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慎言走出去的政治經濟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19:2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記者 羅綺萍 香港報道 “走出去”
要選近年最紅火的企業口號,“走出去”肯定是大熱門。然而最早“走出去”的中央企業之一、中海油總公司的掌門人傅成玉,卻直言現時“走出去”走了歪路。 身兼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中海油有限公司0883.hk董事長的傅成玉,1951年6月出生,畢業于中國東北石油學院,獲美國南加州大學石油工程碩士學位,在中國石油行業擁有逾28年的經驗。傅成玉12月21日再次“走出去”,路經香港到美國去。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首先談到“走出去”的三個觀念。 “第一,不是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了公司的繼續發展,和股東的回報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所以‘走出去’的首要任務是為了增加價值,而不是為走出去,不管代價多高,不管是否對投資者有好處都要走出去。所以中海油所有交易,都是要有實實在在的價值,要為公司增值才會進行。” 傅成玉沒有點名批評某些企業為了“走出去”而付出高昂代價,但觀乎近期中國航油新加坡高價收購新加坡石油SPC被母公司否決,其后更爆出炒賣石油期權巨虧5.5億美元的丑聞,中國企業要在“走出去”的同時為公司增值,真是談何容易。 “第二是不能把‘走出去’單獨提出。為什么呢?因為國際上有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把我們企業走出去的行動連在一起了。現在有兩種人在炒作這種事,一個是政治上,最近又連上了經濟層面,指中國發展快,能源需求特別大,所以現時中國企業要大量往外走,構成了對其它資源國家的威脅。” “后者包括對沖基金,他們為了把原油價格抬起來,就夸大了中國的能源危機,制造全球的危機感,藉此哄抬油價。最令人扼腕的是中國的媒體也加入了夸大行列,把事件說得特別恐怖,指中國面對能源危機。其實中國根本上沒有能源危機,在未來20年中國都不存在能源危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供給與需求是融在一起,只要世上還有供給,我們的需求就能滿足,不是單看中國本身的能源儲量的。我們自己輿論竟然在配合人家在喊說中國的能源危機,配合了人家的中國威脅論。” “第三是中國的企業這段時期也是急急忙忙往外跑,不管好壞都要,給人家的印象,是這個國家的企業得了饑餓癥,什么都要,這和上述的觀點加在一起,就令中國威脅論大有市場,人家會說:你看,他們自己也說中國有能源危機了,他們跑出來什么都要。” 中國不存在能源危機 “中國不存在能源危機,也不存在我們要特意走出去,能源企業本來就是面向國際市場的,我們不應突出要走出去。媒體也應該呼吁一下,不要老喊能源危機。” 中海油有限公司對外收購的步伐相對其它中國企業為快,該公司于2002年1月18日,斥資5.85億美元,收購了西班牙Repsol YPF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油田,成為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公司,成是中國上市公司首宗大型跨國收購事件;2002年12月2日,中海油斥資2.75億美元,向BP收購了印度尼西亞東固液化天然氣項目12.5%的權益,該項目將向福建供應LNG;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再宣布斥資3.48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項目的上游產品及約5.3%的儲量權益,同時獲得新建的在廣東供應液化天然氣LNG的合資企業的25%股權。 然而中海油也有被國際列強摒諸門外的時候,該公司在2003年3月,原擬聯同中石化集團,各自斥資6.15億美元,向英國天然氣BG收購哈薩克斯坦里海北部油氣田的各8.33%的權益,但其后因為油田的其它國際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令交易告吹。 有專家認為這正是中國威脅論的明證,跨國油氣企業已形成一個國際俱樂部,把中國這股新興力量摒諸門外。傅成玉對是次收購告吹的解釋則是:“他們其它國際股東把我們擋在外國,不是因為中國威脅論,而是我們談的價錢太好了,所以原有股東行使他們的優先購買權,資產不賣給我們。在這件事上,不是因為跨國石油企業,擔心中國企業強大起來而不賣給我們,而是我們一旦強大起來,他們會阻止不了。” “我們找項目確實不容易,世界石油市場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好的項目都已名花有主,你剛進來當然是不容易了,但也不說你沒有咱可做的,世界上項目多的是,總有你可發揮優勢的地方。” 相對有百年歷史的跨國列強,中海油只是初生之犢,全球的重要油氣資產,全部都有這些列強的身影。傅成玉近期開始接觸一些較冷門的油氣資源國家,例如在北京與古巴政府高層代表團會晤,其后又到訪緬甸,但他說這只是一種探索,中海油主要精力仍應放在已看清楚有投資價值的地方,因為他最重視的仍是企業的當前利益:“不管是收購合并,還是拓展業務,關鍵還是看哪有價值?我們不是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是為了買東西而買東西,所以一些新的市場可以探討,但老的市場也要鞏固。 中海油壯大速度得很快,但相對跨國油氣企業,力量還是太單薄,近年不斷有傳聞中國的石油企業會合并,或者會在海外并購其它油氣企業。 “在油價很高的時候,要搞合并會很困難,但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在國內國外有人愿意提出好價錢,還是有機會的。” 三大石油集團合作、合并? 三大石油集團合并之路仍然漫長,但近期已開始研究合作,三大集團巨頭今年7月在北京聚首,商討如何減少內部競爭。 “在很多領域中,三大集團已加強合作,比如說在海外洽購資產,大家都會互通消息,有興趣的話攜手入股,沒興趣的不去抬價了。具體已有這種事例,但由于仍未成事,所以不能告訴你在哪個國家。” 中海油在1982年成立時,中央沒有給予資本金,只是劃撥了船舶、房地產等資產,作價22億元人民幣,另外每年提供5000萬元的人頭費行政管理費,過了幾年后,才給中海油注冊了一些資本金。 時至今日,中海油總公司的資產已達1300億元。 傅成玉1982年便加入中海油總公司,其它負責代表中海油到外國不同公司去取經,他認為作為中海油的管理層,最大成就便是令國有資產不斷增值,股東回報愈來愈高:“不說1982年那么遠了,我們在1998年的總投資才300億元,現在已1300億元了,1個中海油變成4個中海油。” 被問及令國有資產不斷增值,同時員工人數不增反減的秘訣,傅成玉說:“這是國際化的成果,我們在1982年開始國際合作,不斷從我們的外國伙伴身上學習,1980年代末就把國際管理的模式引進來了,把公司每個環節市場化,三條線分離,油公司、專業公司、服務公司三塊分離了,后來分別上市就特別簡單了,不用很費勁地重組。我們的人員,也從1985年的3萬人一直往下減,公司愈來愈大,但員工人數減到2萬人左右。” 至于最大的挑戰,傅成玉說是“人”:“現在業務范圍大了,從國內到國外,需要更多懂國際化的人才。另外我們發展比較快,步伐要走穩。”在中國企業中,一人衰邦的故事我們聽得特別多了,難怪傅成玉對優質人才如斯重視。中海油從國際招聘的首席財務官邱子磊明年初便會約滿離開,傅成玉說雙方并無沖突,邱子磊只是在完成他的任務后離開,中海油人才國際化的步伐也不會減慢,更談不上倒退。 在面對跨國企業巨人時,有沒有感到自己的力量還是太小?他說:“我們現在已比以前好得多了,相對1980年代時,我們已經可以與外國同行比比了,我們繼續把步子走穩,繼續快速增長,10年后我們不得了了。” 相對衛留成,傅成玉肯定是個嘴巴特嚴的老總,不管記者如何努力,都很難在他口中挖到消息,不單是對中海油的業務發展秘密守得嚴嚴實實,連他個人的小秘密他也不肯露口風。 記者注意到傅成玉原來的手機號碼后8位是0883和2016,0883顯然是中海油在香港交易所的交易代號,那么2016是不是一個年份?這一年對他有什么意義?他想在這一年干什么? 傅成玉笑說:“你猜對了,2016是一個年份,但這是我的秘密,現在還不能告訴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