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重鎮里的溫州商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3日 13:10 紅網-湖南日報 | |||||||||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到,在江南工業重鎮株洲市,竟生活著3萬余溫州人。在這個城市的蘆淞市場群,活躍著9000多溫州老板,他們幾乎占據了這里品牌服裝和皮具銷售的“半壁江山”。 “能睡洋房也能睡地板”
初冬的一天。凌晨4時,整個株洲市還在酣睡中,而該市蘆淞區大市場就已被擁擠的人流、鼎沸的人聲喚醒了。淞南市場東的溫州老板陳金東一邊麻利地升起店門,一邊操著溫州話,和周圍的老鄉熱情地交談,手中的活兒卻絲毫不停。 在溫州人聚集的株洲南大門、結谷門等市場里,他們的店鋪基本上是在一起的,和來自其他地方老板的鋪子涇渭分明。他們互相嘮叨、打牌,有的還帶著孩子,雖然我們聽不懂他們的口音,但他們和諧如一家人的氛圍,誰都能感覺到。 溫州人出了名地愛扎堆做生意,其中自有其樸素的道理:“一個人做事不賺錢,大家一起做事才賺錢,有錢大家一起賺。”老鄉一見面就操著方言熱烈交談,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接下來談的,可能就是合作。很多溫州人都是靠親友借貸、老鄉幫襯打下一片天空。 溫州地處浙東南,背山臨海,人多地少。外出謀生是溫州人的傳統生存方式。歷史上“永嘉(溫州轄內地名)學派”提倡“重商賈、事功利”的文化社會學思想,開啟了后來溫州人善于經商的歷史傳統。 溫州人自豪地說:“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哪里沒有市場,只要有了溫州人,哪里就會有市場。”肯吃苦,善經營,到了異地,就像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從小伙計、小生意開始,孜孜不倦地實現著自己追求財富的夢想。往往,憑著一口難懂的方言,靠著血緣鄉情的凝聚,他們就能形成戰無不勝的“溫州軍團”。在一個城市,溫州人的多寡往往能反映出這里經濟活躍的程度。 溫州之所以成為富豪積聚之地,在于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外人只看到老板們一擲千金,往往看不到溫州老板大多“能睡洋房也能睡地板”,掩藏在成功背后的,是他們艱苦創業百折不撓的精神。比如陳金東,代理著意大利的名牌服飾,自己卻穿著一件普通的灰色夾克,遞過來的名片沒印任何頭銜,除電話號碼外,還別出心裁地留下了銀行賬號,溫州人的精明和務實顯露無疑。 “起碼要懂4種方言” “七萬”是吃飯,“困告”是睡覺,“對象”是“大言”,“你好”則變成了“厲害”,這些詞語是記者在上過一“課”后所能記下的全部詞匯。顯然,溫州話足以讓首次接觸的人頭暈腦脹。 “跟年大哥一次走外綏(大家一起出去玩)。”溫州老板吳高財的“諄諄教導”,并未讓記者的溫州話有所長進。無可奈何的他把手一攤,爽朗地笑了。 淞南市場東,人們常能聽到一群操著難懂方言的人在一起興奮地交談,讓旁聽的人一頭霧水。如果你停下腳步,他們大多會操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上前熱情地打招呼。這時你會驚嘆他們的語言才能:一邊用普通話和顧主討價還價,一邊用家鄉話和周圍的老鄉交流著,一點不會摻雜搞混。溫州人的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差距是比較大的。溫州人的足跡遍及全國,方言卻沒有成為溫州人在全國各地經商的障礙。這當然是因為經濟利益的刺激,使得溫州人不得不“入鄉隨俗”,操普通話和當地方言與當地人交流。 雜燴的語言構成了株洲的名片,溫州人為這張名片添上了自己的簽名。40歲的吳高財就是一個典型,他常年在外奔波,學會了閩南話。他在外地與人談生意時用普通話,在株洲說本地話,平常在家時說得最多的還是溫州話。“一個在外的溫州人,起碼要懂4種方言,最緊要的是能熟練地使用普通話,否則寸步難行。” 溫州人的語言天賦令人驚訝,記者遇到了在株洲投資開發了4年小水電的溫州人周云春夫婦。他們為了創業,吃住全在工地,不僅練就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學會了方言中很難學的炎陵鄉土話、客家話。 一邊學習當地的語言,與當地人順暢交流,一邊在自己的家庭范圍內保持自己的本色和傳統,溫州人總能達到一種和諧的平衡。周云春夫婦就告訴我們,雖然出來這么久了,現在還是惦記著家鄉的海和海鮮。 家在株洲,根在溫州 在株洲,你穿的可能是溫州人生產的衣服、鞋子,用的是溫州人生產的電器,住的也是溫州人投資建成的房子。據當地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鄭永節介紹,去年才成立的溫州商會在株洲的投資已超過20億元。溫州大酒店、中國服裝城等投資項目無一不是溫州人的大手筆。 說起家鄉人,陳金東有種發自心底的自豪。他指著外面繁華的街道說:“10年前我剛到這里的時候,這條街上連地面磚都沒有,更別說兩邊的高大樓房,可你看現在,變得多漂亮了。” 這些在株洲生活了多年的溫州人漸漸把自己融入了這片熱土。他們大部分是拖家帶口來到株洲,買下房子,扎根在當地人中。如吳高財就已經在蘆淞區定居,孩子也在株洲市十三中上學,能說一口流利的株洲話,與當地的孩子已沒什么兩樣。而他們全家人對辛辣、味重的株洲飯菜也慢慢適應了。他笑著告訴我們:“家在這里,根在溫州,我現在也算是半個株洲人了。” 還有到炎陵開發小水電的周云春夫婦,因為水電投資大、周期長,他們就在當地住下。為方便一家人團聚,原來在杭州讀大學的女兒也轉學到了長沙。一家人已連續在株洲過了兩個春節,但每年清明節的時候,他們還要回一次溫州,去祭祀他們的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