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張汝京:拓荒芯片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3日 19:00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漏丹 北京報道

    掛在胸前的員工牌上,最底端的員工號是“E000001”,表明張汝京是中芯國際的第一位員工,也意味著他是公司的創始人。

  五年前,中國內地的半導體行業幾乎為零;因為有了張汝京,五年后的今天,這里擁

有了一家世界芯片代工排名第三的公司。

  今年已經57歲的張汝京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手下已經有7800多名員工,但是他隨口就能說出一個可能連公司其他高層人員都不能記得的名字。

  張汝京總保持一貫的謙和的微笑,但是謙和并不是全部,在商場上,張汝京永遠有自己“狠”的一面。現在,他甚至開始向美國政府叫板。

  今年初,美國進出口銀行為了防止高新技術產業的設備外流,拒絕給中芯國際提供貸款。5月中芯得到了11家國內銀行的貸款,但是張汝京決定走得更遠。他微笑著說:“接下去你們等著,還會有好消息。”

  中芯第一次接受美國以外的海外銀行的貸款。這正是美國人所擔心的——他們害怕中芯向日本或者歐洲購買設備,中芯是一個大客戶。去年中芯國際的20億美金資本支出中,有60%用于購買美國的設備。

  你會非常強烈地希望通過采訪這個具有傳奇經歷的人物得到對很多懸疑的解釋。

  比如,他到內地為半導體“拓荒”,同時開始了與自己在德州儀器的老領導、臺積電老板張忠謀的激烈競爭。為什么?

  比如,90納米的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張汝京運用了什么秘訣?

  還有,在半導體這樣的敏感行業,中國臺灣和美國都不愿意看到中國大陸半導體的振興。去年年底,當中芯計劃在海外上市時,臺積電在美國連連起訴中芯三次;今年,臺灣宣布對張汝京個人罰款5000萬新臺幣。在同業的一路打壓下,處在風口浪尖的張汝京是怎么挺過來的?

  開赴內地

  事實上,張汝京在1990年代從德州儀器出來的時候,就有意到內地發展。但是當時內地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張汝京去臺灣建立了世大公司。

  2000年1月,在張汝京不知情的情況下,董事會將世大轉手賣給了臺積電。張汝京再次把眼光投向內地。

  事后證明張汝京這一步走得極為明智。那一年,中國政府頒布了國務院18號文件(即《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這個文件支持所有符合條件的在中國設立的半導體企業,而不分外資和內資。在這種背景下,半導體行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土地、資本等各個方面都有優惠政策。“內地的土地價格為臺灣的1/10。”張汝京說。

  今天,臺積電和聯電由于受制于臺灣地區政府限制西進的政策,不能在內地放手一搏;而最近張汝京把在臺灣僅有的資產——臺積電的股票(原世大的股票轉換而來)都賣完了。他可以在內地大展拳腳。

  “現在中芯規劃了10個廠了,都在內地!1、2、3在上海,4、5、6在北京,7在天津,8、9、10在上海。”張汝京笑言。

  打壓之下

  路不是那么容易就闖出來的。

  張汝京帶了自己的精銳團隊到了內地,這批人到內地后剛開始的薪水平均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最低的變成了八分之一,但是這支幾百人的核心隊伍一直和他執行著原先的理想直到今天。

  資金是張汝京面臨的第一道坎。他從海外帶來了第一筆11億美金的種子基金,這筆錢來之不易。

  由于臺灣地區政府限制,第一次開董事會時出現了2.6億美金的缺口。最終美國的一家大公司投資了4億多美金,此外,中芯國際又獲得了國內銀行的4.8億美金的貸款。中芯的廠蓋起來了。

  然而此后,流言蜚語和惡意中傷一直沒有遠離中芯。

  中芯副總裁劉越說:“從2000年在上海開始打樁,我們的整個建設過程伴隨著各種說法,墻裂了呀,地基斜了呀,等等。2002年我們在北京建廠,又說北京不適合做IC制造,風沙大,缺水等等。后來,事實證明,我們做得很好,關鍵在于這個團隊的信心和能力。”

  今年4月,當臺灣宣布對張汝京罰款時,張汝京流下了眼淚。“當時我真的很生氣。”張汝京自稱外剛內柔,“不過后來一想,把中芯國際做好,把中國的半導體搞上去,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

  精明的商人

  當張汝京津津樂道地說起蓋芯片廠時,臺灣地區和內地所用的鋼筋的種種細微差別時,你會意識到對他的同業來說,坐在眼前的這個人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對手。

  “內地用的鋼筋規格比臺灣大一號。臺灣一個焊工的工資是內地的8倍,人工太貴……內地蓋廠的成本要比臺灣便宜38%。”

  有兩個話題能夠讓張汝京興奮起來,一個是成本控制,另一個是公司發展戰略。

  與臺積電和聯電相比,中芯在成本控制方面是做得最出色的。這與張汝京個人的風格息息相關。他堅持把錢都花在生產建設的刀刃上。中芯的所有員工在所有商務旅行中都只能坐經濟艙。他算賬這樣一年至少可以省200萬美金,可以買一臺設備了,每月可以增加1000片的產能。

  對于未來的發展,張汝京坦言將像其他半導體公司一樣,走半導體產業鏈方面的整合。中芯整合產業鏈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完善半導體產業鏈的過程。

  “我們從建廠就開始做掩膜板,在全世界的芯片代工里面,只有臺積電和中芯有掩膜板廠。……這是往上游延伸。”今年中芯在成都成立了封裝測試廠,張汝京說,這是往產業鏈下游延伸。“因為臺灣政府不讓它的高檔的封裝測試工廠到內地來,我們就想自己做。我們派往成都廠做封測的人和臺灣同業的技術水準一樣的好。”

  張汝京總是通過與客戶或者其他公司聯手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技術。比如現在中芯在開發的90納米技術,就得益于去年與德州儀器簽署的協議。而此前的很多項技術也受益于外援。自成立以來,中芯國際已經成功地從東芝、富士通、新加坡特許半導體、IMEC(歐洲半導體研發中心)、英飛凌、Elpida及摩托羅拉等等國際大廠轉移了自0.21微米至0.10微米的各項半導體工藝和技術。

  最近,中芯推出了凸塊服務(為電路的測試而在晶圓上做凸塊,非常精細),屬于向下游的延伸。向產業上下游的延伸,反映了張汝京在芯片行業的雄心。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