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節目腳本:
沈 冰: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新聞會客廳》。西部大開發已經五年了,五年里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援都給西部發展注入活力,今天我們跟大家介紹一個由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到西部進行教育與支農的支援組織,他們的名稱叫做西部陽光行動。這位就是西部陽光行動的創辦人尚立富,還有一位是北大教育社會學博士生王志明,他參加2004年的西部陽光行
動。
沈 冰:之所以有這么強烈的愿望做西部陽光行動,是不是也跟六年的西部考察有直接關系?
尚立富:我到蘭州、寧夏、陜西,然后從重慶、貴州,然后又到四川,青海,新疆,又回到陜西,從內蒙古到安徽。在這些地方印象深刻的見聞特別多,在青海我去見一個藏族老師,那是個馬背上的學校,孩子們騎著馬上學的。一個月回一次家。
沈 冰:他們的教室呢?
尚立富:他們的教室是賬篷。他們學習就在賬篷里面。這里唯一一個老師是漢族老師,也是個大學生畢業后自愿去那個地方上課。那個地方只能看毛選,沒有任何書,我去的時候他正在看第11遍。唯一接觸外面的信號就是一個小收音機,他用牛糞做飯,吃不了新鮮的蔬菜,每年只能回一趟家,從家里帶點曬干的干菜,想吃就吃點。還一個故事在新疆兵團里,有個石棉礦,草木不長,有個老師一次到新疆開會時聽到鳥叫,把他感動得哭了。因為那個地方不長任何草,除了成年的石棉礦,所以很多東西都震撼著我。
沈 冰:你覺得大學生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嗎?
尚立富:在西部我走了很多地方,也去代課,慢慢發現去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是蠻大的,西部貧困一個主要的問題是信息閉塞,一個老師告訴我說學生都不知道天安門和國徽,后來老師給他在北京的同學打電話寄照片。
沈 冰:所以選擇了教育這個領域。
尚立富:對,我們以支教為主,想做些全面參與建設的工作。
沈 冰:志明,你原先的概念中,西部是什么樣?
王志明:很苦。6月份我去前期調研,去一個叫康家山的小學,有五間教室,一到六年級,因為老師不夠,學生太少,很多都是復式的班級,一個教室里面有好幾個班級在上課。就這樣一些教室已經成了危房,而孩子們還在里面上學。
沈 冰:志愿者提供支援活動,內容是你們定的嗎?
王志明:這個計劃是我們自己制定出來的,但因為你是去服務人家的,所以計劃由誰來制定是很關鍵的。
尚立富:今年五一我們有幾個人下去,我們理解到他們應該受別人的尊重,我們按他們的需求來做。今年有一些村里有很多肺結核,甲肝、乙肝,所以教育就是其次了,首先得派醫療的學生,中醫藥組織多一些,還有一些民間文化。有些地方需要老年人協會,通過發展民間文化,我們就幫他組建一些文藝隊,不同的形式可以參與。但我們仍以支教為主。目的讓教育更好地服務農村,這是我們整體的發展。
沈 冰:你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對嗎?夠嗎?
尚立富:其實我們參與是很有限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求志愿者跟農民、學生保持經常的通信聯系。
沈 冰:西部老百姓可能更關注自己的生計,你們能解決實際問題嗎?
尚立富:舉個例子,在合家山所有的文化就是喝酒、賭博、打架,沒有很好的文化氛圍,我們聯系外面之后,買了大鼓、太平鼓、獅子頭,還有一些腰鼓、羅剎。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所有人不喝酒,不賭博了,這確實是帶頭人大學生起的作用。我們問他們什么是最需要的,他們說當地吃水最需要,一到冬天就拿一個小殼去舀,一桶水要舀十分鐘,很多人排著隊去舀。所以我去深圳找了一家公司,找了兩萬多塊錢,我們提供管道、水泥,然后他們自己去挖水井。我覺得大學生的作用就這樣一點點去發揮。
沈 冰:你們覺得西部老百姓心里面最渴求的是什么?
尚立富:我覺得他們最渴求的是教育。很多家長覺得自己這輩子已經完了,希望讓孩子能有好學上,但現在教育里面所有的分都是為了考大學,但是上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少,上高中還很難,學費越來越昂貴,家長渴望孩子學到實用的技術,不要為了念書而念書。這是教育沒法面對的問題。
王志明:教育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我們單從教育切入是很無力的,但是大學生志愿者的長處和他所能做的就在這里。因此除了我們這群人,我們需要更多的組織和力量介入到西部建設中去。
沈 冰:歡迎您繼續跟我們一起關注西部大開發。尚立富做的西部陽光行動對西部來說到底是否有效?西部到底需要什么支援,今天我們還請到國家著名的經濟學家陳耀先生,與新華社的記者崔金強。兩位怎么看西部陽光行動?
陳 耀:我是這樣看,就是陽光行動跟春雷計劃等很多行動一樣,由社會各個團體組成,針對西部地區現在需要提出來的,進行援助性活動。陽光活動主要是教育,扶持西部落后地區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這一點應該說還是抓住了根本。
沈 冰: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你覺得他們有多大的能力能夠來支持到西部的開發當中,有多大能力進行這種支援活動?
陳 耀:一個大學生到西部去搞這種教育扶貧援助,表面上看可能力量很小,但深層次意義比較大。大學生到了一個貧困鄉村,他可以改變這個村子里人的觀念,有時候甚至改變一個村子的面貌。西部廣大落后地區主要表現就是封閉,對外界了解不夠,所以現在這些大學生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對西部有很大的影響。
崔軍強:西部人的觀念確實有很大變化,我在西北工作過五年,原來我們在西部采訪,從省級領導到普通老百姓都講現在缺什么,現在他們想的是自己有什么東西,有什么優勢,這點變化非常明顯。他從“等、靠、要”,到現在主動自己的優勢。
沈 冰:這么幾十年,西部在人才支援上有什么不足和問題呢?
陳 耀:我一直都是這么認為,西部的人才不是問題。西部的經濟是問題,所以才導致人才一系列的問題。人才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貧窮,我為什么到你這個地方來?人才要有事業可干才能去。沒有事情干,我為什么去呀?這是人才浪費的問題。
崔金強:其實西北不是沒有事,事業很多,但因為沒有人,好多事情沒法做。
沈 冰:就是因為窮,沒有待遇。
崔金強:人愿意往高處走,你給他一個月三千塊錢。
陳 耀:條件是一個,然后西部確實在人的環境上有體制問題,這就是現有的人才為什么好些都走了。
崔軍強:現在其實也有一些政策,比如說從干部這個層次每年中組部都有援疆、援藏對口的干部交流,也能帶去新的觀念,還有一個就是東部發達地區,像上海、山東、北京、廣東,他們對口支援西部,而且這點搞得非常不錯。舉個醫療的例子,當地老百姓沒法看病,沒醫生,怎么辦呢?北京對口支持內蒙古,全方位支持,包括醫療。有些像北大醫院的醫生去赤峰,通遼那兒呆一年,這都是在北京都是很難找的專家,去了以后呆一年,干什么呢?主要的工作并不是給看病,主要是帶徒弟。而且像職稱低點的醫生要評職稱的話,你得去支援,這一項小政策。這對內蒙醫療帶動非常大。
陳 耀:我上次聽到一個建議,人才跟項目走,國有大型企業多把一些重大項目安排在西部,這會跟進很多工程技術人員,跟進大量人才。所以現在常講的一句話,“給錢給物不如給政策”。西北地大物博,土地優勢非常明顯,資源優勢也是非常明顯,它的劣勢是缺資金,遠離市場。我前一段到新疆,新疆說國家的土地政策對我實行是跟江浙一樣的政策,我的土地優勢就沒有了,西北土地能不能夠用于開發,也看政策。
沈 冰:需要具體的土地政策。
陳 耀:另外一個是稅收政策,什么三免兩減半,兩免三減半,在東部沿海開發區都是這么用,優惠要優惠到西部,這樣才能夠吸引東部的一些國外資金往這里走,在優惠政策上西部并不占優勢。
崔軍強:我舉一個例子,天然氣北京的價格是一方1.9元,原廠出來的氣大概是0.68元,中間1.2元的差價到哪兒去了?陜北當地政府從中拿到的稅收非常少,所以它覺得把資源送到北京,得不到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