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退位及搶位的中國故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6日 14:5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湯白露 北京報道 松下電器(中國)社長木元哲正在試圖擺脫一場“撤資中國”的陰影,棘手的是,他缺乏“實際行動”。 3個月前松下低調宣布,除了保留維修服務,松下不再推出2G手機新品。對于這一次
事實上,松下的“退位”不僅體現在手機業務方面,在數碼家電以及IT領域也相繼出現投資回流日本的現象。 有業界人士向記者透露,早在2003年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有限公司的等離子項目,被總部由“技術升級”調整為“擴大產能”,投資金額也降為1億美元。該合資公司成立于2001年1月,由松下電器、上海廣電等共同投資,其中松下控股51%。 “全面撤離投資利潤率為負值的業務!睘榱隧槕偛坎季郑驹苡2003年喊出了這一宣言。多方面的跡象表明,松下目前的經營現狀正在痛苦地證實木元哲的諾言。 “回流”擴散 在松下撤資的幕后,隱藏著深刻的產業背景——處于投資整合階段的跨國公司,一方面開始步入早期投資的“收獲期”,另一方面要適應全球產業與中國市場的新變化繼續追加和轉型投資。 “一邊收獲一邊撤離”,難道這就是日系企業的“投資宿命”? 來自松下官方網站的資料表明:2003年,松下(中國)下屬大部分企業盈利,盈利企業和虧損企業比例大致為7:3。至2005年,由于業務壓縮或重組,這一比例有所提升。 但松下仍有一部分下屬企業(獨資或合資)出現虧損,這正是松下撤資的根本原因。 可資對比的是,關于同樣的撤資問題,東芝與三菱卻表現得頗為“坦然”。 2006年2月底,三菱數源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在母公司三菱集團董事會的決策下,停止在中國市場關于GSM手機的生產和研發;2005年3月底,東芝在南京公布撤離中國手機市場,東芝方面已將相關生產設備折價賣給中方,并退出在南京普天王芝的全部股份。 問題的關鍵在于,近年來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公司紛紛回國建設新廠,這是否預示著“回流效應”在由家電領域向手機、IT等產業擴散? 公開資料表明,東芝增加5000億日元正在三重縣四日市新建一座閃存工廠;夏普在三重縣龜山市追加2000億日元改造升級液晶屏生產線,此前建設這一生產線耗資1500億日元;松下計劃在兵庫縣尼崎市投資1600億日元新建全球最大的等離子顯示屏工廠,該廠將于2007年7月正式投產,這是松下在日本建設的第四個等離子生產廠。 佳能于2004年將部分數碼相機和打印機生產線悄然從上海轉移回日本,同時在日本大分縣投巨資新建工廠;索尼早在2002年就將原來在上海生產、用于向美國出口的數碼攝像機生產線撤回國內;奧林巴斯也對在東南亞國家的數碼相機生產進行了調整,將一些高檔產品項目轉移回國。 富士通日立等離子顯示器公司也在2004年初投資750億日元在日本宮崎縣新建一座月產能為15萬片的等離子顯示板工廠。該工廠于2005年已經投產,2007年將擴產達到年產300萬臺的能力。 顯然,在數碼家電領域日企的投資回流傾向日趨明顯。日本公司在國內投資建設新的生產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原來設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工廠的回流。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05年4—6月,日本對華投資增長率轉為負數;9月開始反彈;10—11月僅為上年同期水平的60%。 實際上,日本企業投資回流不只發生在中國,在其他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現象。日本銀行發布的最新數字顯示,2004年,日本制造商在國內的資本投資增長了12.9%,2005年進一步增長了15.5%。 “現地完結”模式 “與日企全力順應總部思維不同,三星在中國的投資方式是‘現地完結’模式!贬槍τ浾哧P于日本企業投資回流的提問,三星電子一位負責人認為,“是否擁有投資決策權,這是根本性的區別所在! 據他介紹,“現地完結”模式是指由中國分公司全權行使投資權力,使產品企劃、研發、生產、銷售等所有的經營環節都“自己做主”。 “事實上,這是一個不斷完善才形成的一種投資機制,決定一個公司的一切投資行為。”上述人士表示。 事實上,三星在中國的投資戰略進行了數次調整,不僅擴大了投資金額,而且投資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1990年代中期,在對中國市場還不甚了解的情況下,三星電子的各個事業部紛紛在中國建廠,甚至設立了遍及中國各個城市的銷售網絡。 與此對應,產品線也從洗衣機擴大到錄音機。然而遺憾的是,幾乎整個1990年代,三星在中國的業務均出現了巨額虧損。 亞洲金融危機后,三星逐步認識到公司的資源有限,便嘗試調整投資戰略。其中最核心的策略在于加強了三星電子中國總部的地位,三星中國開始行使投資自主權。 具體操作程序是以加大研發投入為主軸,重點在中國市場投放一流產品,使三星重獲生機。 1999年以后,三星在華所有12個法人企業都實現了扭虧,2000年出口和內銷全部盈利。顯然,中國已經不再是三星的邊疆地帶,而是主戰場。 過去三星中國扮演的只是政府關系、法律和投資服務等角色,但現在三星中國在生產經營方面的投資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而伴隨著投資權的下放以及投資規模的擴大,三星在中國步入了高速發展,一度超越索尼。 “進入2005年以來,三星總部計劃將在中國的產能擴大至全球產能的四分之一。當然,這個目標實現起來相當難!比巧鲜鋈耸勘硎。 據悉,三星電子在蘇州建立的內存芯片生產廠總投資已達3億多美元,是最初計劃的兩倍,公司預計今年在中國的半導體產能將比去年增加一倍,明年將再增加50%,使半導體業務的比重上升至全部中國業務的30%。 迄今為止,三星電子公司在中國的累計投資已達20億美元--30億美元。當手機、電腦等消費類電子業務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之后,三星電子計劃進一步擴大在半導體方面的投資。無疑,這與日本企業形成鮮明對比。 投資“新料理” “2005年下半年,豐田把最新車型帶到中國進行前期調查與論證,這或許是日企投資中國的一點新鮮顏色! 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季風對記者表示,“汽車業投資一直是日本對華投資的領頭羊,拉動了整個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 與豐田對比,日本產業界近兩年出現了一股“逆流”。很多企業認為將高新技術的研究項目和生產基地轉移到日本國內,可以有效地防止技術外流,被中國企業模仿。 類似的“技術封鎖理論”甚至認為,韓國和臺灣地區的電子產品對日本企業造成很大壓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企業在當地設廠生產,核心技術不斷被競爭對手仿效。 “這一現象,無疑對于日企在中國的投資行為產生影響,不少日本公司針對一些即將或正在進行的投資項目做出了相應調整。”張季風認為,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日企在中國的投資忽遠忽近。 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蔡林海認為,“在接下來的投資運動中,日資企業投資的選擇性、集中性將會加強。” “若將產品連同部分技術一起轉移到中國,日本企業才能集中力量發展高新技術,專心致志地追趕歐美企業!睆埣撅L表示。 事實上,日本企業雖然把生產基地、研發基地轉移到了中國,但他們卻把核心技術和核心制造業留在了日本。 國際貿易合作研究院教授李光輝認為,日本企業大多數把對中國投資視為是日本國內市場的延伸,只想獲取更多利潤,缺少對中國投資的戰略分析。 “一旦其它國家在中國的重要行業投資時,日本企業也相繼跟隨,但為時已晚。”這或許是深刻的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