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直面勞動力瓶頸 高素質勞動力短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6日 11:55 解放日報 | ||||||||
一份最新權威調查表明,上海有各種規模、各種所有制建筑企業6000多家,100萬從業人員,其中外來民工近80萬。這僅僅是建筑業,在上海的其他行業,民工也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我們是否該思考“高人往高處走”,并提高外來民工的綜合素質,“幫助走到高處的人變得更高”?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和完善,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
高素質勞動力短缺 這看起來是一幅比較奇特的景觀:一方面,2004年春季以來有些沿海發達地區發生了民工短缺的現象;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加快,據預測今后數年還將有上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 專家分析,所謂民工短缺,其實反映的是結構性的勞動力有效供給量不足。分析一些發生嚴重民工短缺的地區,我們會發現這些地區都是以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為主的。遭遇缺工的地區和企業,有許多正處于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投入進行低附加值加工生產的階段。如果借提高工資來增加招工的吸引力,生產成本將大大增加,企業利潤空間會急劇縮小,這些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也就喪失。 所謂“民工短缺”,其實是向長期以來對勞動力資源不計后果的掠奪式利用發出了警示。就出現“民工短缺”的沿海發達地區而言,實際上陷入了一個低技術的陷阱———由于勞動力極其廉價,促使投資者盡可能地少用成本更高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在對待農民工的問題上,只注重即時使用,不加以培養。由于沒有專門的勞動技能,今后再就業比較難,再加上報酬水平低,勞動者本身也沒有能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最終,他們將被勞動力市場所淘汰。隨著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民工短缺的同時,我們將面臨一個同樣嚴重的問題,即高素質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這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 合理區域經濟布局 調查顯示,上海并未發現明顯的“民工短缺”現象,尚沒有出現工地、工廠因為工人嚴重短缺而開不了工。這主要是因為建筑企業成建制引進工人,上海相對較好的工作生活條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不少接受調查訪談的民工表示,上海工資較高,且一般不拖欠工資。俗話說“人往高處走”,他們的選擇是合理的,然而換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上海企業的勞動力成本較高,這又構成了成本與競爭力之間的矛盾。據上海市統計局統計,2003年上海流動人口499萬,其中370多萬為外來務工人員。各行各業的勞動力需求與城市接納能力又構成了一對矛盾。 如何破解矛盾?合理區域經濟布局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專家指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20多年的經濟增長,是在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提下實現的。由于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這樣的發展戰略得以持續至今。今年以來發生的民工短缺警示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增長所倚賴的資源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應合理地逐步退出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使這些產業梯度轉移到勞動力更為富足的中西部地區。 中國的經濟地理特征和目前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特點,是決定區域經濟格局的基本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從產業非均衡,轉變為區域非均衡。從地區情況看,我國經濟增長的重心也在發生轉移,表現為農民工從珠三角向長三角轉移。一項調查顯示,長三角6城市企業新員工的工資平均數,要比全國24個城市企業新員工的工資平均數高8.5%。這表明,長三角地區比較注重人力資本的投入。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重心在地區之間的轉移,也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 用國際眼光看,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乃至全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必須向勞動力集約型的模式轉移。因為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比如,現在中國服裝與紡織品業的勞動力價格,已達到每天2.5美元至3美元,比越南高出一倍以上;即使加勒比地區一些國家,勞工也比我國便宜。可以預見,10年以后,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勞動力會比我國便宜,壓低勞動力價格只會傷害勞動力市場的可持續性,并抑制消費需求。更好的辦法是進行經濟戰略轉型,首先調整區域經濟布局,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調整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以高勞動生產率創造高附加值。 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 對于經濟增長模式,一直存在著公平與效率的爭論。其實這二者應該是相依相存的關系,不可偏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教授認為:公平可以提高宏觀效率。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就是公平,尤其是教育上的公平,我們必須保證低收入者子女也可接受良好的教育。否則,我們能夠源源不斷供應的只有廉價勞動力,這會進一步加劇高素質勞動力短缺狀況,中國經濟的增長將不可持續。 對上海外來民工的調查證實,民工的教育程度與尋找工作的難易程度以及工資收入正相關。農民工一般來說是農村中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人口,但相對于城市人口而言,相對于城市工商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說,大多數的素質相對又較差,能力也不十分強,特別缺乏現代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法制觀念。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推進,城市就業門檻不斷提高,農民工已經感覺到沒有專長求職難,多數只能從事苦、臟、險、累之類的普通工種,已不能適應城市用工的需要,在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也很難融入城市社會。為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政府亟需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許多外來民工也意識到由于自身素質較低,對自身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和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帶來限制,因此,他們十分希望能有機會參加培訓,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我國經濟目前已經越過了羅斯托所說的工業化“起飛”階段,進入了所謂“向成熟推進”的發展階段。雖然制造業將繼續扮演經濟增長“領頭羊”的角色,但對上海而言,應該是技術含量高的先進制造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而不僅僅是流水線上裝配一個零部件的工人;同時,上海還要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越來越多的新增就業機會將出現在各種新興的第三產業中,同樣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因此,提高外來民工的綜合素質成了當務之急。 專家認為,面對一些地區出現的“民工短缺”現象,在肯定“人往高處走”合理性的前提下,應該主動引導“高人往高處走”,控制總量、強調與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相適應;并“幫助走到高處的人變得更高”,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外來民工的素質,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共享城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成果。 道良德 馬海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