智股權給聯發科技。這一連串的行動不但對宏的長期發展有所幫助,很多并購也為IT產業發展提供值得參考的模式。

  對于變化,施振榮主張,“第一,在你的體質還能開刀的時候就開刀,不要不行時再開刀,那樣失敗率就很高;第二是面對困難,可能否定過去的一些想法是必要的。不管怎么樣,同樣的想法,做不出成績,就要變;第三是變的方向要取得共識。溝通過程中可能產生很多方案,要提出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變化方向。”

  施振榮堅定推行的組織變革,使這家努力自創品牌的華人IT企業突破了營業收入10億、100億美元的障礙,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景下取得高速增長,成為為數不多的創立全球品牌的亞洲公司之一。

  變的是戰略,不變的是內核——“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

  施振榮說:“我一生的夢想,就是要讓華人的品牌躋身國際!”正是這一理念推動宏追求一個又一個越來越宏大的目標,走上在他人看來勞心費力的自創品牌之路。

  還有始終不變的是,施振榮在宏倡導的寬容民主、尊重人性的企業文化。為強調兼容并包、充分吸納同仁意見,不惜犧牲決策效率,使宏錯過一些大的市場先機,或者使一些本應迅速關閉或轉型的業務繼續耗費資源。

  例如,施振榮準備推動“快餐店模式”,讓宏在臺灣只生產主機板,運到市場當地組裝電腦,卻遭到多數伙伴反對。雖然為此十分憂慮,施振榮仍然耐心溝通,來達成共識。施振榮覺得,不能為貪圖短期的效率和方便,犧牲保障公司基業長青的制度基礎,依靠一個人的英明決策固然能讓企業贏得一時,也能因為一個人的失誤而大傷元氣。

  瀟灑進退

  歸根結底,施振榮還是愿意當老師。

  無疑,對深受傳統中國文化熏陶的施振榮來說,“立功”,是最圓滿的人生境界。28年創業過程中,施振榮有意或無意地在“立德、立言”上努力。

  無論對待員工還是同行,施振榮猶如老師對待學生一般,傾力傳授、不留一手。

  對于公司下屬,施振榮給予信任、充分授權,即使他們工作做得慢、與自己方式不同,也絕不插手。他說:“要忍受過錯,把它看作成長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只要他犯的是無心之過,只要最終他賺的錢多于學費,你就沒有理由吝于為他繳學費,你一插手,他失去機會和舞臺,怎么成長呢?”在這一氛圍中,宏涌現了不少獨當一面的人才,形成強大的接班人隊伍。

  對于跳槽或是創業的子弟兵,施振榮也會說:“出去以后,如果遇到什么困難,不要不好意思,隨時可以回來找我。”這并非虛語,當子弟兵陳漢清、施崇棠自立門戶創業成立精英、

華碩,和宏直接展開競爭。但是,倡導施振榮分享理念的宏仍然向這些昔日同門采購。

  對于業界同仁,施振榮總是不吝分享他對產業遠景、企業經營的經驗教訓,和盤托出,甚至招來員工“泄露商業機密”的抱怨。讓同行更欣賞的是,施振榮每次提出建議,都不會只是為宏一家公司有利,對同行不利,而是為了整個產業和環境發展更好。

  為了給后輩更好施展的舞臺,施振榮選擇了徹底從宏退休。今日商業世界,很少有施振榮對退休如此大張旗鼓的:10年前,向公眾預告自己60歲退休;去年最后一天,用一場“龍夢之旅——施振榮的感恩之夜”晚會隆重宣布退休,廣泛預告自己退休之后將要做什么。

  為此,施振榮解釋道:“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志在給大家做一個示范,交得干干凈凈,保證平滑過渡;從企業的需求來說,接棒的人跟我在公司已經20年了,能力已經成熟,我再拖5年10年,他們就沒辦法當家了。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未來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尤其是高科技產業變化很快,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模式很重要。”

  施振榮其實是退而不休,他不留一手的傳道授業之旅仍在繼續。下一個驛站,是他將傾注全力的智融集團(id SoftCapital, id是Intellectual Development及Intelligence Dragon之意),更將會專注企業傳承的事業。

  華人素有經商天賦,但多少年來,世界各地多有華人富翁,少有創立長久經營的公司、品牌的華人企業家。這一現象固然有歷史、環境等客觀原因,但中華

傳統文化中缺乏激勵企業家追求基業長青的資源,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崇尚人性向善、寬容民主,強調不留一手、分享共贏,交出控制權、刻意傳賢不傳子,施振榮28年的努力放在東方商業背景下觀照,意味深長。

  從臺灣起步,憑借IT業的高速成長,施振榮以品牌創新、全球化經營為宗旨,“付出最多學費”,試圖為正在崛起的華人企業家追求基業長青、躋身國際走出一條新路,無論宏之道的借鑒意義有多少,未來宏是否能夠真正基業長青,但施振榮探索獲得的經驗教訓,無疑為后來者接近目標提供了扎實的墊腳石。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