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費孝通的一件往事說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6日 15:02 人民網 | ||||||||
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費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在世界上都具有崇高的學術地位,他之所以在學術上取得令世人景仰的成就,除了他的天分,最重要的是他一心向學、嚴謹求實的學者精神。 1935年夏,25歲的費孝通和王同惠女士在未名湖畔舉行了簡樸婚禮。三個月后,這對畢業于燕京大學社會系的新人共赴大瑤山瑤族社會考察,為寫作社會學著作積累原始材料。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坦途”,任何學者要取得成績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費孝通先生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但是,今天的學者專家們卻很容易出名。如一位社會學家前不久發表了一篇調研報告,稱中國的父母養大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萬元,這一“研究成果”甫一問世,立刻引起轟動,這位社會學家也一夜成名;還有專家通過“研究”宣稱我們中國已經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當然也引起轟動效應?上У氖牵藗儗τ谶@些所謂的“研究成果”一片質疑之?墒,那些學者專家們根本不在乎人們的議論,在追以出名為時尚的今天,他們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了。 但是,我們仍然要問,作為學者的責任在哪里呢?象費孝通先生為代表的前輩學者一心向學、嚴謹求實精神在哪里呢?正是秉承著忠實做學問的精神,我們的前輩學者才取得了非凡的學術成就,今日的學者僅僅憑借制造轟動效應,能夠取得真正的學術成果嗎? 確實,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紅塵滾滾,物欲橫流,讓學者的成長備受考驗。 有人曾經說,我們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整體正在走想死亡,沒有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沒有了社會責任感。這話當然有些絕對,但是也符合部分現狀。我們并非不允許一個學者犯錯誤,但如果一個學者僅僅靠制造轟動效應,嘩眾取寵來博取虛名,就不但有違科學精神,更有違良知了。 如何面對滔滔物欲,怎樣做到不隨波逐流?這是每一個從事學術的人都應該思考的。魯迅先生能夠“橫眉冷對千夫指”,陳寅恪先生能夠堅持“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錢中書先生能夠拒絕研究者們贈與的“錢學”的無上榮譽,費先生為學術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這些才是前賢的風范,后世的楷模。 先賢已逝,風范長存。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曾撰寫過一副對聯,“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F在的中國,太需要這種耐得住寂寞、嚴謹求實做真學問的學者了。假如被人們譽為“社會良心”的學者們也競相追逐名利,那不但是學者們的悲哀,更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劇。(馬國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