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藥業巨星的隕落 資本運作下的連鎖悲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15:29 新浪財經
馬瑞光 2000年3月9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三九醫藥風光無限。時隔五年,昔日的光環早已散去,卻以資產重組的結果而悲情收場。這其中既有其自身連鎖經營的不足,也有其大股東三九集團引致的盤根錯節的財務問題。其中的前因后果,昔往今來都值得我們認真地思索,思索一個我們也可能重蹈覆轍的資本運作下的連鎖悲劇…… 驚天變局 2004年10月末,深圳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關于轉讓三九醫藥連鎖股份有限公司93.6%的股權的公告。公司股權結構如下圖。三九醫藥持有93.6%(其中三九醫藥直接持有91.5%,另有三名自然人股東代三九醫藥持有2.1%),深圳市三九醫藥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九醫貿")持有6.4%(以自然人名義持有)。 關于轉讓三九醫藥連鎖股份的決定是在大股東三九醫藥第十一次董事會上做出的。公司董秘周輝曾稱,由于醫藥連鎖業務與公司長期戰略發展方向不一致,且三九連鎖贏利能力不佳,連年虧損,最終公司才做出這樣的決定。按照相關規定,三九連鎖擬在深圳國際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該股份。掛牌價格不低于人民幣300萬元。 2005年11月20日,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報道過一件事:原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被捕了。這條消息讓備受煎熬的三九連鎖雪上加霜。三九連鎖自然與趙新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年,三九連鎖正是在趙新先的策劃下成立的;如今,趙新先在醫藥行業的氣數已盡,三九連鎖業似乎走到了進軍醫藥連鎖道路的終點。事情最終出現一線轉機。2006年8月13日,浙江中耀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最終以1710萬元的競拍價,成功拍得三九集團旗下的三家醫藥連鎖公司股權。其中包括三九醫藥持有的深圳市三九醫藥連鎖股份有限公司91.5%的股權、上海價美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江蘇三九醫藥連鎖股份有限公司95%的股權和杭州三九醫藥連鎖股份有限公司92.5%的股權。轉讓價格比當初竟高了五倍。自此,三九連鎖的1000余家全國連鎖店歸入中耀藥業集團名下,隨之而去的也有三九連鎖錯綜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 經營理念之殤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三九連鎖成立之初就顯現出它經營理念上的不足。2001年三九醫藥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注冊成立,趙新先表示要在五年內投入13億發展連鎖店6000至8000家(后來定位“萬家連鎖”),成為醫藥零售的領先企業。當時趙新先提出這樣的操作思想的環境背景是國家允許醫藥零售企業發展跨省連鎖,鼓勵企業通過兼、收購、重組的方式來做大做強,醫藥零售企業有了更大的成長空間,整個行業呈現出蓬勃生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發展醫藥連鎖本無可厚非,但是三九連鎖的高歌猛進的做法與自身特點并不相符。 三九連鎖的失敗可以歸結為三點。首先,三九連鎖并沒有穩固地區的市場優勢。在深圳除了三九以外還有中聯一致、海王星辰、萬澤、南北和合丹六大醫藥連鎖企業與之抗衡。在沒有穩固自己地區優勢的情況下盲目進軍全國市場大大增加了企業運營的風險。因為一旦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導致企業發展策略的失敗三九將再無安身立命之地。 從連鎖行業的特點來看,通常都是采用立足某地,奠定基礎,逐步輻射的做法。這樣的做法收益和風險是相一致的,企業有足夠的空間化解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電器行業的國美是從北京走向全國的,進而成為行業的老大。 其次,管理和效率的落后。三九連鎖一謂地追求做大做強,在這樣的理念下很容易導致的就是無效率的擴張。在一些城市,員工為了完成既定的連鎖門店數量指標,建店速度太慢只能購買。效益好的門店別人不愿賣,買到的只能是一些效益不好的店。很多錢都是作為冤大頭投進去的,一些地方簽下了400至500家店但最終能夠運營的只有100家左右。這些效益不好的店一直拖著三九的后腿。這樣的效率損失顯然是由公司不恰當的經營戰略造成的。 管理方面的問題或許要更糟。三九連鎖的早期員工大部分是三九集團轉過來的,零售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并不缺乏,不足之處在于他們缺乏管理和全國經營的經驗。連鎖銷售的優勢在于通過其數量和區域上的規模達到對零售終端市場的占有,銷售額的擴大,集中采購和配送下的成本遞減,新的管理方法和標準的應用等。如果在做連鎖銷售管理時沒有充分考慮和利用這些優勢,那么這樣的連鎖經營實踐肯定是失敗的。或許三九連鎖的管理層深諳其道,但從實際結果來看三九連鎖的管理絕對是其最大敗筆。全國統一的采購配送中心沒有建立,總部和連鎖店沒有形成有效統一的管理對接體制,流動資金不足導致局部地區店面又太少,財務管理的漏洞導致門店虛減利潤截流獨肥。這些問題沒有及時清理最終成為三九連鎖經營能力下滑連年虧損的主因。 再次,人員的補充。所有商業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經營業績的下滑引發了惡性循環。一方面業績惡化對自身員工信心造成嚴重打擊,尤其是那些曾經經歷過三九歷史上輝煌時期的員工;另一方面優秀的營銷人員和職業經理人對三九失去興趣望而卻步。一個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加盟的企業是不可能像趙新先所說的那樣做大做強。 世上最大的錯誤莫過于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犯錯。在三九連鎖成立之初,趙新先和總經理解斌對三九的經營理念贊不絕口,沒有及時地糾正自己的錯誤只能使三九越錯越多,越走越遠。2003年在連鎖門店經營不善,外界質疑和批評蜂擁而至的時候,三九的定位策略又轉為800至1000平方米的大賣場,這一實驗絕大多數均以失敗而告終。比如浙江湖州開發區的一家門店開業時日銷售額達20余萬元,但后來卻迅速回落至兩三萬元,而房租卻是每月40多萬元;紹興一家門店的房租更曾高至95萬元,壓得藥店喘不過氣來。而這種大賣場的開開關關對企業的影響相當大,一則使投入的巨額資金打了水漂,形成呆壞賬;二則影響了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認識,難以對藥店形成忠誠度。當所有的問題已經到了無法彌補的地步時,三九連鎖只能選擇結束它短暫不幸的歷史。 資本市場之恨 很多人都曾提及三九短缺的資金鏈,混亂的債務關系和嚴重的內部人控制。三九連鎖是資本市場角逐下又一失敗的案例。 不得不提及三九集團和趙新先。趙新先迷戀資本運營歷來已久。 1997年,集團曾運作入主上市公司川鹽化。據說,當時三九只要肯出5000萬就可以接受一個不小的盤子,但計劃最終沒有通過。其后三九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即坐擁三家上市公司。 1998年7月16日,三九耗資一億受讓深圳上市公司宜春工程國家股,并更名為三九生化。到1999年實施配股,募得現金1.16余億元。3月底,將三九所屬的長春三順藥業有限公司委托給宜春工程進行管理,8月變更部分配股募集資金投向,用于購買第二軍醫大學研究開發的治療癌癥新藥,另2500萬元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拆巨資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購買土地,興建三九生化基因工程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基地使未來融資能力成倍增長。重組兩年多后,其股本規模擴張了近兩倍。 2000年3月9日,由三九集團及其控股的深圳三九藥業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三九醫藥順利在國內A股上市,并一次直接融資17個億。 2000年11月28日公司第一大股東上海華誼(集團)公司與三九集團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三九企業集團受讓膠帶股份總股本的29.5%,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古語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但從2001年60歲本命年起,趙新先的運道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該年8月,這位盛譽多年的企業家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恥辱——三九集團占用上市公司25億元,受到證監會公開批評。2005年12月25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證實,趙新先已被正式逮捕。他要求各央企以“三九”事件為戒,管住規劃、人及賬本,加強集團公司的控制力,“都要盡量不為后任留下這種攤子”——三九深陷危機,據債權銀行披露,其整體銀行債務高達107億元,并將面臨巨額法律訴訟。 從占用上市公司25億元開始,趙新先就開始不停地收購和組建上市計劃。其中很多的計劃都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和監管層的影響才擱淺。資本市場的失敗案例并沒有引起趙新先足夠的重視,或者說他希望通過自己資本運營的方式來修復三九集團的千瘡百孔并存在一種僥幸的心理。趙新先起初認為連鎖藥店將來一定有利可圖,但這種風險投資在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上是通不過的,所以他私下調用了資金投下去,試圖在賺錢之后再神鬼不知底還給上市公司。然而這種事情一般做了一回就想做下一回,更何況趙新先并沒有從連鎖經營中賺回資金,最終東窗事發,三九集團和趙新先在殘酷兇險的資本運作下沉淪。 前車之鑒 三九連鎖的興衰巨變,不過發生在短短的五六年間。五六年前,三九連鎖立下“萬家藥店”的宏大目標,并一路高歌猛進。此種行進姿態,或與當時宏觀經濟形勢和同業迅猛擴張態勢較相適應,但檢討其發展歷史,三九連鎖并未為大規模擴張做好充分準備。對藥品零售運作理解的膚淺,與現實世界的隔膜,想當然式的擴張,連鎖藥業創業之初的種種幼稚特征,在三九連鎖身上幾乎都有體現。 一味追求藥店數量規模和藥店經營規模,是三九連鎖發展史上最鮮明的特征,也是其由興而衰最關鍵的癥結。因此,對連鎖藥業而言,三九連鎖的境遇就具有了標本意義。連鎖藥業的發展,與規模經營并非截然對立;但高速擴張的經營格局,對連鎖企業經營理念、制度架構將提出更高要求,對連鎖總部的主導力、控制力和協調力將帶來嚴峻考驗。倘若經營者缺乏充分準備,則雖有較充裕的資金和較好的外部條件,亦宜取穩健的經營方式和推進速度;否則,不斷上升的數量規模,便可能因失控而成為脫韁的野馬,演化為導致形勢逆轉的破壞力。 其興也勃、其衰也忽。三九連鎖在誕生五年即夭折而亡,在盲目的市場擴張中飲鳩而終,在人們唏噓的感嘆里悲情隕落。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三九連鎖案例所蘊涵的有用信息,也許遠比我們目前觀察到的更豐富。 稿件來源:逸馬顧問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