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BBC革命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2日 20:59 周末畫報財富版

  BBC REVOLUTION

  馬克·湯普森:改革路上永不妥協

  作為全世界公共廣播的楷模,

  BBC的員工大罷工和管理層震蕩牽動著人們的心。

  鐵血總裁湯普森掀起的改革風暴席卷了BBC的每一個角落,

  以更敏感的商業觸覺沖淡官僚氣息。

  在商業化與專業化的持續碰撞中,

  BBC如何堅守84年基業奠定的寶貴精神遺產,

  讓大眾始終投下信任的一票?

  - 撰文:關筱毅

  在倫敦的西部,矗立著一座氣派的大樓,在朝陽的照射下“BBC”三個金字招牌在大樓的正面閃閃發亮。作為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總裁,上任近兩年的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除了假日和出差外,每天都能看到這熟悉的場景。他的車子穿過圍繞在大樓四周的警戒線,駛進了這座赫赫有名的、作為BBC總部的媒體制作中心。在BBC命運動蕩不安的幾年來,這里屢次成為BBC員工表達意見的一個舞臺,在此上演的一幕幕在湯普森的腦海里仍然歷歷在目。

  2004年1月底2月初,湯普森的前任、深受員工愛戴的BBC總裁格里格·戴克(Greg Dyke)因為受到整個英國社會關注的“赫頓報告”而宣布了辭職。戴克辭職后,在BBC的倫敦總部外,在風雪交加的馬路上,BBC員工含淚舉著“請戴克回來”的牌子,很是凄涼。在不遠處的書報攤上,《每日電訊報》被放在顯眼的位置。幾千名BBC員工自己出錢刊登了整版廣告,支持辭職的戴克。廣告寫道:“格里格·戴克代表了勇敢、獨立和嚴密的BBC新聞報道,BBC的新聞報道在尋求真相時無所畏懼。”“我們堅信BBC尋求真相、調查事實的決心不會退縮……格里格激勵我們制作出最高質量和最佳創意的節目。”廣告附上了所有支持戴克的BBC員工的簽名。

  然而事隔一年多,同樣是針對他們的總裁,BBC員工卻因為裁員問題在大樓前向新總裁湯普森點燃了激烈的戰火。

  將裁員進行到底

  2005年5月23日,BBC上萬名記者和技術人員在工會的帶領下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罷工在英國時間23日凌晨1時開始,持續24個小時。罷工的目的是要抗議湯普森3月份宣布的大規模裁員計劃。該計劃將持續到2008年,旨在裁減約6000名員工,以節省3.55億英鎊(6.5億美元)的開支。這場BBC員工與管理層的拉鋸戰打了整整一年。自2006年3月以來,BBC工會的罷工威脅再度甚囂塵上,以下具有戲劇性的一幕隨時可能再現。

  在BBC總部的入口處,群情洶涌的罷工隊伍自發形成了一道罷工線,高舉標語橫幅,高喊口號。甚至還有部分罷工代表手持數碼相機威脅欲越過罷工線進入公司工作的員工,禁止他們進入播音室工作。幾乎所有部門的員工都參與了罷工,而繼續上班的人主要是管理層、合同工和自由撰稿人等。

  在演播室里,更令人吃驚的一幕也正同時上演。23日BBC的新聞節目類似上世紀70年代那樣樸素的風格,即只有一個播報員、一張桌子以及一臺攝像機,因為技術人員、制圖人員以及多數攝影師都罷工了。而那個播報員很可能是被臨時抽調過來的BBC高管,因為BBC新聞欄目的“名嘴”采取了“停播”的示威方式。BBC下午1時、6時以及晚上10時的整點電視新聞節目都被壓縮到5到15分鐘。更多的頻道無法正常工作,因而一些節目不得不采用事前錄制好的備用節目臨時播放。“很遺憾由于今天早上的罷工,我們不能繼續為您播出即時新聞。”BBC四套的播音員如是說。甚至連倫敦市長也站到了罷工者的一邊,而他表示支持的方式就是拒絕接受BBC繼續工作的員工的采訪。毫無疑問,這次罷工對BBC的聲譽和收視造成了無可挽救的負面影響。

  然而BBC員工造就的高壓氣氛卻被總裁馬克·湯普森一句“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而輕描淡寫地化解,他鐵腕整飭BBC的決心幾乎絲毫沒有動搖。湯普森領導的管理層態度極其強硬,只答應與工會進行“咨詢”,而拒絕與之“談判”。BBC發言人在接受法新社記者采訪時說,罷工將不會改變我們對未來的設想以及公司欲實行改革來創造更多資金進行項目投資的計劃。

  2006年BBC的目標裁員人數為1000人,其中的大部分已經通過自愿的方式實現了。但剩下的50人則由管理層發信通知,在4月1日后開始執行。而在未來的12個月內,BBC將啟動另一個接近2000人的裁員計劃。可以想象的是,BBC管理層與工會如果沒有達成新的協議,新一輪的沖突將會一觸即發,屆時罷工的一幕將可能重現。

  事先張揚的野心

  2003年的時候,BBC與英國政府在出兵伊拉克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由BBC記者發表的一篇報道導致卷入其中的英國國防部武器專家凱利自殺身亡。負責獨立調查的赫頓法官,在2004年1月28日公布了調查報告的結論:BBC的報道“沒有事實根據”,并要就此事向公眾道歉。此后的兩天之內,BBC董事會主席戴維斯和總裁戴克雙雙辭職。

  誰將成為戴克的繼任者?這絕對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到了當年5月21日,戴克和理事會公布了他們的選擇:曾經在BBC工作了23年,時任BBC競爭對手商業電視臺第四頻道(Channel 4)總裁的馬克·湯普森。

  湯普森,一個中產階級的白人男性,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于牛津大學,待人友好,充滿智慧、自信,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政治家般的談吐。但這些都不足以成為他勝任BBC總裁的理由,因為在BBC里面這種人才比比皆是。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在戴克辭職后擔任代理總裁的馬克·拜福德(Mark Byord)也具備這樣的條件。湯普森的最后成功,不僅在于他是從BBC成長起來的,而更在于他總能在BBC以外的地方大展所長。每一個英雄或梟雄的崛起都離不開一個讓他們從幕后走進臺前的契機,對于湯普森來說,這個時刻出現在1997年的劍橋。

  在劍橋,每年都會舉行由皇家電視協會所主辦的一連三天的會議,屆時整個英國電視業的高管們都會齊聚一堂。不幸地,這年原本代表BBC的發言人卻因為在會場吃了一顆堅硬的“太妃糖”而弄傷了牙齒,被送到了牙醫那里治療。10分鐘后,觀眾們看到一個高個子的年輕人,穿著一件好像從抽屜底翻出來的綠色“瑪莎百貨”外套,代表BBC進行了20分鐘的即興演講,聲情并茂地描述了BBC對他意味著什么。他把BBC的節目比喻為飽含著自豪的藝術品,就像是家庭里自制的食物。那絕對是一場給觀眾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演講,也讓坐在臺下的戴克記住了湯普森。他贊嘆地說,如果有誰在僅僅10分鐘的準備時間里就能發表那樣的一篇演講,那他就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湯普森的成功,早于劍橋的那個下午就已經打下了基礎。

  在湯普森成為BBC的總裁以前,BBC曾被約翰·伯特(John Birt)和戴克兩任管理風格截然不同的總裁領導過,結果他成為了唯一一個在兩任總裁手下都能平步青云的管理者。在伯特管理期間,湯普森以創意取勝。平均每兩年,他就從一個高級編輯職務晉升到另一個:從《9點新聞》的主編到《大全景》(Panorama,新聞調查節目)的主編,從特寫組的領導到實況組的領導。到了1996年,他成為了BBC二套的管理人。湯普森開始為一直以嚴肅的新聞和實況節目著稱的BBC2注入了更多娛樂的元素,由他主導的一系列現場表演節目、情景喜劇和智力競賽都為BBC2贏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到了戴克時代,BBC掀起了一股商業化的風潮。戴克為了令BBC1重奪收視率冠軍的寶座,不惜與其他的商業電視臺展開了激烈的收視大戰,甚至要開設數字服務與默多克的天空衛視一較高下。在這種情況下,大振BBC2收視的湯普森更是獲得了重用,被提拔到電視總裁的位置。

  然而到了2002年3月,湯普森卻突然離開BBC轉投經營不善的競爭對手第四頻道擔任總裁。有人認為,湯普森職業生涯的每一步、包括這次轉投第四頻道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目標就是要成為BBC的總裁。在第四頻道期間,湯普森曾拒絕了申請獲得公眾資金的機會,被很多人解讀為他不想影響BBC的利益,為日后重返BBC做準備。就在戴克下臺后,BBC總裁一職懸空的時刻,湯普森與第四頻道的董事會主席盧克·約翰遜(Luke Johnson)一起出席了新聞發布會。他看起來緊張不安,當被記者們追問“你會不會拒絕出任BBC總裁的邀請”時,湯普森回答:“會,我會拒絕來自BBC的任何邀請。”事實上,據說除了約翰遜以外,現場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約翰遜是媒體界的新人并且不熟悉湯普森以往的歷史。的確,不久之后湯普森就徹底反悔了。

  鐵血改革

  對于BBC的員工來說,新任總裁湯普森不像戴克,戴克喜怒皆形于色;也不像再前任的約翰·伯特,伯特處事的邏輯雖然過于凌亂,但起碼是可以預測的。當戴克和理事會宣布了對湯普森的任命后,BBC內部彌漫著一股不確定的氣氛。在BBC的內部雜志上,一個白紙黑字的大標題是:“戴克意欲何為?”

  倒不如說,他們對于湯普森意欲何為心存疑惑。在他們眼中,湯普森無疑是一個智力超群的人,并且喜歡在高級的論壇上與所有人分享他對于廣播業和媒體的一套哲學。可以肯定的是,他很快就會將這些構想在BBC的身上實踐,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BBC,已經處于重大改革的前夜。

  自1926年英國政府將BBC國有化之后,BBC開始成為為大眾提供文化、道德和服務的一個公共機構。具體表現在它的運作受到《皇家憲章》(Royal Charter)的制約,這一憲章根據相應的歷史情況每10年進行一次調整,它是規定BBC的發展和節目范疇的基本章程。另一方面,BBC的全國性和地方性廣播電視機構均不得接攬廣告,其資金是通過向觀眾征收執照費來獲取的,所以它不必像其他商業電視機構那樣承受著巨大的市場壓力。但近十多年來,隨著商業電視臺的興起,給英國電視業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BBC飽受用戶流失之苦。雖然BBC仍然帶有濃厚的“國企”色彩,但已經在商業化運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湯普森上任后首當其沖地面對的問題是,當時的憲章將于2005年年底到期。新憲章制定期間,通常也是BBC大興改革之風之時,這也給湯普森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遇。湯普森在第四頻道的經歷讓他意識到,在一個商業化的世界里,BBC是如何受到重重保護而不必面對殘酷的現實的,于是在他上臺后即表示要針對BBC的官僚味進行一系列改革。他認為BBC工作效率低下,管理部門冗員太多,必須通過裁員節省資金,將節省下來的經費全部投入節目制作,同時簡化整個機構的運作程序。而新技術已經使得節目制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BBC可以裁去一部分節目制作人員。另外,改革計劃中還包括將提高外包節目的比例,以及讓一些項目實現部分私有化。

  湯普森的改革中甚具爭議的一項是,不惜花費6億英鎊在英格蘭北部城市曼徹斯特重新打造一個節目制作中心,讓很大一部分員工遷出倫敦,以便在新聞報道上實現南北平衡。湯普森指出,BBC逐漸淪為英國南部中產階級白人的喉舌,而忽略了對廣大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地區的關注。把龐大的制作中心移到北部,有利于其他地方的受眾在經濟和文化上受益。

  與戴克作風迥異的是,湯普森主動向以前爭得頭破血流的商業電視臺伸出了橄欖枝,不但極力推動BBC與前任東家第四頻道的合作,還計劃把英國最大的商業頻道ITV和規模較小的第五頻道也納入合作伙伴的范疇。這對于經歷過戴克時代的各方人員來說,幾乎是“難以想象”的180度大轉彎。

  為了表達破釜沉舟地改革的決心,湯普森主動提出了下調管理層薪金:管理層所得獎金與表現的掛勾系數從30%下降到10%,他本身的收入將會由此減少高達13.5萬英鎊。在給員工的郵件中湯普森寫道:“在大幅裁員的時刻我感到接受獎金是不正確的。”根據BBC發表的2004~2005年的年度報告,整個管理層的獎金從54.6萬英鎊減少到32萬英鎊。自動減薪為湯普森挽回了不少分數,但他嫻熟的“政治家”作派更好地體現在與英國政府的對話上。

  商業化VS.數字化

  戴克下臺前后,BBC與英國政府間的關系跌到冰點。可是湯普森上臺未夠兩年,BBC已經與英國政府展開了一段新的蜜月期。

  從2005年3月公布的新《皇家憲章》來看,政府同意BBC在今后10年,也就是2007年~2016年,有權繼續向英國公眾征收電視執照費。今年3月14日,英國政府進一步公布了有關BBC未來10年發展方向的白皮書。里面提到的建議,如“娛樂節目應成為BBC核心板塊”、“把世界帶到英國、把英國介紹給世界”、“建設數字英國”和“反映英國的國家、宗教和民族多元化”等等,顯然與湯普森目前在BBC推行的戰略不謀而合。

  BBC早于1994年即在伯特的領導下成立了一個名為BBC環球公司(Worldwide Limited)的全資附屬商業分支機構,目的是協調開拓BBC的一些商業活動:電視、出版、產品特許,互聯網以及互動媒體服務,以提高BBC節目以及出版刊物的價值,并把所得資金重新投入公營廣播中去。遺憾的是,在過去幾任總裁的手下BBC環球都未能大展拳腳。

  湯普森上任后,對原來在BBC從事財務工作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寄予了厚望,讓他擔任BBC環球的CEO兼BBC的COO。史密斯通過出售部分BBC環球旗下雜志和取消虧損節目,削減了900萬美元的成本。而BBC環球最有利可圖的部門電視銷售部,在截至2005年7月的財政年度通過向海內外發售各類電視節目賺了570萬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50萬美元,尤其是在歐洲、中東、非洲和美國的生意特別火紅。該財政年度BBC環球銷售額增長了7%達到12.7億美元,利潤也翻了兩倍達到9900萬美元。

  湯普森已經為這家獨資控股的商業分支制定了更為積極進取的發展計劃,甚至可能借貸高達3.5億英鎊的資金用于收購和投資。今年BBC環球的目標是要將其利潤增長至13000萬美元,這一方面要依靠新媒體銷售獲利,如視頻點播和一個由廣告支持的網站;另一方面繼續拓展海外市場,包括在印度推出衛星電視服務,在美國推出學前兒童頻道,以及“大規模拓展”其海外雜志系列。

  BBC在數字化的路途上同樣高奏凱歌,網站bbc.co.uk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BBC新聞網站是全球訪問率第六高的新聞網站,緊隨Google新聞之后。今年1月,有820萬人次在其在線廣播播放器上收聽了1700萬小時直播和點播節目,幾乎比2005年1月收聽的900萬小時翻了一倍。

  湯普森并不滿足于現有成績,他致力于為BBC的網站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培養收費播客市場,即聽眾可以借助軟件及時地從網絡上下載所訂的廣播節目數據信息,然后把節目下載到iPod等MP3播放器。在節目儲備方面,BBC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它的節目庫包括了逾40萬小時的電視節目內容。同時,BBC與法國維旺迪環球(Vivendi Universal)旗下的環球音樂聯手,把它音樂視頻和廣播資料庫中與環球藝人相關的內容制作成下載內容、唱片和DVD。

  在這個過程中,BBC押寶于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軟件——將于今年推出的互動式媒體播放器“MyBBCPlayer”。觀眾有了它就可以在7天的時段內點播下載BBC廣播節目。同時,BBC在過去兩周里就已開始與ITV合作“組播”(multicasting)試播,觀眾可以在互聯網觀看正在播出的節目。

  湯普森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收看或收聽BBC的節目。與普通觀眾一樣,他只要發現不滿意的節目,就會立即打電話進去投訴:“你們真的能確定這個報告是正確的嗎?”湯普森強調:“我干預廣播事務是因為我喜歡它,并且對有關它的一切都有強烈的觀點。”這個被形容為“連DNA里也排列著BBC字母”的人正為保持BBC高素質的廣播節目耕耘一片更健康和肥沃的土壤,在通向這個目標的路上,他將永不妥協。

  商評:

  BBC商業化,是誰動了誰的奶酪?

  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20世紀英國人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無論此言有多大夸張的成分,但BBC作為全世界公共廣播的楷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每次BBC帶有商業化意味的改革都會在英國社會,乃至世界的媒體界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辯論。商業化,對于每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來說,都是一個既現實又敏感的話題。

  公共服務廣播機構,顧名思義,就是為大眾提供文化、道德和教育服務的一個公共機構,以公共資助糾正市場失靈的部門。但在1922年BBC的前身成立之初,不過是6家大無線電廣播器材制造商為了推銷廣播器材,聯合起來組成的一個商業性組織。1926年,基于廣播電視頻譜資源的公共性和稀有性,英國政府最終將BBC國有化。BBC第一任總裁約翰·瑞斯(John Reith)的理想,是使廣播服務超越利潤和娛樂的局限,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社會性的節目體系,并使它免于商業公司和郵政部門的控制。

  二戰時期BBC的影響力空前高漲。在納粹德國的轟炸機在倫敦市上空狂轟濫炸的時刻,BBC播音員那沉著而渾厚的男中音總是以一句“這里是倫敦”為開場白,來鼓舞英國人擊退外敵的士氣,也給飽受戰亂創傷的人們以最大的慰藉。從此,BBC確立了“客觀、公正、全面”的新聞原則,它的風格沉著、細膩、嚴肅、專業,并且已經形成了時事節目、紀錄片和生活方式節目的特色專長。在成立后的三十多年時間里,BBC在英國廣播界獨步天下。

  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撒切爾夫人為代表的新自由派上臺執政以后,強調市場邏輯、反對國家干預,在廣播電視領域則主要表現為自由化、商業化和“非規則化”三個方面。新興的商業電視臺,如ITV,Channel 4,Channel 5和以默多克的B Sky B為代表的有線電視頻道隨即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他們的節目同BBC保守、矜持的作派相比可謂風格迥異,并從BBC那里搶奪了大批觀眾。

  與商業電視臺相比,BBC一直堅持不打廣告的原則。從經濟的角度看,無論是對BBC還是希望擴大影響力的商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電視節目制作是一項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的投資,而BBC運作經費的來源電視執照費的增長受到很大的制約,遠遠落后于成本增長的步伐。現任總裁湯普森曾經建議執照費按照通脹的增長調高2.3%,就馬上遭到了社會巨大的反對聲音和政府的否決。BBC商業化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如何在商業化的同時保留BBC最寶貴的精神遺產,成為了困擾BBC總裁們的難題。因為從美國的經驗可以看到,廣播電視過度商業化使煽情主義成為主流,反而導致了觀眾更少的選擇權和降低了節目的素質。

  1992年上任的BBC前總裁約翰·伯特首開商業化先河。在面對越來越縮小的市場份額,伯特堅決將原來那種他稱之為“爬行動物般命令經濟制度下”的BBC推向國內市場,進行了組織和機構改革,重新進行服務定位、設計節目主題、把握商業管理和公司事務的方向,確立新的跨國發展目標。他的接班人戴克上任后,隨即把BBC卷入了一場與商業電視臺的收視競賽中,但他也信誓旦旦地說,BBC不屈從于政治壓力和“媚俗的市場需求”,不是討好觀眾,“我們要讓公眾知道,BBC不是星巴克咖啡連鎖店,更不是

可口可樂,它所報道的新聞不是可以任意出售的商品。”

  到了現在的湯普森時代,改革的重點放在了致力于讓BBC傳統上所承擔的一些責任化解在一個完全商業化的環境中來運作,比如將BBC的一些部門出售,提高向獨立制作人外包節目比例,或者同一些商業伙伴建立合資公司。另一方面把從裁員里節省下來的錢投入到高質量的新聞、時事節目中去,優化有限的資源配置。同時大力擴展海外市場,如重金投入BBC阿拉伯語頻道,打造BBC品牌的商業價值。“認真地娛樂”,特別是購買很受公眾歡迎的運動比賽轉播權,則是英國政府透過今年3月14日公布的白皮書提供給BBC的建議。

  但從商業電視臺的角度來看,公共服務廣播和商業廣播之間日益模糊的界限令他們苦不堪言。當他們更多地為廣告下滑掙扎求存、為尋找風險投資而疲于奔命的時候,BBC卻能坐享穩定的執照費收入,令這些競爭對手們明顯地感到BBC擁有不公平的優勢。去年夏季,BBC將貝多芬的所有交響樂在網站上免費提供,遭到古典音樂唱片公司群起攻之的同時也令競爭對手們不寒而栗。隨著強大的BBC在商業化的路上漸行漸遠,是否也意味著商業廣播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扼殺?這一次,英國最大的商業頻道ITV給同行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選擇與BBC合作,而不是以卵擊石。

  BBC至今仍然在商業化和專業化的微妙平衡中小心翼翼地走著鋼絲。如果有一天BBC成為只有少數知識精英收看的小眾電視,又或者與商業電視臺的節目如出一轍造成沒有必要的資源競爭,那么它還有沒有理由從公眾那里獲得如此之多的執照費?畢竟電視執照費是由英國民眾支付的,不是英國政府,他們才是擁有最終決定權的“上帝”。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