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諸葛曉嵐
當考量企業道德的準繩,只剩下法律時,
“中國制造”30年的積累都將危如累卵。
2008年的最后一天,石家莊三鹿總部的大門前已經見不到了曾經彰顯著輝煌歷史的三鹿奶粉招牌。這家在2008年聲名狼藉的企業,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
魯迅先生曾有過一句名言:中國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掛就算成功了。那么現在三鹿的招牌摘了,又究竟是誰的失敗?
冤有頭,債有主,然而縱觀在2008年鬧騰得沸沸揚揚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始末,卻似乎找不到那個最該被譴責的債主。是董事長田文華?已經鋃鐺入獄的田董事長更像是扮演著替罪羊的角色——一個國有企業董事長,很多事情并由不得她。是三鹿的高管們?據說已經開始若無其事地在行業內尋找新的東家了。是大股東石家莊國資委?此刻的國資委正忙于為三鹿的破產清算,忙于籌資彌補經銷商和受害者損失,忙于與能接受三鹿的企業接洽談判,完全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家長模樣。難道這樣一個大企業的倒下,真的只能歸罪于那些提供原料的奶牛嗎?
生前的事情既然無法理順清楚,那身后的種種可能就要更加審慎。
誰是誰的包袱?
無論誰來收購,要的肯定不是一個有著11.06億債務的大包袱。好在石家莊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態度頗為積極,籌資、還債、安撫受害者,種種行為已經表明:這個燙手山芋已經到了必須馬上拋出去的時候。
雖然坊間普遍看好三元入主,但不到最后一刻,這個答案恐怕依然無法揭曉。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新東家的進入,在一些層面上極有可能出現強強聯合的態勢。畢竟三鹿曾經的市場份額、經銷商以及生產能力,與一家有實力收購自己的企業結合到一起時,奶制品行業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產生與之抗衡的勢力。在這樣的預期下,重塑行業品牌與信任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收購企業身上。從現狀來看,這無疑將耗費企業巨大的精力。
但是與其說倒掉的三鹿拖累了中國奶制品行業,倒不如說競爭力日漸衰退的行業毀了三鹿。三鹿引發的行業地震幾乎讓所有奶制品企業都陷了進去。飛速發展的中國奶業為自己的不成熟付出了代價。將整個行業潛規則危機的責任推到三鹿一家身上,是種并不光明的做法。
警鐘長鳴!
無論起因如何,三鹿進入破產程序,算是為這場震動2008年的“中國制造風波”畫上了一個句號。我們當然不希望有第二個“三鹿”,也期盼所有的行業都不存在“三聚氰胺”。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隨著中國經濟熱度的逐漸消退,整個制造業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行業性周期低谷何時能夠度過尚且不得而知,而在嚴酷的環境下,任何一點類似于“三聚氰胺”這樣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將“中國制造”之前30年的積累毀掉。
“一了百了”這個詞,顯然并不適合破產后的三鹿。無論從產業角度還是中國制造的大環境來說,這樣一個品牌的消亡,需要我們思考的東西太多。產業變局姑且不論,單單企業道德層面的問題,就足以我們反思:中國企業在經歷了30年的飛速發展之后,是否真的理解并實踐了企業運營的真諦?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企業還為社會留下了什么?
三鹿的倒下為中國制造敲響了警鐘。在監管不健全的情況下,倘若企業再喪失了自律能力,那剩下考量企業道德的,就只剩下了法律……那將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相關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