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新浙商--對王均瑤的最新解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17:37 《浙商》雜志 | ||||||||
本刊記者 徐王嬰 38歲,人生的精華時刻。他匆忙地走了。王均瑤,這個創造了“膽大包天”創業神話,成就了均瑤集團恢弘旗艦的著名浙商離開得匆匆,太匆匆! 11月13日,大雨磅礴,哀樂低徊。本刊記者站立于上海龍華殯儀館的肅穆悲情之中,
悼念大廳里站不下那許多人,門口一百多米長的道路上,站滿了身披雨衣、手捧白花的人們。整整一個多小時,門口的人們與大廳里的人們一起默哀、鞠躬,雨,淋濕了人們的衣襟;淚,書寫了人們的哀痛;沒有人提前離開。 悼念大廳兩側的一對挽聯令人回想聯翩,逝者身前的音容笑貌揮之不去:“憶當年膽大包天名驚四海成改革英雄,看今朝英年早逝聲憾神州得百年美譽。”一幅挽聯,寫照了他簡短卻燦爛的一生。 但王均瑤的許多做法令人看不懂。就是他的家鄉溫州,也有許多企業家看不懂他的做法。人們看不懂他的投資理念,看不懂他的產業戰略。更多的人是看不懂他內心的夢想與追求。人們知道,他最主要的頭銜是均瑤集團董事長。他是一個著名的民營企業家,是上海市浙江商會的會長。但如果用一個詞給他命名,他該叫什么? “新浙商!”這是記者根據連日來的采訪總結出來的。而在成為新浙商之前,他還是一個典型的“草根浙商”——和一代浙商一樣。他的身上濃縮了中國民營企業家們在改革開放年代里艱苦奮斗的歷程。 草根浙商,貧窮但不低踐;艱難卻不失高遠之志 采訪中,記者獲悉:王均瑤很忌諱別人挖他的“老底”。不愿意別人提起他過去清貧的家世。記者去年采寫的一篇稿子,其中有一段提及他艱辛的童年生活,發稿之前被要求刪除了。 為什么他不愿意提及艱辛困苦的過去?難道成功如王均瑤的企業家也有自卑感?在接觸了許許多多的浙商之后,記者開始理解了這種心態:廣大的浙商大都出身貧窮。浙商的發跡是“窮則思變”而“變”出來的。草根浙商在創業的過程中,特別是創業初期,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挫折。 王均瑤的成長軌跡跟所有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成功的企業家一樣。在創業初期,他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這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即使成功之后也不愿意重新提起。因為,回憶過去的同時,也許是揭開當年巨大的傷疤。即使是成功后的今天依然是痛楚難忍。 “至于他的第一桶金是怎樣挖到的,至今沒有人說得上來。公開的說法,他最早的一筆錢是1990年亞運會期間在北京賺到的。而1991年他包飛機,是提著幾十萬的現金到民航局去的。”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說。 說說容易做做難。即使是外界耳熟能詳的“大膽包天”,也是在他大半年的奔波之后,憑著堅忍不拔的精神,在蓋了100多個圖章之后,才揭開了歷史的先河——開創了中國民航史上私人包機的記錄。 在民營經濟還不太被認可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個打工仔能夠介入國家完全壟斷的民航業,不能不說是一項壯舉。而這個時候,也正是一大批的草根浙商風起云涌介入許多國家壟斷行業的歷史階段。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