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他們沒有成為商業動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7日 19:20 每日經濟新聞 | ||||||||
為什么在通宵設計新產品的第二天下午,他們會出現在夏威夷的海灘,或是瑞士的滑雪場上?
NBD記者 索佩敏 王芳艷 午后,陽光,咖啡,看行人匆匆走過。 淮海路上的星巴克里,吳興偉似乎更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放松自己。身為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上海首席代表,正在上海交大攻讀EMBA的他雖然工作繁忙,但遇到陽光燦爛的好天氣,還是會偷得浮生半日閑,到這里來享受片刻的寧靜。 EMBA們熱愛他們的工作,但更懂得給自己適當的放松。 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名詞來概括他們。 這個群體給我們的更多是“刻板印象”:頭銜總是帶“總”、“董”,年齡介于30到45歲之間,年收入均在20萬以上;面孔古板,難以親近,終日忙碌,工作的時間永遠多于陪老婆孩子。直白的說,就是有錢無閑。 其實,這只是他們展現給我們的表面。 “商業動物”的悖論 他們是忙碌的。提起杰克·韋爾奇,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兩眼放光。不論你是否相信,他們的確已經將工作當作自己最大的樂趣。每天10個小時以上的工作,大半的時間在各地穿梭;話題永遠是工作,神經總是高度敏感,在東奔西走的日子中,當老總的想拓展、投資,當中層的想著升遷或者自己開創事業…… 他們是自信的。能坐到EMBA課堂里,本身就是對其實力的一種認可。盡管他們會告訴你,面對不同的意見,他們會以開放的心態去傾聽,去接受。但是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他們的教授這么評價自己的學生, “clever,but over-confident。” 他們是認真的,認真到把講臺上的老師轟下臺,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課。課間和同學爭得面紅耳赤,不再像在工作中那樣隱藏自己的觀點。一個月中的幾天上課,只需要一句話或者一個瞬間的idea,恍然醍醐灌頂。 他們有時被稱作是“商業動物”,尋覓商機已成為他們的本能。他們最喜歡的班級聚會活動就是到同學的公司去參觀,在吸取別人經驗的同時也順便了解一下新的商機。事業做到了這樣一個高度,看不見的天花板也許就在頭頂,是時候該尋找新的突破了。課程結束后,有人獲得升遷,有人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但是也有人完全放棄了以前的事業,去開創一片新天地。 就像站在山頂,需要的只是一個天梯。 圈子和修養 如果有閑,就會約上班級的同學去講究的茶樓飲早茶,或者到那些安靜一些格調一些的酒吧喝上兩杯,在那里下下圍棋、打打斯諾克。交大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里,撩起座位邊的小竹簾,也許會發現,坐在隔壁的就是自己的同班同學。做房產的、開公司的、辦媒體的,盡管大家來錢的渠道不同,可這一點也不妨礙他們聚在一起喝酒、玩牌,以及和著飯團說上幾個段子。 圈子是什么?是歸宿感和對單純的渴望。他們恰恰是圈子化最嚴重的一群,他們有固定聚集的場所,并且總有幾個關鍵的人物。他們在自己的公司或單位一般很少有知心朋友,但在EMBA班級組織的橋牌俱樂部、網球俱樂部、課題俱樂部,卻能找到與自己同等地位身份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只要你在一個圈子里呆了一年,這個圈子里的所有事情你就差不多一清二楚,而這往往就是互為資源的方式,許多機會就是在這樣的圈子聚會中悄然出現。 話題是多樣的,時事是重要的,討論加息、入世、競選,都關系到老板們的進賬情況,關系到下個月的營銷和明年的發展。知識的修養是最重要的,時間是永遠不夠的,閱讀是奢侈的愛好。小資所喜歡的時尚書籍在這里沒有市場,吸引他們目光的是人物傳記、歷史、文學,甚至是從先秦諸子到國外的現當代哲學,易經、禪宗是他們喜愛的話題。從功利的角度看,你可以說他們是在鞏固剛剛從課堂上學來的知識,管理學的很多理論都來源于古老的哲學。但是就其自身而言,站在他們的高度,思考“我是誰”已成為內心的一種需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