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安泰老板沉浮錄:葛熙誠自述離職內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30日 13:5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陳懇 上海報道 “你還沒跳?” 中國保險市場開放后的第一個春天,這句半開玩笑的反問,反映了這個圈子里不少人的真實心態。
歲末年初延續至今,上海已經有多家保險公司發生人事變動。其中包括太平洋安泰人壽保險公司(下稱“太平洋安泰”)市場營銷部總經理葛熙誠跳槽至籌備中的花旗人壽,跟隨其后的還有太平洋安泰的另兩名干將。 余波未平,3月15日,身處漩渦中心的葛熙誠坐到記者對面,在太平洋安泰的五年創業往事歷歷在目。 葛熙誠其人 葛熙誠,出生于中國臺灣,祖籍蘇州,太平洋安泰原市場營銷部總經理。1997年底,葛從臺灣來到上海,為太平洋安泰的創業元老之一。 1988年大學畢業后,葛熙誠成為臺灣安泰人壽的一名壽險代理人。臺灣安泰人壽為原美國安泰人壽在臺灣設立的外資壽險公司,是臺灣市場上成功經營的外資壽險公司之一。 在臺灣安泰人壽開始職業生涯后,至今15年里,葛熙誠一直沒有離開安泰集團。“直到現在,我們家仍有6個人在臺灣安泰工作,包括我太太在內。”葛熙誠說。 1998年初,美國安泰保險集團在中國內地獲得一張壽險牌照,獲準和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合資組建壽險公司。葛熙誠的命運因此出現重要轉折。追隨其老上級、后來太平洋安泰總經理張全福,葛熙誠來到上海籌建太平洋安泰。葛熙誠是張全福從臺灣帶過來的五人團隊中的一員。 1998年10月16日,太平洋安泰開業。由于葛熙誠曾經擁有一線營銷的經驗,開業后被分派主管市場營銷,和太平洋保險派來的副總經理王根山搭檔。 開業之初,太平洋安泰面臨嚴峻的競爭形勢,僅外資公司而言,前有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堵截,后有新公司追兵,另外還有占據市場絕對份額的中資壽險公司。 “太平洋安泰一直以友邦保險為趕超對象。”葛熙誠稱,那時的友邦保險已經在上海扎寨了五六年,代理人數量穩定在5000人左右。而開業之初的太平洋安泰,代理人僅有185名。 出人意料的是,在隨后的幾年里,葛熙誠的市場部所管理的代理人數迅速膨脹,頂峰時候超過8000人。即使在葛熙誠離開時的2003年底,根據太平洋安泰的統計,代理人數量仍然超過6000人。不僅如此,2002年,太平洋安泰的新單數量一舉超過友邦保險。或許是巧合,同年6月,掌舵友邦保險近10年的總經理徐正廣黯然離滬,回到臺灣南山人壽(美國國際集團在臺灣的壽險公司)擔任顧問。 此時的太平洋安泰,風頭一時無二。而身為先鋒的葛熙誠,風頭正勁。值得一提的細節是,不知從何時開始,“老板”取代“葛總”或者“Alex”(葛熙誠的英文名字),成為下屬和同事對葛熙誠的昵稱。 曾為代理人的葛熙誠,對管理代理人有一套獨特的理念。 “不能讓代理人在外面嘗盡人情冷暖,回到公司還要看內勤的臉色。”葛熙誠說,“我把代理人當成老板。每一個新代理人進來,我都會寫一封信給他,第一句話是‘歡迎你,老板’。” 調回臺灣 蜜月期并不太長,2003年成為葛熙誠職業生涯的分界線。 2003年年初,葛熙誠的老板、原總經理張全福,突然被調回臺灣。和張全福一道回臺灣的還有,同樣來自臺灣安泰參與太平洋安泰創業的原副總經理吳信玉。 臨行前,吳信玉給公司所有管理層寫了一封言辭誠懇、綿里藏針的請求信,希望公司對于其調職原因以及回臺灣之后的安排予以說明。 這封信最后的命運不得而知,但它對葛熙誠等留下的臺灣團隊成員的心理影響可想而知。 2003年4月,太平洋安泰管理層完成交接,繼任者為同樣來自臺灣安泰的陶孟華女士。張離滬前,曾特別囑咐葛熙誠:“要多幫幫Maggie(陶孟華的英文名字)。” 不過,張全福離去后,葛熙誠曾一度萌生去意。葛曾三次提出離職,但是沒有獲得同意。 這僅是暫時的平靜。 2003年10月25日,太平洋安泰在上海東駿酒樓舉辦了隆重的五周年慶典。臺上,作為主要策劃者之一的葛熙誠忙個不停。臺下列席的有太平洋安泰人壽董事長邵黨娣以及副董事長潘燊昌等全體董事。 臺上的葛熙誠沒有想到,臺下端坐的董事們已經在10天前悄然決定了他的去向。2003年10月16日,在臺灣阿里山召開的太平洋安泰董事會已經決定把他調回臺灣。五周年慶典成為葛熙誠在太平洋安泰的最后一次公開演出。 一個月后,即2003年11月27日,陶孟華正式將這個決定告訴葛熙誠,“蘇州將開分公司,公司準備讓你擔任分公司總經理,所以先調回臺灣學習,在精算、財務等部門待一待。” 但是,事后的種種現象表明,這個理由好像肥皂泡一樣容易破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過去之后,真實的內情才逐漸浮出水面。 在2003年10月16日召開的董事會上,葛熙誠的去向并沒有成為正式的議題。在董事間流傳的未經太平洋安泰正面確認的是,會后少數董事會成員“辟室密談”,最終決定把葛熙誠調回臺灣。據知情人士透露,參加密談的有潘燊昌、邵黨娣、陶孟華,以及荷蘭國際集團亞太區中國區總經理吳志盛等。 “表面上,葛是因為張全福離開的。這誠然是部分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葛反對‘一刀切’的業務制度修改方式,和高層領導意見不一致。”知情人士稱。 業內人士稱,太平洋安泰通過大量增員、實現保費快速增長的模式已經暴露出部分問題——代理人人均產能不高,總體增長速度放緩。 另外,因為股東的要求,太平洋安泰整體盈利的時間被要求提前至2006年,所以公司要求壓縮開支,而花錢最多的市場部自然成為重點部門。2003年9月,市場營銷部成立專案組研究業務制度的修改方案,提出用2-3年的時間,逐漸減少代理人的獎勵等開支。但是,公司一高層卻要求更快。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葛熙誠提出:“如果一刀切,崩盤誰負責?”該高層當場回答自己負責,因此留下芥蒂。 離開安泰 根據正式的調令,葛熙誠回臺灣將被提升為助理總經理,他在上海的工作將于2004年12月31日結束。 令葛熙誠頗為感傷的是,他無緣于市場部定于2004年12月21日召開的策略會議。策略會議是太平洋安泰市場部每年歲末年初召開的最重要的、關于下一年市場戰略的會議,此前五年確定的策略分別是“站穩腳根”,“鄉村包圍城市”,“鄉村包圍城市II”,“發展是硬道理”,“從A到A+,從優秀到卓越”。 盡管葛熙誠曾經爭取,但是最終他還是不能參加,即使他借送人的名義也到了蘇州的會場。 即將離開太平洋安泰時,葛熙誠一度追問陶孟華:“為什么要被調走?”陶一時無語,最終只說了7個字:“你的影響力太大。” 在送別的午宴上,邵黨娣說,對葛熙誠表示感謝和祝福。葛熙誠最后一個發言,以前演講幾乎不用稿子的他,出人意料地拿出了一份用A4寫成的長達9頁的稿子。 葛熙誠離開上海后,太平洋安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賬。同時關于市場部“制度失控”和“財務失控”的說法也一度在市場上流傳。 回到臺灣后,所謂的“學習”并沒有出現,葛熙誠則是在臺北高雄來回折騰。最后,葛熙誠決定回到上海。 2004年2月24日,葛熙誠回滬。此時他已離開安泰。 時至今日,葛熙誠認為自己的離職是情非得已。 到2004年8月,葛熙誠確定加盟籌建中的花旗人壽,其間,上海多家壽險公司曾和他接觸。 葛熙誠離開后,太平洋安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事震蕩壓力。原太平洋安泰IT部總經理陳立中、原市場總監陳裕昌等也跟著跳槽到花旗人壽,這二人恰好也是臺灣五人團隊的成員。2004年11月,太平洋安泰召開記者發布會,公開指責這種所謂的“有計劃的大規模‘挖角’行為”。 這一年,壽險全行業陷入低速增長的泥潭,經歷系列人事變動的太平洋安泰也沒有能夠逃脫,業績增長出現下滑:保費收入為6.17億元,僅僅比2003年增加840萬元,增長1.4%,而2003年太平洋安泰的保費增長率仍然高達36%。 不過,2005年太平洋安泰的經營似乎有好轉。根據保監會3月22日公布的數據,太平洋安泰1-2月份保費收入超過1億元,在外資壽險公司中排名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