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將調整行政規劃區域并建生態補償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8日 21:39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黃富慧 錢春弦)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18日在2005《財富》全球論壇上說,中國政府將調整行政規劃區域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潘岳說,中國生態環境最惡化的地區是貧窮的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向發達地區輸出資源,承擔生態破壞的成本,卻沒有得到相應補償,導致貧窮和污染交加的惡性循環。目前,這些地區還有1.5億畝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噸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環保設施幾乎為零。
他說,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根據不同地區內不同的資源、人口、經濟、環境總量來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與考核標準,讓生態脆弱的地區更多地承擔保護生態而非經濟發展的責任。建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城市對鄉村、富裕人群對貧困人群的生態補償機制可以平衡各方利益。 潘岳指出,中國的環境問題是一個“已到眼前的危機”,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資源和環境更快速度的損耗為代價的。中國的環境問題不是一個專業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根源是“扭曲的發展觀”。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中國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印度的2.8倍。中國三分之一的國土已經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為劣五類水,3億多農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億多城市居民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1500萬人因此得上支氣管炎和呼吸道癌癥。 潘岳說,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走下去,隨著15年后經濟總量翻兩番,污染負荷將可能增加四至五倍。 在中國,單純的經濟增長長期以來被認同為發展。按照這一觀念,只要經濟發展了,政府就有足夠的物質手段來解決當前和未來的各種政治、社會和環境問題。當地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被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主要指標,很多發展規劃都在沒有考慮生態環境的情況下被制定出來。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作為發展道路上的一次戰略性轉折,中國政府在2004年提出了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潘岳認為,要保證這一正確理念的貫徹,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整套可持續的制度框架來。 他說,首先要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核算體系。這項工作已于2005年3月在北京、天津等十個省市開展。同時已經開展的工作有在浙江、四川、內蒙古三個省、自治區開始把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的試驗。潘岳透露,考核的結果將在2006年年底向社會公布。 實行循環經濟戰略、大力支持開發新能源技術也是改善環境的重要一步。潘岳說,中國將很快出臺循環經濟法,以確保循環經濟的發展。 潘岳認為,國家還應該提供法律和政治保障,支持環保領域的公眾參與。環保領域是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和公平的切入點,政府需要設計一套更加開放透明、更能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環保參與機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