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施振榮(5)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0日 15:25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自有品牌之所以虧損,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產品競爭力,一個是行銷當地的管理,尤其后者的影響力很大,因為庫存管理失控及行銷費用太高。其實宏碁推行一造跟二造幾乎都是為了處理品牌虧損的問題。
⊙二造時對準二造的反思 .準二造分成五個次集團,等于是我針對每個集團的經營團隊各出一個管理題目,我也出了一個題目給自己做答,那就是我負責的半導體集團。要出題目,首先應該選擇臺灣產業必須找到好答案的題目,也是可以創造價值、有意義、有挑戰的題目。其次,這個題目必須是有可能考及格的,我們的成績必須達到七十分以上。 .要選一個能夠讓各集團考及格的題目,就牽涉到自我評估,也就是要合力地評估自己能力的多寡。可是后來我發現,我交給他們的題目、我自己挑戰的題目都必須調整,因為有的題目太難,有的卻又太簡單,與每個人的能力不相配。當時王振堂只管宏科,但是他的能力超越他只管宏科的責任,這就是題目太簡單。林憲銘的題目則是太難了,RBU與SBU合并成GBU之后,都由林憲銘負責,責任太重,必須調整。至于李耀負責的明基,從成立之初就采取與宏碁不同的發展模式,明基以代工起家,靠制造能力奠定發展基礎,不同于宏碁強調自有品牌的做法。明基早已獨立發展多時,多年來累積的能力、資源能夠和業務目標相配,所以一直都發展得不錯。 .我并不是隨便改考題,而是根據微笑曲線來看哪里有價值,選擇一個有價值、有挑戰性、能夠獲得大家贊賞的題目。如果選錯題目,努力考及格了,別人卻不認同,結果就是白費功夫。像宏碁在二造之后專注自有品牌,不再兼顧代工業務,題目變單純了。 世紀變革 2000年9月的一個星期天早上,時任宏碁CEO的林憲銘和CFO彭錦彬在施振榮臺北的家中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他們最終決定,宏碁的自有品牌和代工業務之間的沖突應該結束了。“當我們只是一個3億美元的公司,沒人會在意,”林回憶說,“當我們是一個60億資產的公司的時候,他們很在意。” 雖然外界對此一拆分的方向不乏認同,但分析人士同樣擔心,宏碁是否有足夠強有力的執行能力完成這一變革。有外刊評價說:“在經過了10年的奮斗之后, 施振榮可能還是無法光榮退休……世界變幻太快,施似乎已經迷失了自己的道路。” 如同以往一樣,本性謙遜的施面對最具挑戰性的問題總表現出相當的自信:“如果在未來兩至三年重組沒有效果,我將辭職,而不是退休。”至少,他證明自己的標準十分清晰:“過去十年,我只成功了一半,我為品牌努力,有名卻沒有利,我在退休前這三年,一定要名利雙收。” 2000年第四季度,二造宏碁開始。施振榮先將自有品牌與OEM分離,達基和聯友合并為友達,國基由鴻海(行情 論壇)并購,出讓揚智的股權給聯發科技。整合過程長達一年之久,2001年12月17日,負責生產消費電子和液晶顯示屏的明基宣布改用新品牌BenQ,宣告了重組的接近尾聲。 這一看似“分家”的調整,實則是宏碁按照國際電腦產業的整合路徑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施振榮發誓,他不會再回到縱向統合的結構。“我沒有資源去支持這種形式的增長,”他說。 鑒于宏碁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它想做的事情太多,施振榮將二造的整合的思路定為三點:“簡化、專注、前瞻”。 讓其強調專注的一個原因,是網絡領域的潰敗。施振榮花大錢買來的教益是:“任何一個已經很熱門的東西,其實就不太適合投資了。”這讓他進一步相信自己多年來的思考方式,進行內部管理時首先考慮三個基本指標:銷售回報率(return of sales)、凈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人力資源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human resourses)。 面對行業的重新整合,施振榮亦提出“三一三多”的運營模式,即單一公司、單一品牌、單一全球團隊,和多供應商、多產品線、多銷售渠道。對于當年曾提出“21 in 21”(21世紀在全球有21家上市公司)的施振榮,他越發意識到品牌的合力大于復雜多端的企業群體。但單一主體必須通過廣泛與外界合作才能最大實現自己的競爭力。 對于單一公司、單一品牌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多年來宏碁廣泛成立子公司、海外上市的特殊情況做出的應對。王振堂一度將宏碁這一轉變比喻為“從老婆婆到青春美少女”的轉變:“多年來,宏碁不斷發揮母性光輝,把所有養分分散給子子孫孫,例如,哪個業務特別賺錢就獨立出去,母體只等著子公司將來上市,享受股票收益,久而久之,養分沒了,猶如現出老態而坐擁金庫的中年婦女,卻還在市場上繼續向年輕小伙子(股票分析師)招手,誰會理睬?” “新宏碁調整了半天,等于是走回1980年代的老路”,這句話,并非外人的冷嘲,而是施振榮的自況,其中并無失落之意,反而是準確的描述。 所謂回到老路,是指宏碁近10余年來逐漸傾向于以制造為核心,而1980年代時,宏碁制造基業不是很大,在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和品牌——則遠遠強于臺灣的平均水平。此次調整將制造工業拆分出去,宏碁恢復了設計、研發本色,正所謂走上老路。只不過,此次宏碁必須達到國際的研發與品牌水準,才能謀得出路。 另一個施振榮反復思量的問題是:宏碁做大后必須將自有品牌和代工分立,明基需要不需要?答案是否定的。明基的產品線,如顯示器、掃描儀、光驅、鍵盤等,都是靠制造規模競爭,而宏碁的核心業務電腦,雖然必須要有一定的制造水準,但競爭主要是靠設計和對市場反應的速度。宏碁的目標是戴爾,而明?的對手是三星,在施看來,三星的成功關鍵有二:在液晶顯示器、CDMA、DRAM等領域擁有最領先的技術;且能將此技術極端規模化。 短期內,組織分割的負面效果更大:人員分配方面,研發人員和品牌管理人員該留在緯創還是留在宏碁,就難以劃清。而在拆分之后,宏碁可以在緯創與其他企業間進行外包業務選擇,這也會讓緯創員工深感不適。 但如此一來,剝離合同制造業務也可以幫助宏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為可以自由地選用外面不同的賣主和工廠組合,長期而言利大于弊。 這正是對變革管理的考驗。“管理變革一般都要換CEO,不是換人,就是要換腦袋。”而在具體執行時,則需要有過渡管理的耐心與準備。在2000年年底宣布推動二造后,2001年6月,施振榮提交出一份進度報告,說明上半年內雖然整體環境不佳,但宏碁電仍取得一定改革成效,如虧損減少8億元,庫存減少39億元,較前一年同期減少52%。通過持續不斷與員工的溝通,告之其企業的變化,逐漸改變局面。 施振榮認為,宏碁二造時最大的幸運是宏碁還擁有很多資源,可以通過出售以往的投資,亦有足夠數量現金,能夠將二造進行到底,“等于是在我體力還行時開刀”。 而在網絡業務上遭遇困境的施振榮再度展示了其驚人的技術前景判斷力,他開創了一套名為“微巨”的理論:“巨架構”與“微服務”。宏碁希望建立信息產業的水平“巨型架構”。以便使得中小企業和個人需要這些電子化服務的時候,不再需要進行投資,也不用再承擔風險。而“微服務”則是通過建立連接水平巨架構和用戶之間的垂直架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施振榮又成功了。2001年宏碁運營虧損9900萬美元,到2002年時產生500萬美元的營運利潤,2003年這一數字變成了6400萬美元。更可喜的成就是,歐洲為宏碁電腦貢獻了63%的收入,宏碁與法拉利合作的紅色筆記本,成為當地最暢銷的電腦——與渴望電腦不同,這一次宏碁看到了利潤。 借助準二造與二造長達5年的調整,施振榮終于得到了退休的機會。 “宏碁電腦耐用而又穩定,但是式樣有點過時。有時,我們宏碁的中高層領導層不夠大膽進取”,退休之前,施振榮如是表達,一定程度上,這是他主動讓位的關鍵。 在被問及“三個接班人里面最喜歡誰?”施振榮對答說:“這個過程里面,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偏心。”在他看來,王振堂是步步為營的開創者,林憲銘是制造研發高手,李耀則善于投資未來。 當ABW家族分立完成,宏碁的目標也已經確定:將其在歐洲的成功經驗,復制到美國、中國兩大市場。大陸市場在未來的設計中尤為重要——相對于惠普與戴爾,宏碁對此市場較為熟悉——它占據全球PC市場的10%。換句話說,宏碁只要在大陸市場的份額上升10%,它擁有的全球市場份額就將上升1%。而對于電腦業務的前景,施振榮則認為,出路將是在大品牌下對每個子品牌的精耕細作:“就像是一輛車,你只要看到它就知道它的品牌是什么”。 若成功,施振榮為公司制定的目標:2006年躍居全球前三大品牌PC廠商,并非遙不可及。 施振榮評: .第二次再造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有兩個,包括庫存管理和行銷費用的有效控制,之前放賬的問題到第二次再造時已不再是大問題,因為已經有保險了。管銷費用的有效控制可以靠全球是一個事業部門的概念來解決,此外,第二次再造時,以新經銷營運模式來取代速食店模式,也有效地解決了庫存的問題。 .為了達成全球是一個團隊運作的目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把總部變為成本中心,各地區則是利潤中心,而且總部的成本是透明的,各地區都知道。以前的做法是總部的SBU把成本加上2%~3%的利潤作為報價,讓各地的RBU去銷售。然而這樣的做法又有很大的問題,SBU沒有壓低成本的誘因,RBU則缺乏責任感,認為賣不掉是因為總部定的價格太高。調整之后,總部就要想辦法降低成本,創造利潤的責任就完全落在各地區銷售單位的身上。我們能夠這么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們在二造之后沒有制造,如果還有制造,虧損時銷售和制造部門就可以相互推卸責任,很難厘清虧損的真正原因。 .一是“縱向要分,水平要合”。縱向上,很難有一個企業能把所有的價值鏈環節都做到,都做好,因此縱向上要分工,要聚焦;企業要做的是在橫向上,在水平方面,進行資源的整合;二是價值轉移,消費者對信息產品的要求在變化,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講求人性化的一面;三是開放標準,不遵守國際通用的開放式的標準不行;四是聚焦管理與規模的重要性,要聚焦在一個細分的產業里,把它做大,規模大了才能降低成本。“要么做大,要么回家”(go big or go home)。五是機會無限,因為產業不斷在變化,在細分,機會是沒有限制的。 .二造跟一造的營運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分工的觀念,一造時行銷采用水平分工,二造時改為水平整合。二造最重要的是垂直分工、水平整合。宏碁調整組織之前,每一個國家的分公司就像是一家獨立的公司,擁有自己的庫存和行銷。二造之后,原先的分公司就轉型為單純的銷售據點,全部都集中由總部管理。 .我們的個人電腦在歐洲也是靠著一個變局而崛起,惠普和康柏合并之后,在歐洲打算采取直銷,他們的經銷商一下子失去了供應商,而此時我們剛好已經轉型、整頓好了,可以專心去掌握這個變局,于是與這些經銷商合作,適時補位成為他們的供應商,使得宏碁品牌的個人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自2003年起在歐洲交出一張十分亮麗的成績單。如果不能及時掌握變局,等到大勢底定之后,想要硬攻實在很難。 .宏碁生產的是電腦,我們的材料、零件的價值比明基的產品高很多,對于制造人力的需求不像明基那么高,所以不像明基那么迫切需要到大陸設廠。早期大陸生產電腦的量也沒有大到像明基一樣必須帶著供應商一起過去,由于經濟規模還不夠,在大陸建立零件供應體系的時機就沒有那么快,后來條件逐漸成熟,到現在電腦的零件供應體系也已成型。 [上一頁]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