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伯良:全球集裝箱大王土法煉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19:2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謝 飛 深圳綜合報道 “為什么中國制造不能是世界一流?”
出席企業領袖年會,候選央視年度經濟人物,應付各大媒體的采訪……即將過去的2004年,麥伯良統領下的中集,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標桿。 2004年,是中集的巔峰之年。 中集巔峰時刻 麥伯良說,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他還會選擇做集裝箱。 即將過去的2004年,是中集集團集裝箱世界第一的第8個年頭,中集在這個領域已經實現了8連冠。集裝箱制造,既是中集的主營業務,也是中集能發展到今天的支柱。中集集團擁有華南、華東、華北三大區域18個生產基地,產品包括干貨集裝箱、冷藏集裝箱、罐式集裝箱及其它各類特種集裝箱。中集集團現在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的集裝箱制造集團,客戶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產品遍及北美、歐洲、亞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陸物流系統。 自1996年以來,中集集團的集裝箱產銷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目前國際市場份額超過50%,中集集團在集裝箱行業確立了世界級地位。而中集的產品早已占領國際市場半壁江山,國際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了50%。中集集團今年的第三季度季報顯示,公司1—9月共實現主營收入185.6億元,同比增長85.09%;實現凈利潤1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高達212.23%。這也使得公司以前三季每股收益1.767元的業績成為深、滬兩市的第一績優股。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評價中集是逐漸做大做強的典型之一,“能夠真的走出去的,能夠真的參與國際競爭,并且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甚至占有相當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實在是不太多”。 20年造中集 中集集團初創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麥寶隆洋行合資組建,是中國最早的集裝箱專業生產廠和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之一。 1982年,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麥伯良懷著滿腔熱情來到深圳特區,在蛇口工業區勞動服務公司等待分配。麥伯良自言,自己當時是去中集臨時幫忙,但沒想到,自己在中集一干就是20年。現在,他不僅成為中集的總裁,而且讓當時瀕臨倒閉的中集成為世界集裝箱行業的老大。 麥伯良曾對媒體記者回憶起當年他加入中集的偶然機緣:“當時中集要報價,要搞技術說明書、圖紙,沒有人,就叫我來幫忙。幫了一個星期,中集第一任總經理是丹麥人,叫莫斯卡,他問我能不能留這兒?我說,留就留吧。可能他們看我干活還行吧。莫斯卡現在新加坡。我做集裝箱的第一個老師是英國人雷諾。當時,中集的總經理和生產技術部經理都是外國人,雷諾是生產技術部經理。” 但到了1985年,中集由于經營不當,合資面臨失敗,公司瀕臨倒閉。經過艱難爭取,上級同意中集留下59人,而麥伯良是當時的59人之一。麥回憶當時的情形,非常坦率,“就是59個人活命”,在那時,麥以及伙伴并沒有想到10多年后,他們不僅活下來了,而且做到了世界第一。 1987年,中集改組為中遠、招商局、寶隆洋行的三方合資企業之后,重上征程。麥伯良從最初的技術員當上了副總經理,當時他28歲,4年之后,麥成為中集的總經理,一直至今。 為了活下去,中集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最初,中集注意到成本是制造業的法寶,施行成本領先戰略,技術創新也圍繞降低成本展開,中集逐漸活了下來。1992年,中集推行成本為中心的目標管理,每標準箱除材料成本外的其他成本費用下降了一大半。后來,中集還在接單、設計、采購等方面對成本實行控制。 90年代初,韓國集裝箱行業在世界居領先地位,韓國在集裝箱制造最高峰的時候占的份額超過60%。但當時并沒有一家大企業集團意識到集裝箱產業即將轉移到中國這一趨勢。 麥伯良等中集人意識到這一點,果斷抓住這個機遇。1993年,中集開始了大規模的并購重組。中集先后將大連集裝箱廠、南通集裝箱廠、新會集裝箱廠、天津北洋集裝箱廠、上海遠東集裝箱廠、青島現代集裝箱廠等10多個企業收歸麾下,國內集裝箱制造企業全部歸入中集旗下,中集公司資產規模迅速壯大。 并且,對韓國公司設立的一些集裝箱制造企業也收購了過來。麥伯良說:我收購它一舉兩得,一、希望它能夠退出這個行業;二、我們馬上可以取得冷藏箱本身這個箱類世界第一的地位。 麥伯良總結當時收購成果的主要原因時認為: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因為集裝箱已經轉移到中國來了,他們(韓國)在集裝箱包括冷藏箱都在虧損,而我在賺錢,我有盈利。那他為什么還死死地撐下去呢?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也來了幫了我一個忙,韓國金融危機嚴重,他們必須要出售一些資產。 中集將自己的成本控制、管理機制輸入并購的企業,有效地整合了收購的企業,中集集團擁有了華南、華東、華北三大區域18個生產基地。 盡管現在中集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但進軍國際市場,中集也不是一帆風順。 1999年,中集的空港設備進入美國市場,剛開始在美國市場發展勢頭很猛,引起美國的競爭對手的注意,后來,這些美國的競爭對手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將中集告上法庭。中集最后敗訴,失去了美國市場,而且訴訟費用就高達900多萬美元。 麥伯良還經常提起中集進軍日本市場的艱難。 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說:“進軍日本市場,用日本標準做產品一直是我想干的事。日本市場的產品比普通產品小一半,做到了,利潤比普通產品要高,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我們不信做不了,找強手競爭是提高中集的最好辦法。 進軍日本,4年內我失敗了3次。人家就是不接受產品,而且全部退回來。第四次時,我對日本人說,請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讓生產產品的工廠總經理到日本去看。他回來后,跟我說:如果地上有個洞,我肯定鉆進去。“我激發了他的斗志,我們成功了!現在在日本提到中集,他們都是滿口稱贊”。 1996年,在麥伯良擔任總經理5年之后,中集第一次實現了集裝箱世界銷量第一。這個第一,中集一直保持到今天。 “我是只要有機會就會往上拱的人,死了拉倒。”這就是當時力拼集裝箱世界第一的麥伯良。 開啟多元化道路 1996年之后,中集逐步加大了研發投入,中集的技術含量逐步提高,成本領先加上技術創新,中集牢牢地占據了集裝箱的世界第一這把交椅。 2003年7月份,中集在深圳東部自己投資建設了第二個干貨集裝箱廠。 據悉,這個集裝箱廠是中集最為先進的工廠。據媒體有關分析稱,雖然中集已經有十多個干貨集裝箱廠,但大都是通過收購得到的,真正自己投資的只有南方中集。中集的這個東部集裝箱廠,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集裝箱生產線。東部工廠的設計則完全按照精益生產的原則來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物料的搬運、工人的等待時間。以前是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地在車間做好,然后再運到一起總裝,有很多的轉運等待。在東部工廠,集裝箱的前墻、后墻、頂板做好之后就被運到總裝臺。東部工廠的生產效率也有了極大的提高,以前南方中集最快的生產線是每6分鐘生產一個標準箱,而現在東部工廠只需3分鐘。并且,深圳是一座東西走向的狹長形城市,南方中集的工廠所在地蛇口位于城市的西部,這里的蛇口港原來是深圳最重要的港口,幾乎所有的貨物吞吐都經過這里。但是隨著東部的鹽田港的崛起,深圳的貨物吞吐變為東西各半。集裝箱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是運輸成本,標準箱每一公里的運輸成本高達10元人民幣。東部廠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盡管中集的集裝箱制造已經牢牢占據著世界領頭羊地位,但讓麥伯良困惑的問題是,集裝箱行業的市場容量有限,全球只有300多億元人民幣的份額,份額已經超過集裝箱半壁江山的中集已經快到了天花板,必須尋找另外的利潤增長點。 麥伯良目前看中了半掛車和空港設備項目,并已經重金殺入。 2003年5月20日,中集并購了美國排名第五的半掛車制造商HPA Monon。麥伯良說,中集希望進入的每一個業務都能夠成為全球主要的供應商,“我為中集確立的戰略定位是全生命周期的現代化運輸裝備、服務商”。 半掛車市場的容量有150億美元,是集裝箱市場容量的3-4倍,它是中集第二層面的業務,新的利潤增長點,集裝箱業務在中集的比重是90%,另外10%是半掛車。 麥伯良在此前對本報記者說:“中國目前半掛車的市場規模,去年就有30億人民幣,而美國就有58億美元,大約15倍,而在美國這些產品都是本土企業在做,就這個產品,在全球來說,各個國家都以本土企業生產為多,而中集現在希望使這個市場能在五年內達到世界第一,成為除了集裝箱以外的第二個領先產品系列。” 麥伯良表示,中集對多元化一直非常謹慎,堅持相關多元化的戰略,認為多元化必須與自己的優勢主業有關。集裝箱和半掛車主要的原材料都是鋼鐵和木材,集裝箱是航運工具,而半掛車則是專為陸路運輸而設,在先進國家已經被廣泛使用。例如美國85%以上的中、長途公路貨物運輸是采用重型廂式車及其他專用半掛車。中集認為,作為陸路運輸的主力,半掛車的發展空間會很大。 此外,中集在1999年還介入了空港設備領域,以機場旅客登機橋、全自動航空貨物及物流處理系統、自動化立體停車庫等為主要產品,其中登機橋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 透過繁忙的蛇口碼頭中集辦公室的玻璃窗,45歲的麥伯文能看到遠處的大海,他說他對年輕人有兩個忠告:執著、腳踏實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