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超越資本跨國企業領舞中國影響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04:56 第一財經日報
編者按 今天晚上,“2006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將在上海盛大揭曉。 20家源自國外的跨國企業,3家源自中國的跨國企業,它們將角逐12個獲獎席位。 如何看待跨國企業的影響力?此次評選活動的專業調查機構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獨立觀察團的專家評委,以及這些跨國企業的高管都有自己的見解。 這是影響力的交響。這是思想的盛宴。今天晚上,讓我們一起見證。 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對華投資設立的企業累計超過57萬家,投入資金累計超過6650億美元。截至2006年9月底,中國的外商投資來源地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外商在華投資設立的研發中心超過800家,在中國有投資的世界500強跨國企業有480多家。 跨國企業正在由外來的經濟因素,蛻變為中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跨國企業對中國當地社會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又是通過哪些方式產生影響的? 為了量化跨國企業影響力,聚焦跨國經營戰略,以更為具象的方式描述國際資本在中國社會中的影響力,自2004年起第一財經、上海外服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等機構共同發起并主辦了每年一屆的“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評選,2006年是該活動的第三屆。 《2006年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評選研究報告》研究結果表明:2006年在華跨國企業影響力指數為78分,跨國企業的表現得到中國社會的普遍認可;跨國企業影響力的競爭已經逐步超越產品和技術實力的競爭階段,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及本地員工的尊重已成為跨國企業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跨國企業得到普遍認可 2006年跨國企業影響力指數得分為78分。這表明在更加開放的中國社會,跨國企業作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最主要的經濟載體已經對中國社會產生了較大影響,跨國企業憑借其突出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規范系統的管理制度贏得了中國公眾較高的欣賞度和推崇度。 本次影響力指數從跨國企業的外部形象與內部管理兩方面進行了評價。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跨國企業的內部管理影響力為78分,外部形象影響力為77.8分,兩者影響力大致相當。在內部管理上,我們可以看到公眾給跨國企業在“管理機制”和“市場競爭力”得分較高,“危機管理”的得分較低;而在外部形象上,“公司形象”的得分較高,而在“公共關系”方面的評價相對較低。 在多變而競爭激烈的現代商場中,沒有永遠一帆風順的企業,任何一個企業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機的可能性,企業的員工和管理層化解危機的意識和能力直接影響到企業在遭遇危機時能否處變不驚,進而借此擴大發展。但調查表明,這兩個方面的能力是時下中國跨國企業有待提升的方面。(附圖一) 比較2006年最具影響跨國企業的資本來源地分布還可以發現:最具影響跨國企業的地域分布較為集中,在公眾評選階段入圍的23家企業和最終的12家企業中,歐美企業都占到70%左右。從行業分布上看,電子電氣、食品等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相對而言占據一定優勢。 超越產品和技術的影響力 盡管從跨國企業影響力的具體構成因素看,公司形象和產品形象依然是衡量跨國企業影響力最為重要的指標。但是我們看到2006年公眾對人力資源和社會貢獻度的關注度明顯上升,人力資源躍居成為僅次于公司形象和產品形象之后重要性第三位的指標,社會貢獻度的重要性位列第四。 作為一個企業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同時也應該考慮在實現企業盈利的同時,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如何實現社會道義和追求利益之間的平衡,對于那些在經營和管理領域已經獲取商業成功的企業而言,如何實現超越利潤之上的追求回報社會,更應該是企業發展命題中的應有之義。 很多獲得成功的跨國公司不僅在其從事服務、生產的國家實現商業滲透,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擴大就業、人才培養、社會公益事業開展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而對于為企業創造利潤并讓企業獲得發展的核心元素——企業員工,是否能很好地處理人的本土化是跨國企業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關鍵,這個過程是信任當地員工并得到當地員工信任的互動過程,不僅要吸納當地員工并委以重任,同時也要帶給員工一種歸屬和認同感。 普通公眾和在跨國企業中工作的員工在評價跨國企業是否做到了本土化時,有著他們最樸素的邏輯:跨國企業是否能夠給予他們充分的培訓與輔導;是否能給予他們和外來員工平等的尊重與信任(包括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績效考評制度);對管理人員的使用是否存在“內外有別”的標準及過度強調外來管理權威優勢。 本次研究中,公眾對跨國企業在社會責任和人力資源兩方面的重視表明,中國公眾對跨國企業的要求已經超越了產品質量佳、服務態度好、有信譽等直觀感受的階段,人們已將跨國企業作為一個中國社會的企業公民,將其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以及對本地員工的責任感納入考評跨國企業在中國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中。 由此可見,隨著公眾對企業行為認識的深入,對企業行為要素評價的重要性也發生了相應變化,這為跨國企業在本地社會的溝通策略以及聲譽管理方面提供了新的啟示。(附表一) 壟斷經營引發公眾反感 跨國公司應該盡量少做或不做哪些行為?首當其沖的是,經營方面,如果跨國企業“壟斷經營”,則遭到三分之一的中國公眾的反對;其次是在環境方面,如果跨國企業“轉移污染企業,破壞中國環境”,三成左右的中國公眾對此會反感。 “中外員工福利待遇有差別”在普通公眾和跨國企業員工中的中選率也較高,進入了前三名,但在企業經理人群體中的中選率則較低,可見管理人員對該問題的嚴重性并未有充分的認識。在企業經理人群體中,他們認為較為反感的是“挖走中國高級人才”,這說明跨國企業經理人對人力資源管理較為重視,人才爭奪上的惡性競爭較容易引起企業經理人的反感。(附圖二) 中國正處在一個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的歷史新時期,跨國企業無疑是推動中國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且這股力量不僅僅存在于帶來的可見資本、推動經濟的增長和提供就業機會等顯性領域,透過這些表面的商業舉措,我們還可以看到凌駕于商業行為之上的深層次價值觀,可以感受到跨國企業是否在根本上關注本地社會的需要、主動接受社會影響,進而不斷提高積極反饋與創新對話的能力。 本次調查從公眾的視角揭示了跨國企業的長處和軟肋,為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新的啟示。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