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職業(yè)生涯 > 正文
 

做個海歸不容易 海歸緣何變海待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2日 11:58 人民網

    報載,某“海歸”歸國4個月26次面試仍找不到工作;一“海歸”留學三載回國后月薪僅2500元

  黎輝,金融碩士,去年11月從加拿大回國。“我從12月開始找工作。7次面試、1次培訓、1次筆試,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說到自己的求職經歷時,他并沒有露出記者預料的沮喪和焦慮,而是一臉的自信,“其實‘海歸’暫時成為‘海待’沒什么好奇怪的,因為我
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近年來,隨著被人們戲稱作“海歸”的歸國留學人員日漸增多,一度以上賓禮遇優(yōu)厚待之的“海歸”逐漸不再吃香,有的甚至難以找到合適工作而不得不待業(yè),人們稱之為“海待”。據世界HR實驗室近期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tǒng)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yè)困難,40%“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yè)方向出錯。2004年底,一份冠名“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xiàn)狀大調查”顯示,只有57.5%的“海歸”能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相當一部分“海歸”不得不淪為“海待”。是不是“海歸”已經過剩了?我們還需不需要“海歸”?一時間眾說紛紜。

  “海歸”,一筆珍貴的財富

  從1978年到2003年底,我國共有70.02萬人出國留學,其中學成回國的17.28萬人,目前在外的留學人員尚有50多萬人。這17萬多的“海歸”,正活躍在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據統(tǒng)計,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海歸”擔任校長的占78%,在博士生導師中占63%,在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研究基地(中心)、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占72%。大批“海歸”們在教學、科研等重要崗位占有很大比例,發(fā)揮著重大作用。

  此外,我國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大量新型人才,如企業(yè)創(chuàng)辦者、律師、會計師、咨詢人才、中介人才等,“海歸”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海歸”作為我國一筆珍貴的人才財富,得到了社會和人民的廣泛認可。2003年10月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和先進工作單位代表時指出,廣大留學人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海歸”成分正發(fā)生變化

  2005年2月17日,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邵巍在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透露,目前我國歸國留學生成分正在發(fā)生變化。由于回國人數增多,基數變大,博士學歷獲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碩士學歷獲得者的比例有所上升。從1991年至2004年,經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的留學海外碩士學歷學位獲得者為18029人,約占認證總數的71.11%;其中僅2004年認證的碩士學歷學位獲得者就達8156人,占當年認證總數的68.90%。2001年至2004年,在國外獲得學位、經該中心安置派遣的碩士為2843人,占總數的57.65%。專家分析,這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國內研究生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利用國外優(yōu)質資源攻讀碩士學位的人數不斷增加。

  隨著“海歸”成分的變化,他們回國就業(yè)所涉及的領域也與傳統(tǒng)“海歸”的分布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原先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大多聚集在科研單位、高校等部門,以學術研究、高新科技創(chuàng)業(yè)為主;而碩士學位獲得者,特別是以實用技術、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的碩士學位以下的“海歸”們,則更廣泛地分布到外資企業(yè)、合資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國有企業(yè)以及國家機關等單位的多種崗位上去就業(yè)。

  目前出國留學的“偏科”問題也是形成“海待”現(xiàn)象的因素之一。不少出國留學生都選擇學習商科和計算機專業(yè),而這些學科也是國內高校的熱門專業(yè),就業(yè)競爭壓力較大。這些專業(yè)畢業(yè)的“海歸”大多不是高尖端人才,需要站在和國內同等學歷人才相同的起跑線上共同競爭就業(yè)崗位。在能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國內人才成本相對較低,相比動輒開出上萬月薪的“海歸”,“土鱉”(對沒有出國深造人才的戲稱)們自然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因此,僅就去年國內應屆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僅達73%的人才市場而言,“海歸”變成“海待”亦不足為奇。

  我們依然需要“海歸”

  “‘海歸’回國找工作遇到困難是正常情況,即使像我這樣早年回國的‘海歸’,找到合適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1999年從加拿大歸國的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業(yè)務襄理張巖芳說,“但我相信,是人才必有用武之地,只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主動去適應國內的就業(yè)形勢變化,‘海待’們就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崗位。”

  仍在尋找合適崗位的黎輝則告訴記者:“經濟學上對失業(yè)有三種類型的劃分,一是因為失去勞動能力所致,二是因為經濟大背景的好壞造成,三是自身有能力、但還需要和市場磨合導致。我覺得我這樣的‘海待’是第三種,也就是說這種失業(yè)只是暫時現(xiàn)象,中國這么大的市場,肯定有我的發(fā)揮舞臺。”

  有關專家指出,目前“海歸”變“海待”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這并不代表中國的“海歸”人才就過剩了。相反,和50多萬還在國外的留學人員人數相比,回國的17萬多還只是一小部分,我們依然需要大量“海歸”,尤其是那些高素質、高層次的“海歸”。國家在注重加大吸引那些高端“海歸”的力度的同時,應注重對現(xiàn)有碩士以下學歷“海歸”人才的安置和疏導。目前,我國已經通過設立教育監(jiān)管網、留學預警發(fā)布機制等手段對出國留學人員進行引導,今后還將陸續(xù)出臺這方面的相關政策,以防出現(xiàn)盲目的留學熱。“海待”的出現(xiàn)也說明我們不再唯學歷、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憑人才的自身素質和能力選人。這也提醒那些想借著出國留學鍍金的人,不要試圖靠一張海外文憑就搞特殊化,還是要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公平競爭,靠能力來證明“海歸”的價值。

  品才坊:做個“新新海歸”不容易

  前幾天,聽說深圳有個國際課程學校一個班29名學生,1個被牛津大學錄取,4個被劍橋大學錄取,英國排名前17位的17所大學,給他們寄來了74份錄取通知書……在為這些孩子高興之余,真的替他們捏一把汗:等這些“新新海歸”回國時,將面對什么樣的就業(yè)環(huán)境?

  “新新海歸”,大致是指那些高中或高中畢業(yè)就直接出國留學的年輕人。一年一度的高考雖不再是高中畢業(yè)生升學的“獨木橋”,但考入國內名校的壓力,卻與日俱增,這讓眾多學生和家長壓力重重。“僧多粥少”,不少人便另辟蹊徑,以相對低的分數直接入讀國外名校,以圖將來做個“新新海歸”。

  然而不幸的是,“海歸”的“幸福時光”已然過去。人才市場上,“海歸”淪為“海待”者大有人在,“海歸”變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以致有人慨嘆:“海龜”不稀罕了,甚至還斗不過“土鱉”!

  實際上,這種情況并不難理解。內地這種情況與20年前的臺灣地區(qū)頗為相似。上個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臺灣經濟尚不發(fā)達,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憑優(yōu)異成績取得各種獎學金出洋深造的,這些“海歸”后來多成為臺灣社會的中堅。到80年代,臺灣一躍成為富裕地區(qū),大批人開始選擇自費留學,以期“鍍金”。從那時起,臺灣的“海歸”就不那么“吃香”了。由此可見,不是“海龜”斗不過“土鱉”,不是用人單位戴“有色眼鏡”看人,而是部分“海歸”的含金量縮水了。縮水的東西再想謀個好價錢,就不大符合市場規(guī)律了。

  回頭再看看那些高中畢業(yè)甚至更早出國留學的人,多多少少還有些心存僥幸:既然考不上清華、北大,能拿個國外名校的文憑,做個“新新海歸”也會有個不錯的去向。我想說,這種動機帶有賭博心理,風險大得很!首先,現(xiàn)在出國的不菲費用多為自理,“新新海歸”們出去時年紀都還小,幾年留學生活費用多數還得靠家里。據說北京有一對夫婦現(xiàn)在就給3歲的兒子規(guī)劃,15歲出國讀書,從現(xiàn)在起要為此準備156萬——聽聽都嚇人!不敢想,到時要找不到理想工作,這筆巨額投資從哪兒回收?

  其次,眼下人才市場重能力之風漸長,“海歸”若不使出點真本事來,光靠留洋那點光環(huán),用人單位根本不買賬。這就意味著,“新新海歸”要是不好好苦讀,學點真功夫,沒準回來還真不如國產的“土鱉”(至少人家還落個地緣優(yōu)勢),淪為“海待”、“海找”,那可就虧了。

  這樣說,不是對“新新海歸”有什么偏見,而是覺得做個“新新海歸”想法雖好,效果如何,實在難說,學生和家長們當慎之又慎。(海立)

  新語軒

  “海歸”應當經常考慮這樣四個問題: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我為此作了什么準備?什么都齊備了,為什么我還在原地?我下一步該做什么?

  ——加拿大海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寧對“海歸”語

  在眾多留學回國人員中,有一部分人存有濃重的“海歸情結”,認為“海歸”就是特殊人才,就理當享有特殊保護,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留學經歷、國外學歷都不再是“市場優(yōu)先”的資本。

  ——北京市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主任趙峰語

  “海歸”如果不能表現(xiàn)出“海歸”應有的水準,或者不能表現(xiàn)出比“土鱉”更高的水平,兩者沒有什么差別,那“海歸”的消失是一定的。

  ——京東方副總裁馮慰東語

  很難相信,如果這個人在國外拿了學位回來,既懂英語,又懂國外的文化,在中國找不到工作,而中國又是一個蓬勃發(fā)展的市場,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歐美同學會商務會長王輝耀認為“海歸”變“海待”的問題是媒體炒作的

  是在大河里做一條小魚呢,還是在小河里面做一條大魚?是不是一定要往人潮洶涌的大都市去實現(xiàn)“海歸”的價值?

  ——上海可銳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職業(yè)顧問卞秉彬語

  你永遠不要抱怨環(huán)境中的不利因素,調整心態(tài)、適應環(huán)境才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曾是“海歸”的硅谷動力董事長高在朗給雄心勃勃將要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學子們潑了一瓢“冷水”(人民網記者 姜潔)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海歸新聞 全部海待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jié)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