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藍天隊(電子科技大學第三名)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11:28 新浪財經
案例分析報告 參賽隊名稱 :藍天隊 組 員 :徐慧玲 李雅晶 田春香 2006---5---8 一、背景分析 1、社會背景 19世紀80年代,美國仍在遭受石油價格持續增長的折磨,耗費能源的生產活動在下降,人們在努力開發節省能源的生活方法,與這種能源沖擊相對的是電子部門的大規模革命,各種微型電子計算機更為廉價,并得到廣泛運用.傳統的工業地區衰落了,而專門生產電子產品的企業則成為經濟增長的熱點.人們普遍認為,通貨膨脹還會繼續持續下去。而在當時的勞務市場,也隨著經濟的衰退,出現了嚴重的失業現象。 2、行業背景 在美國,機床工業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成功地爭取到進口配額和關稅保護。1986年,針對從日本和臺灣地區的進口,美國通過了一項為期5年的自愿出口限制協定。小小的機床工業之所以能夠贏得聯邦政府對于遏制進口的支持,是因為30多年來它被歷屆政府視為戰略性產業。理由很簡單,國內生產能力需要“合理的”水平,以保證:(1)維持國家安全,以防國際供應鏈斷裂;(2)機床廠和用戶能夠保持方便的聯系,這對于促進最佳的機床設計是必需的。 3、企業背景 二十世紀8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讓公司元氣大傷。美國的工廠建造業差不多銷聲匿跡,而特雷爾賴以生存的就只剩下備件業務。更糟的是,在經濟衰退的沖擊下,其他行業中的小型供應商也開始尋找新的銷路,推銷自己利用老化的螺絲車床生產的產品。其中幾家企業進入了材料裝卸部件行業,使得行情雪上加霜。特雷爾的業務量下滑了40%,簡直毫無利潤可言。所以期望通過引入新機器,學習新技術來接受小批量訂單,達到獲得更多的客戶的目的。 二、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個是管理層內部的矛盾;一個是CEO與執行層間的矛盾;一個是公司內部的員工與管理層間的矛盾。通過案例可以看出, 特雷爾制造公司的矛盾主要是一種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和參與人之間非合作的博弈。主要是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特征,策略空間及利益函數信息了解得不夠準確,或者不是對所有參與人的特征,策略空間及收益函數都有準確信息.對于這種情況,參與人可以通過“策略行動”,即參與人為了使其他參與人的選擇對自己有利,所采取的一些行動,以影響其他參與人對自己行為的預期,從而達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三、角色分析 1、CEO的博弈 首先是手下的首席財務官, 總工程師等領導層間的矛盾,他所要處理的就是自己與管理層以及管理層內部的矛盾。首先CEO與總工程師的意見大概一致,都認為采用新技術來給企業輸入新鮮的血液,只是總工程師較之CEO,改革的熱情更大,不愿意與其他管理者及員工進行溝通;而總工程師與首席財務官的矛盾表現在:總工程師并不了不起項目在實話后給企業帶來的好處,特別是反映在財務報告上的真實數據。通過數據可以看出,購入新機器所帶來的利潤還沒有原來的舊機器所帶來的利潤高。所以首席財務官更傾向于不進行改革,而總工程師則激進的要求改革。 其次是CEO與部門員工間的矛盾。以桑迪·穆德勒與麥爾坎·蒂埃里為首的員工反對企業進行改革。主要原因為:一是雖然認識到新技術所能給企業帶來的好處,但卻沒有繼續學習的熱情,對學習感到吃力,壓力大;二則是由于新的技術制備的引進拆散了原來的工作團體,使工作沒有熱情。 2、總工程師角色分析 特雷爾制造公司的總工程師馬可·鄧肯是一位激進的改革家,認為運用新技術,新設備一定可以給企業帶來好處。比如他在進入企業的早期所進行的工程人員的轉型,即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來取代原來的利用草圖開展工程工作,或依靠藍圖進行制圖. 他不顧來自設計工程師、制圖員,以及在某種程度上,麥克本人的反對,堅持完成了這項工作。可以看出,由于以前職場的影響,他對企業的期望很高,但卻沒有考慮到企業的具體承受能力。在這次的改革中,他認為只能通過引入新設備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雖然首席財務官鮑勃·布洛克整理出來的數據顯示CNC操作工目前的每小時零部件生產速度,和使用螺絲車床時的一樣。由此可以看出,他所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上級CEO進行完全改革的決定動搖,另一方面是首席財務官認為自己所設計出的改革方案并沒有按預期的進行,也對改革提出了質疑。 3、首席財務師角色分析 首席財務師在企業改革中起著不能忽視的作用.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改革,主要還是得用財務數據來說明。如果高層管理者執意進行改革,但財務上的數據卻不盡人意,這樣的改革也勢必導致不良的后果,遭到員工的反對。他與總工程師的主要體現在整理出的數據與總工程師馬可·鄧肯的估計出的生產力數字不相符合,因此不贊成進行改革。 4、以桑迪·穆德勒和麥爾坎·蒂埃里為首的員工角色分析 在新機器的引入中,最為不滿的是以桑迪·穆德勒和麥爾坎·蒂埃里為首的員工,因為他們是管理層的計劃執行者,也是市場、執行力的直接反饋者。他們所存在的是與領導者間的矛盾:首先是新設備的引入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學習新的技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不再適合繼續學習,感覺自己如同舊機器,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其次是新設備的引入改變了以前的工作團體,從而使工作沒有以前的默契。所以,雖然認識到新技術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仍然反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革。只要能處理好領導者與員工之間的關系,才能使改革順利地進行。 5、局外人分析 在新舊機器的更替上,管理層傾向于更替機器以提升整個公司的競爭能力,特別是以工程師馬可·鄧肯技術派而言,更是提出了全面更替舊機器,而與此同時公司的老員工卻害怕新的技術會取代他們原有的地位,被新技術所淘汰,因此極力反對,新舊機器的區別在于是否使用電腦操作設備和機器,這跟傳統的機床操作需要熟練的技術經驗的工人有很大的區別,雙方激烈矛盾主要都來源于各自利益的驅使,很顯然在工程師看來,新技術的引用必然突出其技術地位的突出,而使老員工的影響削弱,當然,新機器自身能給整個公司長遠發展帶來好處,但是過于急進的改革卻會使企業內部產生分歧,尤其是在如今這新技術的效用還沒有完全發揮的時候,更是如此,建議該公司應該從如何打破公司內部小團體壁壘開始,明確公司整個戰略思想,再具體到各個部門,而且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也是很重要的,應該相互理解和信任從而使部門利益服從整個公司利益。 三、解決方案 1、從領導者的角度,分析企業是否應該進行這種產業調整,而不能僅僅局限于“紙上談兵”這種荒謬和偏離實際的制定公司戰略的方法。企業所面臨的是兩種選擇,一種是不進行改革,維持現狀。這是員工們的想法,通過財務報表也可以看出,新設備的引入并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增加了員工們的負擔。第二是進行全面的改革,這是高層領導者的決議。特別是總工程師的強烈要求。他認為雖然現在引入的新機器并沒有給企業帶來多少回報,但相信這些前期投入的“沉淀成本”加上政府,銀行的支持,一定可以在以后得到迅速的回報,達到了加強企業競爭力的作用。同時在設備方面的巨大投入也符合2/8原則,即將80%的錢投入到20%的設備上。 3、當企業決定進行改革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其財務狀況,用財務的真實數據來說明問題,而不是僅僅憑直覺來判定是否進行改革。從案例的實際數據可以看出,該公司在新設備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機械加工中心的單個成本是40多萬美元。加上必需的主機計算機和支持設備,該項目的總成本超過了400萬美元,是公司資產、廠房和設備賬面凈值的兩倍以上。雖然有政府與銀行的支持,但從首席財務官的數據反映出其實際運營并未達到預期水平.前其的沉淀成本巨大使投資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建議公司可進行少量的投資,觀察具體的收益情況,比如設定一年的實驗時間,因為每一項改革都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同時了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等待員工對新機器的接受)。 4、案例中提到了兩次“走向終結的討論會”,不是因為員工和領導層內部對改革沒有真正的興趣,而是缺乏彼此的溝通與合作。例如財務部與計劃部的信息不共享,員工對領導層決策及改革過程不清楚,使總工程師只知道計劃企業的將來,而忽視最重要的財務狀況。員工對改革不熱心。同時也造成了員工對企業改革的誤解。例如企業說明在改革以后每個人都將得到10%的公司私人持有股份,但員工一般會認為,他們個體的行為對股價有極小的影響,因此不太可能像所有者一樣行事。 5、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個良好的工作團體應考慮到情感層面,不要僅僅從企業的利益出發,而忽略在以前團隊中所建立起來的情感。如在案例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桑迪認為新設備的引入,使自己原來的優秀團體被分配到不同的夜班和周末,這樣使得員工在工作的時候沒有原來的默契,工作效率也下降了。 6、實行激勵政策。如數據激勵,在公司取得一定的成效的時候,可該將所得成績用數據這種形象的方式展示出來,以鼓勵員工繼續努力;也可以通過組織零部件的生產人員參觀零件在機器組裝過程,來使員工意識到自己工件的重要性。比如案例中提到的第一隊的成員說到的“在我們竭盡全力工作的同時,整個工廠都在盯著我們,而我們仍在不停地制造垃圾”。如果讓員工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會造成工作的尷尬。 財務預算 決策的制定 管理層溝通 管理層與員工的溝通 總結 案例中出現的問題是很多企業在轉型和改革中常見的問題,他主要是由于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而引起的一系列關于設施和企業文化方面的改革。在面對將要出現這種問題之前,領導者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并且創造適合于改革和轉型的各種條件和環境。就目前的中國,很多企業也正處于這個階段,出現的狀況是,很多企業因為這個倒閉了,也有很多企業因為此而更加富有了競爭力。而我們的各個企業應該注意的是,企業適合于哪種改革,改革之后會產生怎樣的結果,與此同時,要充分協調各方面利益,保持企業的原則性,得到一個讓大家滿意的答案。以上是我們給出的一些研究結果。在案例分析中,很多具體的數據計算和不同企業的不同文化還有待進一步討論研究。 資料來源: 選自《現代西方經濟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李致平 p140-142 p407-408 選自《現代產業經濟學》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俊豪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