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海信劉慶華 一切皆在取舍間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6日 19:57 《中國企業家》

  劉慶華的典型性在于:營銷背景、成長于公司內部、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形成自己的套路

  文/本刊記者 劉 濤

  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成長于企業內部,受命在對海外運營幾乎一無所知的情形之下,劉慶華可謂《中國企業家》追尋到的“海外少帥”的一類典型。劉慶華成長在海信年輕人
挑大梁的時代,屬于1995年前后進入海信并很快擔當重任的一批少帥之一。理工科出身的他由于性格內斂,曾被定義為“根本做不了銷售”,但不到5年他就成為海信國內銷售部副總經理。

  2000年,中國一批成熟的家電企業開始真正向海外擴張,海信踩上了這個點,而劉慶華踩上了海信的這個點。這一年10月,劉慶華被調往海信進出口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當時只有28歲。“對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劉慶華回憶道。彼時的他,對海外市場幾乎一無所知;雖然大學畢業,但英語“已經扔得差不多了”。而當時海信的海外業務在行業內相對落后,是讓周厚健掛心的頭等大事。

  海信這一任命不無冒險的意味。然而五年之后,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說道:“國際化是我這5年來最高興的一件事。5年前這是我的希望,當時海信的出口額只有1000多萬美元,現在我們達到了5億。我要說,海信已經走出去了。”5年間,對海外業務全然外行的劉慶華來說,實現這一切的關鍵,不在于語言或某種技能的提升,而是其斷然的取舍之道。

  上任之初,他做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舍去”印尼。2000年以前,由于印尼市場的進入壁壘低,操作簡單,那里成為中國制造企業的出口聚集地,海信也不例外。出口部一半以上的業務員鋪在這一市場,海外60%以上的業務量來源于此,而在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業務幾乎空白。經過對印尼市場的深入調查后,劉慶華認為,海信正處在一個對高危市場過度依賴的狀態中,長遠而言這樣的布局十分危險。“印尼的政治穩定程度和商務環境很不好,而且采取“鋪店”的銷售模式,鋪的越多賣的越多,壞賬的量也越大,危險就越高。“劉慶華說。在他面前有“收”和“放”兩種選擇:如果收縮,卡住在印尼的鋪貨額度,則原有業務萎縮,新的增長還在萌芽狀態,當年的業績必然大幅下滑。但如果繼續放量,得到的只是表面的繁榮,這個泡沫總有一天要破,到時面臨的危機更大。

  他選擇了盡快停止這種沒有意義的表面增長。在寫給集團的報告中表示,要保證安全必須收縮印尼市場,重新調配資源向發達國家拓展。對此,海信內部有聲音認為,當前需要的是快速發展,這樣做會使海信和競爭對手差距拉大。但很快,他收到來自董事長周厚健和總裁于淑珉的郵件,要求堅決執行收縮政策,把風險降到最低。在主導海外的第一年,劉慶華的業績不升反降,海外業務量萎縮20%。但到2004年年底,來自發達國家的銷售額已經占到海信海外業務總額的一半。

  重新進行海外布局,劉慶華確定了中東、歐洲和南美作為新增長點。而在中東市場,他又做出了一個有悖常理的決定—放棄迪拜。迪拜有“中東的香港”之稱,大批貨物從這里登陸進入中東各國,它歷來是企業必爭的戰略重鎮。但在那里充斥著的是單純以價格為重的客戶,而且低價一旦談成,就會由此輻射到整個中東地區。

  劉慶華看來,中東市場一定要做,但迪拜決不是海信的入口。他當時曾經在許多場合為銷售人員反復勾勒和講解一副金字塔圖。在全球市場中,日本企業處在塔尖占據高端市場,韓國企業在塔中,大批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處在塔底,進行無休止的削價比拼。他不停告訴員工,成本控制不是海信的長處,決不能在塔底打拼價格,那是死路。“我們一定要憑借技術、質量上的競爭力把中高端的日韓企業作為對手,我們的客戶是那些曾經做過日韓品牌、更加關注性價比的人。”基于這種思路,進軍迪拜在劉慶華眼中無疑是一步死棋,沒有任何意義。

  對于中東,劉慶華把整個穆斯林區域作為一個大區,只做沙特、伊朗、阿爾及利亞三個市場。他對銷售人員說,那些在談判的時候,一聽到質量與技術就睡覺的客戶趁早放棄,而一聽到這些就眼睛發亮的才是海信的客戶。因此,在沙特海信選擇了為夏普做了30年代理的廠商,在阿爾及利亞,海信的合作伙伴是一個從未觸及家電產品銷售,僅僅只曾為三星做過“衛星機頂盒”的家族企業。“看到他第一眼就知道,這是我們的客戶。我們與他合作,采用協助其建廠、輸出散件的方式進入當地市場,”劉慶華說。目前,海信彩電在當地市場占有率達到80%,價格則比同類產品高出5%以上。而在歐美、澳洲這樣的高端市場,劉慶華要解決的難題是怎么對付那些店大欺客的連鎖巨頭。他首先把處在金字塔底部、最看重價格的沃爾瑪排除在首先客戶之外,而是尋求與Bestbuy等不以價格為惟一取向、對性價比要求較高的企業合作。在OEM與自主品牌之間,他的底線是,不排斥與大連鎖進行赤裸裸的OEM交易,但條件是海信能夠有機會跟進配送、售后服務等方面的附加業務,逐漸完善產品的附加價值;以此練好內功,最終打出海信的品牌。“只要能對海信的長遠發展有利,即使只有1%的利潤我們也會做。但對品牌建設沒有意義的單子,我們不會為了幾毛錢的利潤撲上去。”

  至于讓全球制造企業撓頭的沃爾瑪,劉慶華也沒有放棄。他不參與價格競爭激烈的大路貨的拼殺,而是利用數字電視在美國普及的機會,與沃爾瑪合作生產數字機頂盒,成為其這一產品領域中的獨家供應商,以便實現相互牽制、利益均衡。“所有事情的成敗都是在一個取舍間決定的,”劉慶華說,“該做的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不該做的,同樣堅定不移地舍棄。”他堅信,在取舍之間,海信會最終完成向金字塔最上游的沖擊。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高考最后沖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標
中美中歐貿易爭端
日本甲級戰犯罪行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明星電話被曝光
汽車笑話集錦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后金庸武俠圣經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