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綿綿
20年前,海爾是一個虧空147萬的街道小廠;20年后,海爾已經成為全球營業額突破1000億人民幣的跨國經營的大企業。海爾用20年的時間走過了世界同類企業用100年甚至更長時間走過的路。
盡管1016億人民幣的營業額已使海爾的一只腳跨進了500強的門檻,但是,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說:“500強不是最終目標,只是海爾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1000億過后,一切從頭開始。滿招損,謙受益。海爾追求的是持續不斷的發展。實現這一目標,依然要靠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創新的能力,以及生產這種能力的和諧環境。”
自主創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984年,“利勃海爾”,一個趕“大潮”的項目引進青島,之后的20年中就再也沒有停歇過,一路奔跑,長成了中國第一品牌,世界品牌百強:海爾。 與這個“項目”一路奔跑了20年,楊綿綿講述那段歷史的時候,臉上洋溢著真誠與熱情。
海爾的20年是技術創新的20年。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冰箱技術之初,海爾就意識到“技術不行就引進,不行了再引進,在市場上不會有競爭力”,從而確定了海爾冰箱第一臺引進,第二臺消化國產,第三臺出口,第四臺境外生產的戰略目標,并做好每一步的延續決策。這種自主創新意識使得海爾最大程度地消化了引進技術,并圍繞市場的需求,不斷進行技術升級,同時實現產業化,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進而實現市場價值。
在這20年中,海爾集團累計申請專利5469項,其中發明專利249項,是國內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家電企業。2004年海爾集團申請專利695項,其中發明專利102項,平均每個新產品有3.5項專利支持,每天申報專利2.78項。2004年5月,在第95屆法國列賓國際發明展覽會上,海爾的 “雙動力” 洗衣機戰勝了GE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參展產品,奪得了惟一一個國際發明金獎。
如今,歐美公司依舊扮演著家電行業的領頭者的角色,它們的技術開發能力十分強大,掌握著核心技術。如今,海爾的成長對他們是一種威脅。楊綿綿說,現在海爾不管到那兒去買技術,沒人賣給你,惟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創新,自己來做。
海爾的20年是管理創新的20年。從“日清”開始,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到現在正在進行的SBU,海爾把創新的基因植根到每個員工心中,有效地保證了創新的持久活力和全員參與。
卓越的執行力被認為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楊綿綿認為,如果被動地執行,無法適應市場變化,就如同下雨了才去買雨衣。最關鍵的還是自主創新的能力,尤其是人人都能自主創新的能力。就算現在所有的資源都可以買來,但要把資源變成競爭力的人的想法、能力是買不來的。
一個組織當每個細胞都充滿活力,才能創新。海爾如今實施的SBU管理,就是要讓人人又想又干。想干就一定能找到平臺,干得好舞臺就會更大。自己找市場目標,找發展機會,就增強了競爭能力。楊綿綿說:“我們把企業目標化解到每個人身上。在海爾,再普通的員工,每年也要提不少于6條的合理化建議,而且要針對身邊發生的事。只要每個人把身邊的事做好就能凝聚起企業發展的能量!
國際化戰略:走出去,做品牌
海爾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品牌,為此,海爾在多元化戰略之后實施了國際化戰略。與國內一些企業不同的是,海爾似乎并沒有什么“大手筆”。楊綿綿說,在國際化問題上,要處理好膽子大和小的問題。在滿足客戶需求方面,海爾的膽子大,別人不敢做的,認為風險大的,我們做,給自己找問題,出難題。但是在戰略發展方面,海爾要更謹慎些。
國際化道路有兩種方式:走自己獨立品牌的道路,或者聯合其他企業進行國際市場的開發和經營。海爾提出的理念是“出口創牌”,顯然,海爾走的是第一條路。楊綿綿說:“我們的目標是全球品牌,參與國際競爭。我們現在已經走出去了,但走出去了遠遠不夠,還要活下來;僅僅活下來也是不夠的,走出去是為了走上去。我們聚焦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要走進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主渠道,有影響力的主渠道,在市場中找一條縫擠進去,就像斧頭砍進去,前面進去了后面還有很大空間。”楊綿綿在這里提到的 “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正是海爾集團“走出去”的戰略的三大步驟:“走出去”僅僅是把產品出口到海外去;但是“走進去”則應成為在當地認可的產品,要進入到當地連鎖,在當地設計,為當地用戶服務;“走上去”則是成為當地的名牌。
2000年3月,美國海爾工業園的冰箱項目正式投產。通過當地設計、當地制造、當地銷售,在美國市場深深地扎下了根。之后,海爾按照“先難后易”的既定策略,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相繼建立了海爾工業園和工廠,在意大利收購了當地一家大型冰箱制造廠。如今,海爾的小冰箱在美國市場銷售額領先,洗衣機在日本市場也嶄露頭角。
在楊綿綿眼里,海爾的多元化、國際化還遠遠不夠,與國際巨頭相比,海爾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她舉例說,三星的產品體系已經擴展到了80多個門類,幾乎無所不包,LG和GE也是如此,但在海爾的產品體系中,僅有白電、黑電和米電,差距非常明顯。楊綿綿說,海爾不會動搖自己的夢想,海爾依然要堅持多元化,堅持走自己的國際化道路,海爾不僅要成為世界名牌,而且要成為有品質、有品位、有品德的國際品牌。
和諧社會:讓人人都滿意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楊綿綿理解的和諧社會,就是使所有的人都滿意:每個人都有創新能力,人人得到發展。
怎樣讓組成社會的各種要素都滿意呢?楊綿綿說,各要素的需求是不同的,不能強加于別人,要善于傾聽各要素的要求,努力使之得到滿足,各方面滿意就是和諧。社會如此,企業也如此。
海爾要實現“世界的海爾”的夢想,就必須做到持續發展。要實現持續發展,首先要構建企業自身的和諧。
楊綿綿認為,不平衡是永遠的,如同狐貍分餅,永遠不可能均勻。不足的地方就是發展的空間,領導人就是要找到增長的空間。
企業內部和諧了,才能使組成部分的功效實現1+1〉2,企業發展才可能得到員工的主動支持。楊綿綿說,持續發展不能依靠幾個人,而要靠一個系統。在信息化社會里,系統是用最快的速度,在平臺上很快組合要素,去滿足用戶的需求。就好比自助餐一樣,平臺上的東西比自己要的東西多,需要什么取什么,現點菜就來不及了。海爾要提供一個平臺,上面是許多的模塊,海爾有負責平臺的SBU,有負責模塊的SBU,有了解客戶的SBU。這樣,對市場的反應就快了。過去的市場是十人一色,現在是一人一色甚至是一人十色。海爾SBU的機制就是讓每個員工都代表張瑞敏在競爭,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楊綿綿說:“海爾是一個有遠大目標,并為清晰的目標而努力的組織。我們們要讓每個人都成為SBU,為他們每個人釋放最大能量提供一個平臺,推動企業的不斷創新和持續發展。我們堅信,內部和諧將幫助我們走過一個個里程碑,不斷地向前、向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