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京走中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20:47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朱偉東 王 慧 北京報道 對于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福成來說,2008年2月20日注定將成為一個讓他難忘的日子。在該日舉行的燕京啤酒2008年度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提交審議的《關于公司2008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的議案》獲得高票通過,一項近18億元的融資計劃被股東最終認可。據悉,此次募集資金主要用于進一步加大對外埠市場特別是廣西、內蒙古等核心優勢競爭區的投入,從而完善燕京在全國的戰略布局。 事實上,從燕京1999年第一次走出北京,謀取全國市場之時,一條清晰而穩健的發展思路已經形成:上市融資、穩步擴張,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已經悄然完成了從區域品牌向全國知名品牌的高速躍進。 2008年2月22日,在北京市順義區雙河路9號的燕京總部接受采訪,談及燕京近十年走出北京歷程時,52歲的李福成既躊躇滿志又感慨萬千。 走出北京 像大多數燕京高層對公司“從一而終”的工作履歷一樣,在1999年1月18日落戶江西吉安之前,燕京的發展歷程十分簡單。和當時大多數地方性啤酒廠一樣,1980年9月9日破土動工的順義縣啤酒廠(1984年改名為“北京市燕京啤酒廠”)同樣顯得默默無聞,一個有趣的細節是,1982年5月1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到北京市順義縣啤酒廠視察時,曾對燕京啤酒提出表揚并當場指示:“啤酒年產量可以搞到6萬噸。”而25年后的2007年,據公開數據顯示,燕京啤酒2007年銷售量超過400萬噸,銷售額超過100億元。 此后的十多年,在燕京的發展歷程中有兩件大事值得關注:第一件是1983年,時任順義縣化肥廠黨總支副書記的李福成被調入順義縣啤酒廠任黨總支副書記;第二件是1995年9月14日,新組建一年多的燕京啤酒集團公司兼并華斯啤酒集團公司,逐步發展成為北京啤酒行業的老大。 但是,真正讓燕京發展駛入快車道的驅動力來自資本市場。1997年5月,燕京啤酒在香港參加了北京控股的紅籌股上市;同年6月份,由北京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單商場股份有限公司及北京市牛欄山酒廠共同發起設立的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發行。1999年,燕京成為國內率先突破100萬噸大關的啤酒企業。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獲得充足資金保證后,燕京已經不再甘心做一個地方性品牌,將其視野第一次伸向北京之外。1999年1月18日,燕京第一次走出北京,由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與吉安啤酒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同,合資組建江西燕京啤酒有限責任公司。合同簽字當日,5萬噸優質啤酒生產線擴建工程破土動工。 搶食外埠 熟悉中國啤酒行業發展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啤酒企業得到井噴式的大發展,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到1994年底,在全國813家啤酒生產企業中,超過一半陷入虧損。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會否認,中國的啤酒市場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基于此,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外資向中國啤酒市場大舉滲透,行業大洗牌時代來臨。這種大洗牌一方面表現為洋品牌的大肆收購和兼并,比如百威、SAB、嘉士伯等,借助資本優勢不斷滲透并企圖控制中國啤酒業;另一方面,作為本土強勢品牌的燕京、青島、華潤開始跑馬圈地,通過“大魚吃小魚”的市場法則,并購、重組中小企業,并迅速成為整個行業的領跑者。 但是,與青島啤酒、華潤雪花等企業品牌的發展路徑不同的是,同樣是面臨外資滲透和擴張資金來源不足等嚴重局面,燕京堅持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至今沒有外資入股。很明顯,對于外資入股中國企業的戰略意圖,燕京的管理層有著清醒的認識。北京燕京啤酒集團公司的一位高層曾向記者介紹過燕京與一家外資企業接洽時的經歷,該外企的人一見面就趾高氣揚地拿出有95項調查資料的表讓燕京填寫,內容全是企業的核心機密,結果自然遭到燕京的拒絕。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通過香港、內地兩地上市融資,成為燕京擴張的重要資金來源。據北京燕京啤酒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秉驥的介紹,在市場網絡建設上,燕京已經形成了輻射全國的五大核心市場:燕京在鞏固傳統主導市場(如北京地區,多年來保持著80%以上的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外埠啤酒生產基地,實施全國市場戰略布局,通過兼并收購、新建擴建等方式,逐漸形成北京、廣西、內蒙古、福建、湖北五大核心優勢競爭區,外埠啤酒生產企業已成為公司的重要戰略要地。 另據燕京啤酒集團公司提供的一項內部數據顯示,外埠啤酒生產企業對燕京的利潤貢獻達到了60%以上,同時該公司通過區域市場和品牌整合,不僅提升了“燕京牌”的價值內涵,也形成了漓泉(廣西)、惠泉(福建)、雪鹿(內蒙古)等區域性強勢品牌。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