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企業家:經理人陳久霖的漫漫煉獄之路(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7日 11:26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春秋大夢 在陳的細心經營下,中航油聲名鵲起。新加坡銀河石油經紀公司首席經紀師陳紅兵告訴《環球企業家》:“我在新加坡跟別人講中航油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遠不如中石油、中石化,沒人相信的。”陳的成名也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熟悉陳的人士稱,陳后來已經很
2001年中航油耗資1500萬新幣,在新加坡商業中心高聳的新達城第三大廈第31層,購買了7186平方英尺的豪華寫字間。用該公司宣傳手冊上的話講,“結束了多年居無定所的生涯”。因任何時候都有人在上班,這里也被外界稱為“不夜城”。 這似乎是宣告公司終于有所成就的最好證明。據去過陳久霖的辦公室的人士講,屋內顯著之處掛著陳跟基辛格、李光耀等人的合影,一副山水畫的兩側掛有對聯“瑞氣云集、久旱甘霖”。除此之外,就是擺滿各類中外書籍的大書架——陳竭力在這里展示出一個新儒商形象。 此時,陳之注重自身與公司形象,已經達到一個極至:任何可以炒作之處,他均不愿錯過。如他喜歡對外強調公司的人才多元化戰略:全公司46人中90%非中國國籍,他們來自7個國家,都是高學歷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新加坡星展銀行唯高達證券公司的分析師美國人約翰.凱西被委任為公司發言人后,陳曾得意地對外表示:“由于他在業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中航油的股價在他來后升了好幾倍。” 同樣來自他國而被確立為公司頂梁柱的,是澳大利亞人杰拉德.里格比(Gerard Rigby)和黎巴嫩人阿布達拉.卡瑪(Abdallah Kharma)。兩人曾分別供職于嘉德士石油公司和BB energy公司,各擁有14年和18年的交易經驗。在給陳久霖發去簡歷不久,他們即被聘至中航油。 “這個市場上沒有人認為他們是一流的。”一位與這兩位交易員都相識的人士告訴《環球企業家》,兩人都是被前雇主炒了魷魚,“但是陳久霖卻似乎很相信他們。”陳認為這一相信是有道理的:杰拉德.里格比來到公司后2002年創造了個人年贏利200多萬美元的記錄,2003年更是達到了548萬美元。杰拉德.里格比拒絕了《環球企業家》記者的采訪要求。 在公司迅速膨脹的同時,陳久霖卻未意識到,風險控制體系是否有效,將決定此家公司的命運。 據介紹,直到2001年上市之前二、三個月,為了投資者的需要,中航油才找人給它作風險控制體系。一位曾經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供職的人士說:“陳久霖找到安永,最后讓兩個沒什么經驗的年輕人給他做了本《風險管理手冊》。但是風險控制體系完全是外在壓給他的概念,是做給投資者看的,裝裝樣子。” 后來的日子里,陳久霖卻很是樂于顯示公司風險控制體系的嚴謹。他的目標越來越大,他必須讓投資者感覺牢靠。陳企圖通過收購令中航油成為首家既有上游油田和煉廠,又有下游倉儲設施和分銷網絡等一系列完整供應鏈的海外中資石油企業。先后兩次轉型有成的陳,將此稱為中航油的第三次戰略轉型。 首先成為其目標的,就是具有完整供應鏈的新加坡國家石油公司。新加坡石油擁有新加坡煉油公司50%的股份,后者是全球最大的煉油廠之一,日產量28萬5千桶。 幾經周折后,2004年8月18日,中航油簽署收購新加坡國家石油公司20.6%普通股股權的協議,成為對方的第二大股東。為收購,中航油付出溢價4720萬元新幣,達2億多人民幣。業內人士對此很是不以為然:“中航油包括它的母公司都沒有真正懂油的人才,我不知道陳久霖的石油帝國如何建立。如果僅僅是個財務投資,也得投回報率高的項目啊。” 但陳久霖顯然認為自己達到了一個新的定點:就在宣布簽署收購協議同一天,他成為中資企業(新加坡)協會第四任會長。為一展新任會長的商業才能,他拋出了改革協會入會費和年費制度平均主義的方案,常務理事單位比理事單位多交一筆費用,而理事單位則比一般單位多交一筆費用。 “我一天就籌到了24萬新幣”,陳久霖頗為得意地對當天出席會議的一位女性朋友說。旁觀者回憶說,會場之上,陳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跟身邊人說:“你看,這么多記者采訪我。” 陳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今年6月,中國航油集團總經理莢長斌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在不久的未來,一個機場將有幾個加油公司,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認為要做強做大公司,不能航油業務孤軍作戰,要爭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公司建設成為中國的第五個石油公司。如果我們收購了新加坡的國家石油公司,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就是中國的第五大石油公司。” 美妙愿景鋪就了陳久霖在集團內的遠大前程。“他什么方面都顯得比較強,集團對陳久霖也比較迷信,認為他說的話一準有譜。”一位接近中國航油集團的人表示。當陳久霖期權生意遭遇巨大困境時,母公司也能夠欣然救助。就在陳久霖一步步走向災難的6月,莢長斌在集團公司一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上講話中還稱贊陳久霖的新加坡公司“成功地運用期貨、紙貨等石油衍生品工具實現了多種貿易方式的交叉運營,有力地推動了貿易量的增加和利潤的穩定增長”。 天欲亡之,必先妄之。此時的陳久霖已抑制不住興奮地對媒體宣稱自己“和BP、殼牌、美孚這些國際石油大腕一個鍋里吃飯”,且“我們公司人均創利比通用電氣高兩倍。” 他在一些場合甚至嘲笑魏新領導的方正沒有明確的發展思路:“創出一款產品成功后,他們就從韋爾奇的成功經驗中找到依據,于是去搞一些和他們不相關、不熟悉的行業,如高爾夫球場、房地產,又去買了一家鋼鐵廠。結果國家搞宏觀調控,這些行業都在調控范圍之內,公司蒙受巨大損失。” 而當2004年7月,新加坡的一位證券分析師對中航油的未來提出質疑,陳久霖打電話過去大發雷霆。而一次在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召開的新加坡中資企業的會議上,陳久霖嚴厲抨擊中國銀行對中資企業惜貸的情景。當時他說:“我不要你的貸款,我有的是外國銀行。” 現在回顧起來,陳久霖稱他可能跟自己性格中某些“過剛乏柔”的一面有關。他說現在對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的一句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就是“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事實上,他在期權投機失敗前已經在努力修正自己。中鋼(新)公司總經理朱啟賀說:“剛到新加坡的時候,陳久霖有點咋呼,跟我打招呼有點虛的樣子,但是現在他卻很認真地關心你。”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