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涓涓 北京報道
楊明正在期待一筆“意外之財”。
3月30日夜9點半,因實驗室有突發狀況而整整遲到了3個半小時的他匆匆上線,MSN上,他以自嘲的口吻開門見山地向記者描述了“一個博士彩民的賭徒心理”。
楊明是北京某著名大學在職博士。他最近的一個“創舉”是:向一個交友網站所設立的“博士戀愛基金”遞交了申請。
在此之前,武漢一家交友網站高調宣布其將設立2000萬元的“博士戀愛基金”。據稱,該網站每年將在全國范圍內,根據申請者的年齡、籍貫、專業、學習成果、家庭和貧困補助狀況,選出59對貧困博士戀人,然后向入選者一次性發放5900元的現金,用以資助貧困博士的戀愛生活(比如吃一頓燭光晚餐或者進行一次遠游),該計劃將要進行59年。
在這個高學歷的年輕人看來,這只是一個商業游戲,是實驗室的某個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但他還是打算去試一試。
“因為貧困。”楊明說。眾多和楊明一樣貧困的博士生,越來越多地開始了讀書的成本與收益分析。“成本高,收益低。”這是楊明的結論。
低成本的“博彩”游戲
楊明仔細打聽了那些拿到過資助、并且在媒體上露過面的貧困博士生們的情況,排除了交友網站“套取個人信息資料”之類騙局的可能性。
按照“戀愛基金”的要求,申請人首先應該向該交友網站提交申請,而后經網站初步審核,初審通過后,申請者補交身份證,學生證和相關(校方主管單位)證明復印件,包括對方戀人的同類復印件。
而在附加條件當中,大齡博士、有長期交往對象者、享受國家貧困生補助者、撰有論著及優秀論文或致力于公益事業者都屬于網站的優先考慮對象。
“綜合來看,游戲設定的人群范圍小、參與游戲的成本低,中彩的機會還是相對比較高的。”楊明感覺自己的判斷幾近完美。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贏得這場游戲,就能夠拿到一筆為數不小的捐贈金——不必納稅、沒有還款壓力,甚至,即便不按照游戲規則來花錢,捐贈者也毫無辦法——在此之前,幾乎所有在媒體出現過的受益博士,都沒有把錢用在改善戀愛狀況上。
于是,他的這個公式現在成了他所在實驗室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談資:他的同門師兄弟們根據各自的立場幾乎開設了另外一場賭局。“押我什么回音都得不到的,現在已經把彩頭上升到了100塊。”
事實上,反對最為激烈、并且愿意將彩頭上升到100塊的人,恰恰就是他的女朋友姚紅。
這對青梅竹馬的博士情侶,雖然早就有了結婚的計劃,卻因為一直申請不到學校的“結婚房(雙人宿舍)”而不斷將婚期后延。
“經濟當然是重要問題。”楊明說。
由于他們倆都屬于非定向類(沒有就業去向)博士,目前的固定收入來源只有三項——國家和學校補助、導師補貼以及偶爾打打零工或者做助教。
根據楊明介紹,目前他們倆每月的國家補助分別在500元左右,導師的補貼一般都要視項目情況而定,通常都在500到800元之間,而大多數的時間都被耗費在實驗室和寫論文當中,零工的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至于助教的崗位,由于現在老師們都要競聘上崗,現有的課時量大概只能滿足自己的工作量要求,基本不可能為博士留出教學崗位。導師們的縱向科研課題只能有很少一部分來補貼博士,而企業的橫向項目基本沒有什么科技含量。
顯然,以這種收入,他們是無法去校外租房結婚的——事實上,海淀區的租房費都太貴,普通的兩居室大都在1200元以上。
西安交大的統計數據顯示了這一點,在職博士生中(包括公費和自費、定向與非定向類),56.4%的博士生認為讀博以后生活拮據,25.6%認為一般,18.0%認為難以忍受,沒有人認為經濟寬裕。
因此,如何才能賺到更多的錢幾乎成了楊明做夢都想要解決的問題。
姚紅反對申領“戀愛基金”則是出于理性的分析。按照她的分析,交友網站對外宣稱“收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廣東富商的2000萬捐贈”純屬虛構。
在她看來,這個號稱為59年的計劃,其實意味著,就算真的批準了59對博士領錢,其一年的捐助總費用也不會超過34萬元,顯然,這筆錢如果用來做廣告費用是不能產生什么影響的,但是新聞有其時效性,當最初的幾對獲益的博士生浮出水面之后,炒作完成的媒體就會將這條消息棄若舊履,而這個時候再費勁去向交友網站申請,是絕對不會再有結果的。
不過,這正是楊明最為得意之處,在他看來,進入這個游戲之前的生活,都太過沉悶了。“博士還沒有讀完,大家似乎卻都已經忘記了最初讀博的夢想。”
低收益的博士業績表
最初選擇直升讀博時,楊明的夢想是成為一個簡單、純粹的學者——早起讀一讀《道德經》,閑時看一看黑格爾,平時全力搞科研。
“到博二的時候,似乎就變成只有項目結題,小費到手后,才會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他說,而現在,他必須要開始準備面對畢業以后的生活。
而事實上,現在的情況是,“學歷越高、就業越容易”的觀念已經被顛覆。
楊明還曾經做過另外一個模型:雖然碩士同學就業時的起點要比本科同學就業時要高(主要表現為職務和收入),但是本科以后即就業的同窗由于工作經驗的積累,目前其收入與職務,和碩士時期的同窗相比,基本能夠保持持平,而單個收入和職務最高的,全部都位于他的本科同學群當中。
而他現在距離他的碩士同學已經有了兩年半的時間落差。到目前為止,雖然他距離就業已在咫尺之間,但仍然不敢將自己放入模型之內進行分析。
在西安交大系統所博士生黨支部3月12日剛剛完成的“在職博士生情況調查報告”中, 在校博士生的心理壓力的前三位依次為學業問題、個人前途及就業、經濟問題。
所有的被調查者都在科研上投入了最多的時間,只有1/5的學生表示自己搞科研是因為興趣,62.5%的學生認為自己搞科研是為了完成畢業任務和就業。
而在面對畢業壓力的時候,65.38%的學生認為已對目前的學習生活產生較為負面的影響、會影響情緒,有近一成的學生認為這屬于“完全負面影響,會使之無心向學”,只有1/5的學生認為它的影響是正面的,給自己的學習帶來動力。
在擇業問題上,非定向博士生畢業后有41.03%的人選擇進高校,另有29.49%的人打算去研究所,就業面分布較窄。
姚紅則沉浸在與楊明完全不一樣的彷徨當中。“我仍然沒有進入社會就業的打算,我只是不知道應該繼續留在國內深造還是出國考學。”
不過她也坦承自己并非是“狂熱的科學癡迷者”,她只是認為,她所有的成就感和安全感都來自于學校以及做學術研究。“我必須得承認,當初選擇讀博,是因為在學校里我是最優秀的,而讀到后來,則是為了能夠盡快拿到畢業證然后在大學里謀求一份穩定的職業,可是現在,連這樣的就業,恐怕也無法簡單實現。”
以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為例,這個一般省屬高校的校長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幾年前只要是碩士以上學歷,我這個校長就要親自出面,跟他們談待遇、談條件,拼命游說他們過來,但是現在博士很容易招了,單這兩三年就招了10來個,有的專業人員都很滿了。”
無論是博士本人還是參與招聘的工作人員,都把原因歸為“擴招”。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是,自從2000年開始博士擴招,到2004年,全國在校博士生已逾12萬人,這個數量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和德國。而僅2004年,中國授予博士學位約3萬個。美國10個碩士中才能出1個博士,而中國4.2個碩士中就能出1個博士。
不過,無論如何,楊明已決定要承擔他與姚紅的將來。“眼看就要到而立之年了,作為一個男人,也必須安身立命了。”
為此,他自嘲為“一個擁有賭徒心理的博士彩民”。
現在,他在等待,那筆“意外之財”,以及其他可能擁有的一切經濟來源。
(注:應被采訪者要求,楊明和姚紅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