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周刊:格林斯潘是一個很糟的央行行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7日 17:58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中央銀行的職能很簡單,就是一手硬:全力遏止通貨膨脹這只猛老虎。格林斯潘也表示,該目標為其奮斗宗旨。《華爾街日報》更指出,聯儲局只有一個任務,就是維持價格的穩定。微調經濟增長并不是聯儲局的任務。 而對付通貨膨脹只有一個武器,就是央行加息。但長期以來,格林斯潘很不情愿加息,理由是通貨膨脹在控制之中。可格林斯潘的算法不對,并沒有反映出三大物價的上漲幅度
2004年與2003年相比,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美國人增加了110萬,2004年與2003相比,美國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增加了80萬。沒有醫療保險或許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但其中根本的一條,就是保費太高,美國許多人無力或無意支付這筆開支。 學費也是脫韁的野馬,以每年數千美元的速度瘋長,幾十年沒有停過。但學費的問題比較復雜。即便利率上調,學費可能也難以降下來。這里有個供求關系。雖然現在大學不少,但對單個名牌大學而言,那都是壟斷——哈佛、普林斯頓都只有一所。即便不是絕對壟斷,名校的招生名額總是供不應求。而為了子女能上名校,父母大多不會被高昂的學費所嚇倒,砸鍋賣鐵也要籌齊學費。普通高校生源要差一些,但也不愁沒有學生,學費方面也可以搭順風車,跟在名校后面漲。 學費瘋漲,房價也漲瘋。2005年美國房價的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高了13.8%,全球領先。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于格林斯潘的低息政策。利息低,買家和炒家才能籌到低成本貸款興風作浪。房地產泡沫已經形成,但格林斯潘一直按兵不動,不肯大幅度提息。他一口咬定,聯儲局無法發現并安全地消滅資產泡沫。 格林斯潘是華爾街的忠實代理人,曾長期在金融界從事經濟咨詢業務,還擔任過摩根銀行的董事。2000年美國鬧股災,多少家庭在股市碰得頭破血流,不少人賠光了養老金。當初股災,原因之一就是格林斯潘遲遲不肯漲息,為華爾街的大佬們提供廉價資金。股災之后,美國要求反思的聲音不小,但格林斯潘老死不改悔。股市尚未完全恢復元氣,在其縱容和鼓勵之下,美國又轟轟烈烈地搞起了樓市。 格林斯潘就是要為華爾街的那些金融寡頭們謀取最大利益。此外,我還懷疑,其做法與美國影響人民幣升值也有關系。如果美元加息,美元自然升值,再要人民幣升值,難度自然加大。在人民幣問題上,格林斯潘并沒有跳到前臺,但與布什可能是暗中勾結,至少是有某種默契。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并沒有什么真憑實據。 美國房價如此飛漲,許多人已經開始緊張。《華爾街日報》一向站在美國大資產階級立場上說話,為格林斯潘的減息政策加油打氣。但這回《華爾街日報》也感到格林斯潘走火入魔了。2005年9月20日,該報發表社論指出:“過去兩年中,聯儲局的流動性太強,實際利息為負增長。” 但格林斯潘仍然繼續狡辯,說什么“貨幣政策,乃至所有經濟政策,只要是長期成功有效,就會相應地減少經濟的波折,因而人們也會忽略信貸風險和利率。” 不過,他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極度樂觀極度悲觀,兩者交替出現,并因此產生了不穩定。” 但他同時強調:“成功穩定經濟的本身,就帶有風險。或許這是經濟決策中最有諷刺意味的。” 好像做了好事,但卻有了一些壞的結果,至少是好心無好報。 但格林斯潘的話已經帶有幾分無奈了,他自己也承認,他的做法“帶有諷刺意味”。當然,這還是一種狡辯,就是死不認錯。 不管格林斯潘是否承認,通貨膨脹這只惡魔又在許多國家抬頭。面對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格林斯潘在美元的利率問題上也不得不有所松動。2004年夏,美元利率僅為1%,46年內最低。目前美國的短期利息已經增至3.75%。但美國許多人認為,這還不夠。有人預期,到2006年中,美元的利息可能漲至4.5%。 (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