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失誤下的東盛集團何去何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18:08 新浪財經 | |||||||||||||||||||||||||||||||||||||||||||||||||||||||||
艾西南 從2003年開始,中國醫藥市場風起云涌,在此興風作浪的力量有三股,一是來自上海的復星集團郭廣昌,二是同樣來自黃浦江岸的華源集團周玉成,三是來自西北邊陲的東盛集團郭家學。在這三股力量中,出生最為卑微的要算郭家學,在黃沙飛舞和終年缺水的黃土高坡成長起來的郭家學能夠在中國資本市場和醫藥市場走到今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幾乎所有的制藥企業都在自己身上貼上“高新技術”的標簽,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醫藥產業就是高科技產業。然而,1984年畢業于陜西安康師范學校的郭家學,本來的職業應該是做一個合格的“小學教師”,他是地道的“醫藥技術外行”。這位出身于陜南崇山峻嶺的小學教師自1996年邂逅了中國醫藥市場,十年來他就沒有停止過南征北戰和擴疆拓土,2005年底,他公開宣稱他控制下的版圖已經達到了65億元! 郭家學在經歷幾次大的并購戰役后,已經成為中國醫藥界家喻戶曉的人物,辭去哈藥集團董事長職務的教父級醫藥名人劉存周投入郭家學的懷抱就足以反映出今天郭家學的光芒和魅力。 但是,郭家學還能走多遠?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郭家學一路走來的里程碑事件。 1995年初,成立西安東盛飲品有限責任公司,主營茶葉飲品,這時的郭家學在商海中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航向。 1996年12月,東盛動用了680萬元兼并陜西省鳳翔縣的一家名叫陜西衛東制藥廠的國有制藥企業,這是郭家學第一次試水醫藥市場。 1998年7月,兼并西安化工醫藥總公司,改組成立陜西東盛醫藥有限公司,從此“東盛”的主業從茶葉易幟為“醫藥”。 1999年,東盛動用6000萬元收購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鋁業,買殼上市后進行整體性資產置換,將其主業從“鋁業”變更為“藥業”,并更名“東盛科技”。 2000年11月,東盛動用1200萬元收購江蘇啟東蓋天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80%的股份。 2001年8月,東盛動用2.60億元收購了青海制藥集團有限公司52.90%的股權。 2002年4月,東盛動用1.70億元收購珠海麗珠集團12.72%的股權,后因各種原因平價轉讓給競爭對手健康元老板朱保國。 2003年6月,東盛動用2.08億元收購湖北潛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29.51%的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2004年10月,繞道“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入主云南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云南白藥的間接控股股東),郭家學坐上了董事長的交椅。其代價是動用4.98億元與中國醫藥集團組建注冊資本10億元的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簡稱“國藥工業”),國藥工業動用9.40億元參與原云南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的增資擴股,持有新云藥集團50%的股份。 東盛集團的一座座豐碑是用金錢堆砌而成的,今天資金成本已經成為東盛集團的沉重負擔。有關統計數據表明,郭家學近年來用在并購擴張方面的資金總額在14億元左右,資金成本按8.00%計算,每年支付的資金利息就高達1.20億元。 其次,讓我們分析一下東盛集團的“三面紅旗”。 郭家學及其東盛集團試圖打造一個在中國“遍插紅旗”的醫藥帝國。在他的帝國版圖上,雖然彩旗飄飄,但只有東盛科技(600771)、潛江制藥、云南白藥(000538)等三家上市公司才是真正引人注目的“三面紅旗”,它們構成了帝國的脊梁。通過對“三面紅旗”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東盛集團發展戰略的得與失,及其未來的航向。 〔1〕東盛科技 這是東盛集團最早的“革命根據地”。1999年,郭家學收購上市公司東盛科技,打響了進軍醫藥類上市公司的第一槍。他只動用了6000萬元,加上相關費用約在7000萬元,每年的資金成本550萬元左右。郭家學安排了兩家關聯公司收購東盛科技,一是西安東盛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405萬股,占28.92%的股權;二是陜西東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508萬股,占24.12%的股權,合計持有53.04%。 東盛科技最近三年的經營情況如下:
東盛科技每年的凈利潤3000萬元左右,按53.04%的權益比例計算,東盛集團不到1600萬元。2004年,東盛科技的資產負債率達到73%,突破了上市公司的警戒線70%,財務杠桿的使用已經達到了極限。總資產收益率2.03%,凈資產收益率7.45%。東盛科技的主打品種是普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普藥市場,其銷售規模很難擴張,銷售收入毛利潤率穩中有降,自2002年來,凈利潤的情況反映了普藥經營的這一特點。 總體來說,東盛科技的經營業績尚可,郭家學出擊醫藥類上市公司,首戰告捷。 在2001年前,郭家學每次出手幾乎都是凱旋而歸,但是自2002年后,由于公司規模的擴大,郭家學的戰略方向盤逐漸迷糊了。 〔2〕潛江制藥 2003年,東盛集團取得了潛江制藥的控制權。東盛集團動用2.08億元收購潛江制藥3225萬股(29.51%),包括收購的相關成本,實際動用資金在2.20-2.30億元左右,每年支付的資金成本1800萬元。 潛江制藥最近三年的經營情況如下:
自2002年以來,潛江制藥的總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07%、1.63%、1.14%,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15%、2.04%、1.85%。2003年,郭家學坐鎮潛江制藥后,其經營業績并沒有得到改善,凈資產收益率低于活期銀行存款的年利潤率。 潛江制藥的主要產品是“眼藥水”,從產業分析可以知道,眼科用藥的市場容量很小,低端眼科用藥的銷售收入毛利潤率很低,高端眼科用藥的銷售收入毛利潤率相對較高,但技術含量很高。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新產品的研發,而新產品的研發成本很高,往往需要投入5-10億美元,研發投資一般是風險投資,有“投入”不一定有“產業”,技術是潛江制藥進入高端眼科用藥市場的“壁壘”,它幾乎沒有實力翻越這座大山。 按照股權比例計算,東盛集團在2003年與2004年每年分享的利潤只有273萬元、258萬元,與它每年因投資潛江制藥的資金成本1800萬元相比,差距遙遠!而在郭家學的藍圖中,他要“構建起以潛江制藥為核心的處方藥產業平臺”。實際上,“眼藥水”很難支撐一個藥業集團的“處方藥平臺”。 無論是從產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從資產的收益率來看,東盛集團出手潛江制藥是一個比較嚴重的戰略性失誤。作為企業家,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他追求的目標是資本的收益,也就是資本投出去后的“保值增值”,資本追逐利潤。對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實現投資“保值增值”的手段。如果一個企業家把“手段”當作“目標”,將會引發一系列重大的戰略性失誤! 〔3〕云南白藥 東盛集團并沒有直接收購上市公司云南白藥(000538),郭家學設計了一條非常漫長的“曲線救國”路線。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云南,由于地處西南邊陲,它的觀念和政策總是較東南沿海省份“慢半拍”。云南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企業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是云南省醫藥產業的核心和支柱。云南省政府及云南省國資委想通過醫藥企業的重組做大云南省的醫藥產業,尤其是植物藥產業,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國”之稱,但是他們目前還是信奉“出身論”,要求前來參與重組的投資者必須是“國資背景”。 直屬于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的中國醫藥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國資背景”醫藥企業,為了換取一個灰調的“國企身份”,許多民營醫藥企業的繡球拋向了國藥集團。郭家學掌控下的東盛集團在2004年與國藥集團共同發起設立了國藥工業,注冊資產10億元,東盛集團出資4.98億元,持股49%,中國醫藥集團控股51%,按照現行的標準,它就屬于“國資背景”的企業。國藥集團是一家從計劃經濟時代藥品三級批發模式演變過來的全國性醫藥商業流通企業,它在醫藥工業領域并不是“強者”。民營企業牽手國藥集團的故事,此前已經由復星集團的郭廣昌“講過”一遍,早在2003年,復星集團與國藥集團成立中國醫藥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藥控股”),國藥集團向國藥控股注入了它的優質資產――分布在大江南北的醫藥商業流通企業,復星集團持股49%,中國醫藥集團控股51%。一年之后,同是姓“郭”的郭家學在“復述”郭廣昌編制的故事時“走了樣”,國藥工業并沒有得到國藥集團的優質資產,類似于一個空殼公司。 國藥工業入主云藥集團的真實情況并不是向外界傳說的那樣:國藥工業(東盛集團)是在擊敗了華潤集團、華源集團、復星集團等三家競爭對手后勝出的。原因有三: 一是收購溢價過高。原云南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的凈資產評估為7.50億元(含評估溢價),在此基礎上增資擴股,國藥工業動用7.50億元認購云藥集團增資擴股的股份,持股新云藥集團50%的股權,另外云南省政府索要了1.90億元作為政府的“改革準備金”,因此國藥工業共計支付了9.40億元,這還不包括其它費用,實際上剛剛成立的國藥工業的總資產才10個億,傾囊而出! 二是云南省國資委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它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云藥集團最有價值的資產――“云南白藥”品牌不出售、不入股,也就是云藥集團沒有“云南白藥”商標的產權,然而許多投資人對云藥集團感興趣的關鍵點就是“云南白藥”這個品牌;二是到2007年,新云藥集團銷售收入要達到120億元,稅收11億元,凈利潤3.40億元。2003年,云藥集團的實際銷售收入只有30億元,要想在2007年達到120億元,每年的復合增長率必須達到4142%!新云藥集團與原云藥集團的唯一差別就是增資擴股7.50億元,其業務架構并沒有絲毫變化,如此高的增長率憑什么?如果實現不了年均增長率41.42%,云南省國資委將從國藥工業的投資(7.5億元)中扣除,并相應減少國有工業的股權比例!郭家學答應了這樣的重組條件。 三是云藥集團對其優質資產上市公司云南白藥的控制力度非常弱。云藥集團經營業績的80%來自孫公司――上市公司云南白藥,云藥集團的其它資產基本上是“包袱資產”。雖然郭家學坐上了云藥集團董事長的交椅,但其對云南白藥的控制力度很弱,其股權結構是這樣的:郭家學的東盛集團只持有國藥工業49%的股份,國藥工業控股云藥集團50%的股權,云藥集團控股云南云藥有限公司51%的股權,云藥有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云南白藥51%的股權。云藥集團對云南白藥的控制力度經過了“三級衰減”,東盛集團對云南白藥的控制力度經過了“五級衰減”。同時,由于國有企業人事管理的慣性,云南省國資委對云南白藥的人事安排干預很大,郭家學在云南白藥的話語權經過層層衰減后已經非常微弱。 按照股權的金字塔結構計算,東盛集團只能擁有云南白藥6.38%的權益。 云南白藥最近三年的經營情況是:
云南白藥的業績在快速上升,但按照6.38%的股權比例計算,以2004年的數據為基礎,東盛集團只占有云南白藥凈資產的4290萬元,年度凈利潤的1093萬元。就是為了這塊沒有品牌產權的所謂的“優質資產”,郭家學的東盛集團花了4.98億元的代價,相當于其在云南白藥的權益資產4290萬元的11.61倍;按年利率8.00%計算,年均資金成本就要4000萬元,相當于其在云南白藥的權益年度凈利潤的3.66倍。對于一塊沒有實際控制權的資產,東盛集團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價! 在東盛集團的三大戰役中,就有兩大戰略失誤,其中失誤最嚴重的就是云南白藥。入主云藥集團是郭家學的成名之作,也是東盛集團的轉折點,嚴重的戰略失誤將把郭家學及其東盛集團推向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郭家學不僅把東盛集團推到了懸崖,通過國藥工業,也把國藥集團拖下了水。 東盛集團的未來之路是什么? 面對目前的困難局面,郭家學也在采取一些措施。2005年3月11日與12日,東盛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東盛科技與潛江制藥相繼發布股權質押公告:東盛集團已將其擁有的東盛科技和潛江制藥的股權同時質押給中國銀行陜西省分行,獲取銀行貸款資金。至此,郭家學已經將東盛集團的全部上市公司股權進行了質押。郭家學還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爭取在2008年讓云藥集團在海外整體上市,但是投行專業人士認為,云藥集團在海外上市的前景并不樂觀。 郭家學的這些措施都只是停留在資金鏈的層面,解決不了東盛集團因重大戰略失誤引發的危機。 雖然潛江制藥的資產質量也不是太優良,但郭家學擁有很大的話語權,他能夠在潛江制藥推行他的管理思路。“兩害相權取其輕”,東盛集團當前的急務是糾正收購云藥集團這次戰略性失誤,重復其在麗珠集團的糾偏手法,轉讓云藥集團的股權,減少集團運行的財務費用壓力,集中資金優勢扶持以東盛科技和潛江制藥為代表的核心企業和其它非上市公司中有培養前途的公司,有“舍”才有“得”。 解決資金鏈的問題,只是治標。以債務手段融來的資金都是以高額的利息成本作為代價的,它只能延緩東盛集團危機到來的時間;制訂正確的戰略和加強內部管理整合,增強東盛集團的造血功能(盈利能力),才是彌補過去戰略失誤的有效手段,這才是治本! (稿件來源:新華信,作者系新華信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