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做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03:38 第一財經日報
曾投資訊龍、港灣網絡和無錫尚德的邵俊:做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 衛思 “成立龍科時沒有想過最大的回報是尚德。”坐在上海鬧市區的一家茶餐廳里,邵俊不緊不慢地說。 邵俊現在的身份是德同資本創始合伙人。2006年3月,和老搭檔田立新共同創辦德同資本。那時,兩人所在的上海實業旗下的龍科創投正處在媒體的強烈關注下,其投資的民營企業無錫尚德登陸紐約股市不久,在其創始人施正榮被追逐采訪的時候,其幕后的投資者也被從幕后推到臺前,邵俊也成為鎂光燈追逐的對象。 關于龍科下一個投資計劃的探問者紛至沓來,在人們等待他們再次出手時,兩人卻決定自立門戶——成立“德同中國投資基金”(DT Capital Partners)。 無錫尚德的成功上市,造就了新一代中國首富,也拓寬了風險投資的關注領域,但“尚德成功模式”卻很難復制。“我們不是想復制太陽能的經驗,而是希望復制這種前瞻性。”邵俊對《第一財經日報》說。但這位尚德的投資者認為,新能源和節能技術將會延伸,成為未來投資的巨大機會。 復制前瞻性的成功模式 尚德上市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成為“首富”,公司已進入下一輪發展軌道;而高盛一方的投資者代表也萌生退意,在洛杉磯蓋了一棟屬于自己的房子,用尚德的太陽能整體覆蓋;龍科的邵俊也啟動了屬于自己的事業——成立德同。 尚德案例的成功正吸引眾多創業者追隨施正榮的腳步。但邵俊認為,尚德的成功很難復制,因為風險投資從投入到回報有3~5年的周期,繼續追逐太陽能的項目并不明智。“不一定在太陽能領域,我們不是想復制太陽能的經驗,而是希望復制這種前瞻性,挖掘其他領域。” 時機和心態兼具,是龍科以前的管理人員決定走出龍科,創辦德同的原因。 德同創建于2006年3月,籌集資金1.3億美元,目前有四個合伙人,邵俊和田立新是管理合伙人,來自中國創業投資的趙軍成為另一位合伙人,并在德同融資時加入。沃頓家族在邵俊和田立新計劃籌備德同并到歐美機構投資者處籌集資金時不期而至,要求投資2500萬美元。 據邵俊介紹,德同資本的新基金將投入幾個領域:首先,面向中國的消費者市場,提供有技術含量的解決方案和產品,包括互聯網在垂直行業的應用,數碼產品的芯片設計和新媒體。還有傳統企業的升級改造,節能環保和替代能源技術。在第一個分類中同時包括增值業務。龍科2002年投資訊龍之前,曾經對多家增值服務企業進行調研,最后決定是在掌上靈通和訊龍兩者間作出抉擇。雖然龍科選擇了訊龍,但和掌上靈通高層的溝通一直在繼續,這種影響的直接表現是,德同成立后投資的第一家公司就是掌上靈通聯合創始人李海超成立的公司——上海51汽車。 至今,德同資本主要投入的三個項目包括:服務于二手車并將傳統業務與雜志和互聯網結合起來的51汽車網,該項目由德同與Asia Groove的負責人孫泰藏共同投資,孫泰藏是日本軟銀創始人孫正義的弟弟;第二個項目仍然與汽車產業相關,是一家汽車保險網上直銷公司——“車盟”,由德同與其他幾家公司聯手投資;最后一家是在北京的手機游戲公司掌上明珠,三家公司的投資數額都是300萬美元。 曾經的破冰之旅 從美林證券亞太區總部離開后,邵俊一直在上海實業擔任企業和項目融資主管。1998年創建上海實業與所羅門兄弟公司合資的資產管理公司,2000年創立并管理龍科創投。 龍科初創時設定的投資方向是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共籌到資金6600萬美元。這樣的規模,只能算是一家小型創投。龍科成立的2000年,正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的關頭,全球網絡股票的集散地——納斯達克上市的眾多企業股價隨后急速下跌甚至退市。這對剛剛成立的龍科無疑是一場嚴峻考驗。 在和Intel VC一道投資中科國際之后,龍科獲得了訊龍這一單投資。2003年1月,正在尋找新型盈利模式的新浪宣布收購訊龍,作價2080萬美元。當時的新浪公司還未完全擺脫網絡泡沫崩潰帶來的陰影,其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始終徘徊在5美元左右。因此在龍科和新浪的收購協議中,雙方商定一半使用現金支付,一半使用股份支付。這就意味著龍科和訊龍首先要做好利益平衡。 風險投資更多地傾向于在套現后把真金白銀揣入懷中,而不是把左手的風險轉入右手。龍科的部分股東主張選擇現金支付;而訊龍的創業者則相反,拿到了股票,并在新浪股價接近40美元時套現。 在田立新看來,那時不僅是互聯網,包括風險投資業也是一塊堅冰,顧慮很多,極不活躍,沒有任何退出事件,訊龍的案例在2003年的風險投資市場具有較大的示范效應。同時,在增值業務領域的專注,為邵俊和田立新成立德同之后的第一筆投資打下伏筆。 收獲了訊龍這一單后,極大地振奮了龍科團隊的士氣。僅僅4個月后,2002年5月,龍科與華平再次投資港灣網絡,共計4200萬美元(龍科創投投資了500萬美元),并為港灣網絡提供了3500萬美元的銀行貸款安排。 港灣網絡初創時受到行業的空前關注,不管是“李一男走出華為”和“走出華為的李一男”都是被熱炒的對象。經時任網通CEO的田溯寧介紹,龍科接觸到港灣,不管是核心團隊情況還是推薦者的權威性,港灣的條件全部滿足風險投資的投資慣例。因此,龍科和華平在2001年5月出手,以1900萬美元投資港灣(龍科投資600萬美元)。 不論是當時華平的祖文萃(后離開出任凱雷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還是邵俊,都曾出任港灣網絡的董事,對該項目抱以厚望。 后來,港灣上市受挫,出售受阻,最后被華為收購,很多事情都超出了各方可以控制的范圍。從財務回報來講,這(港灣)或許不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邵俊認為,但“從科技含量和團隊的完整性來講,港灣在幾年中的發展速度之快,遠遠超過同類企業”。 港灣網絡被華為收購后,出人意料的結局讓龍科和華平成為被人關注的焦點。港灣網絡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兩家投資者的資金注入功不可沒。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