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陳嘉良:做速度和做第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15:21 時代人物周報 | |||||||||
投身聯邦快遞20多年的陳嘉良,體會到做商業就是做速度和做第一 本報記者 林玲 快遞,“快”字為主,一個與時間賽跑的行業。
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陳嘉良從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后,成為聯邦快遞的一名客戶經理,20年時間過去了,他一直在這個與時間賽跑的行業里和自己賽跑。 陳嘉良是一個很會安排時間的人,他一般是公司里第一個上班的人,“其實上帝是很公平的,留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天24小時,但關鍵之處是看你如何去運用這24個小時”。他每天都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很緊湊,幾點起床、幾點上班、幾點健身等等,一切都在計劃之中。 從最基層做起來的總裁 小時候,陳嘉良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在他眼里,記者的工作很有意義:“弘揚社會上的好事、報道積極一面,同時也記錄壞事,揭露社會陰暗面。他們的工作給民眾打開一扇窗口,透過窗口,民眾能更多地了解、發掘社會。” 大學畢業時,陳嘉良開始對商業感興趣,剛剛離開大學校園的他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簡單而明確:一方面,家庭并不富裕的他,從實際考慮,一份穩定的收入可以保證生活;另一方面,則是他覺得在企業里努力工作,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工作成績也能得以顯現,得到社會的認可,自身價值得到體現。 陳嘉良對于第一次接觸聯邦快遞的情景記憶猶新。在大學圖書館里,陳嘉良讀到了聯邦快遞的故事:當時聯邦快遞成立12年了,它改變了美國人的商務運作習慣,此前從來沒有人想過可以在一天之內把貨品從一個地方快速遞到遙遠的另一個地方。 這家公司更是一個商業傳奇,它是美國第一家沒有通過收購,卻在短短10年內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陳嘉良的腦海里。 1985年,陳嘉良大學畢業時,剛好碰上聯邦快遞進入香港市場。陳嘉良抱著碰碰運氣的想法去參加招聘,意料之外的是,聯邦快遞用比當時其他所有公司給大學生都高的薪水向他敞開了大門。陳嘉良說:“進入FedEx,不是我有眼光,只能說我幸運。” 陳嘉良的工作在許多人眼里也許頗為不起眼。他每天在各個樓宇中間一家挨一家地敲門,把聯邦快遞的服務介紹給客戶,可就是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工作,陳嘉良仍干得勁頭十足。那時的聯邦快遞香港分公司規模很小,實行的是人手帶貨,陳嘉良每天都會帶著護照上班,隨時準備帶上貨飛往美國。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2005年12月11日起,中國將對快遞業完全放開,允許外商獨資經營物流快遞業務。對此,陳嘉良在接受《時代人物周報》專訪時,顯得信心十足:“聯邦快遞在中國的發展,在不同時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以充分迎合當時的市場情況。我們仍會繼續評估政策放寬及市場拓展所帶來的各種機遇。”陳嘉良表示,聯邦快遞仍然會專注于其擅長的國際快遞業務,這是核心的業務及競爭優勢。聯邦快遞將繼續加大在中國區的投資力度。 當聯邦快遞創始人弗雷德·史密斯提出“購買飛機專門用于運送貨物”的想法時,很多人認為他瘋了。如今,聯邦快遞已經在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業務,擁有超過670架貨機和大約4.1萬輛貨車,在全球設有超過5萬個收件中心,每個工作日運送的包裹總量已超過330萬件,文件、機器、甚至大熊貓都曾是他們運送的對象。 聯邦快遞提倡的理念非常清晰:在現代商業社會中,你必須是第一個發明者,或者必須是最快的發展者,或者是最高附加值的提供者。圍繞這條理念,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第一個與中國海關實現電子聯網;第一個獲得中美之間貨運航權;第一個在業內推出簡體中文網頁,讓中國客戶隨時通過網絡查詢及追蹤貨物情況;第一個訂購空客A380作為貨運飛機。 跟快遞一塊成長 所有的一切來得并不容易,陳嘉良始終沒有說自己在這個過程所經受的挫折,可他卻實踐了自己的諾言:“和公司共同成長的過程中,讓自己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隨著香港進出口貿易一派繁榮,聯邦快遞業的業務在香港扶搖直上。陳嘉良處理客戶關系的能力很不錯,連續兩年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銷售。他得到了一只展翅欲飛的水晶鷹和在百慕大的一周假期。此后不久,陳嘉良就被提升為貨運站經理,主管香港進出口貨件運作。1989年,聯邦快遞收購了陳香梅名下全美最大的飛虎貨運航空公司,陳嘉良是負責整合操作的人之一。 至今,回憶起當初公司提拔他這個完全沒有通關操作經驗的新人,陳嘉良似乎有些“心有余悸”,那時,什么都不太懂的他要和手下的五十多人一起管理好聯邦快遞在香港的24小時通關操作。很長一段時間里,陳嘉良每天睡得很少,經常在車里睡一覺后到公司洗個澡,接著再干。 陳嘉良明白這一切都是不小的挑戰,除了勤奮,他沒有別的辦法:“我不懂操作,但管的人很懂。要說服他們你很懂操作,這是個壓力”。而他的哲學是:我不懂,但我愿意學,可以穿著短褲和大家一塊兒做;只有我干得好,在總部面前有光彩,才能為你們爭取利益,“我們公司的運營哲學是人、服務、利潤,這是一個循環。” 在這里,陳嘉良學會了怎樣管理人,如何與海關打交道,以及與政府談判的技巧,這一切也為他后來在臺灣和祖國大陸管理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1996年聯邦快遞與臺灣當局在建立轉運中心的談判中遭到挫折,34歲的陳嘉良因為與香港政府談判的成功被召回出任臺灣區總經理。經過不懈努力,陳嘉良最終取得成功,總結談判過程時,學歷史的陳嘉良用了一個精妙比喻:“堅持保守并不能把生意留在臺灣,積極的做法是大家共同把餅做大。甲午戰爭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果晚清早一點開放,甲午戰爭的結局也許會因此改寫。” 面對當今復雜并且日益激烈的競爭,國際公司、國內公司都是野心勃勃的,陳嘉良一直強調:“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自己,聯邦快遞就要不停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提高并不斷完善服務。” 確定目標是成功之母 面對成功,陳嘉良謙虛地說:“其實,我從未標榜自己取得了成功,但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多年工作的一份心得。首先,我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的擅長之處,能找準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其次,我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而且,一旦確立,就不輕易放棄,能吃苦和經歷挫折,我很贊賞‘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這句話。最后,還要學會寬容,我懂得原諒員工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從不過多指責,這對員工的成長有利。” 在聯邦快遞里,陳嘉良從普通員工做到管理者,其間還經歷了離開、再回來。“其中經歷一些角色的轉變:作為一名員工,事事都要自己做。當了領導者之后,很多事情就不是自己做了,而是交由手下的員工去做。但他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激勵、輔導員工去做好他們的工作。這是最大的轉變。作為一名員工,他可能只看手頭要處理的最緊急的事情;作為一名領導,他必須分辨所以急需處理的事情中什么是更重要的;作為一名員工,很多事情他可能只從自身考慮;作為一名領導,他除了考慮自身,還必須考慮他的一些決定對整個團體、甚至對社會的影響。” 許多人眼里,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甚至是以體力勞動居多的行業,陳嘉良說:“這種認識是淺顯的,快遞工作看似簡單,其實不然,行業競爭最終落在網點、服務和品牌這三方面。”而高科技的技術含量也成為取勝法寶,陳嘉良說:“引進高科技提升服務水平至關重要。聯邦快遞每年在高新科技研發方面投入16億美元。” 歲月的歷練和沉淀,讓陳嘉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成為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兩個女兒是他的驕傲,閑時也有很多愛好。“比如運動,我堅持游泳。另外,我也喜歡收集琉璃、筆、手表、畫和郵票等。看書也是我的一大愛好,無論政治類、經濟類、人物傳記還是有關紅酒及雪茄的書我都愛看,涉獵頗廣”。多年努力后,陳嘉良終于得到了他人和社會的認同,“我現在的心境,用那句詩形容很恰當——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