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產權交易所靜悄悄到溫州又作了一次國企項目推介。但雙方的合作可謂意興闌珊,談了數月,所獲無幾。在媒體追根究底時,北交所比較厚道地說,需要多次談判才能成熟。而有北京企業代表就直言溫州商人“浮躁”:“他們很急,沒有耐心,所以北京企業推出的這些有一定技術和文化含量的長期投資項目,我估計比較難入他們的視野。”還有人打了一個比方:“他們(溫州企業)一定要看到一頭牛,僅給他們一條牛繩而看不到牛,他們是不愿意牽繩回去的。”
這個比方倒也新穎,但并不能證明民企的浮躁。
照溫州企業的說法,問題主要在于股權、人員安置和觀念。但北京國有企業體制約束了溫州企業的這種訴求,溫州企業既無法控股,也不能調配勞動力資源,似乎就剩下了出錢的份。
這到底是溫州企業家目光短淺,還是體現了溫州企業家精神?
民企抓住一根牛繩,當然是想牽住牛鼻子,最后牽住整頭牛。這個形象的理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牽住牛鼻子,掌握控股權和資源配置權,不怕整頭牛跑了;二是收購與已從事的產業相關的企業,這樣通過原來的企業這個牛鼻子,能降低成本提高盈利,進而牽出整頭牛。
從已有的國企改革而言,已投資的民企不乏教訓先例。附著于產權之上的資產與人員等資源處置權,常常成為他人手中的“牛繩”,想必使民企印象深刻——既然牽住牛繩都拉不出牛,更何況牛繩還在他人之手?公開的合法的契約,有時等同于一張廢紙,要求回報的速度就成為企業家的必然選擇。
民企牛繩理論,實在是對現實的無奈應對。而有關部門或者國企人士,面對現實不是反省市場秩序被人為攪亂,不是反思對于產權的尊重意識匱乏,反而將責任推給民企。也從反面證明,溫州商人的牛繩理論是多么正確!
葉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