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CEO的中國圈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19:03 《中國企業家》 | |||||||||
洋CEO的中國圈子并沒有太多中國元素 文/本刊見習記者 侯燕俐 “Hi,Roger,有什么我可以幫上忙的?”北京易達在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Steve Meadows一邊歪著腦袋接手機,一邊迅速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有了,你想找的這
通話里出現的Roger是指Roger S. Dutton,C2U2C咨詢服務公司兼全球康復LLC公司總裁。這一場景發生在位于華潤大廈28層的美洲俱樂部。沒錯,是在中國。 中國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外國人的眼球。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彼得.霍華思(Peter Howarth)在《尋找真實的上海》一文中寫道:“我知道三個英文單詞的普通話講法:‘你好’(Hello)、‘謝謝’(Thanks),還有‘啤酒’(Beer)。我甚至把這三個詞教給我的三個兒子,并向他們解釋說,10年后,任何人若想在全球舞臺上有不同凡響的表現,都必須能流利地說這種難講的語言。因為這條紅色巨龍正騰空而起,而且很快將要咆哮,或是做任何紅色巨龍會做的事。” 彼得的表達似乎有些夸張,要外國人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并非易事,但“到中國去,到中國去”已成為部分國際人士的共識。事實上,在本土企業家渴望早日走向世界、實現國際化的同時,也早有一批懷揣著淘金夢想的普通外國人先覺到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潛力,追隨改革開放的信號來到這里。十多年過去了,他們真正融入了中國的圈子么? 像趙傳一首歌里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幫要混。同樣,在中國呆了十年之久的洋CEO們是否也找到了自己的圈子?或者,他們擁有怎樣的感受和體會呢?近日,《中國企業家》約訪到幾位在京的洋CEO,他們的故事或可有助于對照人們固有的想象。 中國圈子:國際制造 “剛到中國,我感到很震驚,跟美國完全不同,人們說著我聽不懂的話,一切都很新鮮。但不久我發現這里的人們也要工作,也要休閑,中國也很簡單。但現在我認為有時仍然不懂中國,很多情況是通過我信任的中國同伴獲得的。”Steve回顧了他來中國經歷的幾個心理階段,這倒比較符合某些海外生活顧問關于心理蜜月期、磨合期和平臺發展期的描述。 在異國他鄉,相似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心理訴求容易形成相對穩定的朋友圈子。“的確,我們的圈子更多是西方人,就是你們所說的老外。”中陸公司董事長Thomas J. Stilmock坦率承認。Thomas來自美國中部的Nabraska,他的美國老鄉Steve 則來自洛杉磯。 “我的圈子里有德國人、美國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非常國際化。” 德國捷高機械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董事總經理Wilfried Wahl這樣概括。“包括我的家庭,也是如此。我是德國人,太太是美國人,我們在臺灣相識結婚。現在兒子在北京的德語學校讀書。” “語言上的限制阻礙了交流的深入。你可以和中國人談社會問題,可是內心的很個人的東西無法交流。但毫無疑問,我最好的中國朋友英語很流利。”Steve這樣解釋自己朋友圈子中國人相對少的原因。Roger 不僅有一部分中國朋友,還娶了一位中國太太。據介紹,他們在一次商業聚會上相識,妻子也是一家企業的老總。 京城俱樂部一個普通周末的上午。主廚William Gibb斜倚在吧臺上,用英語大聲講解手中的菜單。底下坐著開頭提到的Steve和Roger,還有德國沙士基達公司北京代表處總經理Peter Meyer和Erika Meyer、德國捷高機械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董事總經理Wilfried Wahl和 Susan Wahl兩對夫婦,他們都是該俱樂部的會員。Roger不時戴上眼鏡認真做筆記;艾斯普羅集團地區經理Kevin McCartan則一邊聽,一邊文雅地喝咖啡。“好了,伙計們,開始行動吧!”William一聲令下,眾人興沖沖換上大廚的衣服,戴好廚師帽,進了“閑人免進”的操作間。這次下廚活動有個催人奮進的主題:全新的挑戰。 “要知道,這個俱樂部是我很重要的一個圈子,很重要。”新西蘭人Roger十分肯定地說。“前幾年因為工作忙暫停俱樂部的消費,這些年又拾起來了,因為這里讓我很舒服,而且能跟朋友在一起。”自稱工作狂的Steve也認為俱樂部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看得出,CEO們經常在這里碰面,關系融洽,很少拘謹。他們還會有禮貌地主動打招呼,俱樂部的廚師說“這些老外很隨和”。中午休息吃甜點時,有人發現Kevin長得有那么一點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麥哲倫中國區總裁Chris Lovering立馬拍著Kevin的肩,一本正經地問:“How is Monica?”(莫尼卡.萊溫斯基現在怎么樣?)這個有點過火的玩笑引來滿堂捧腹。 酒吧、Party是俱樂部之外,洋CEO們形成和維護社交圈的主要方式。“基本上,我們的圈子聚會的時間是每周一次。交流北京的哪個酒吧、餐館比較好,互相推薦。”Wilfried看重朋友間分享的意義。通常Roger和太太一起決定參加家庭Party的人,一部分是兩人工作的同事或是客戶,一部分是高爾夫球友,一部分是太太的校友——來自中歐商學院的MBA們。大約每次會有60人,一起燒烤做飯。Roger經常和朋友們在一起討論商業,交換各自看法,或者交流烹飪。每周五的晚上,Roger會和老友喝啤酒,就一周發生的大事進行議論或者只是閑聊放松。 在跟朋友的交流中,Roger發現大多數中國人并不將自己視為國際人。中國人往往強調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和豐富的物產。但如果你去歐洲,問一個人是意大利人還是歐洲人,他可能會告訴你他妻子是德國人,兒子在英國讀書,他在東歐工作。Roger的觀察頗有些道理。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