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安藤忠雄:中國城市步日本后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15:38 財經時報
編者按:三宅一生、安藤忠雄等日本設計師的崛起,意味著“亞洲力量”在世界設計舞臺的彰顯。他們都有著西方求學的背景,卻沒有完全繼承西方傳統。同時也沒有一味突出“東方元素”,而是不斷銳意創新,開創自己的天空,確立新的設計風格,這或許能給中國設計師以啟示。 中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世界頂級建筑大師接二連三地來到中國,推出他們的試驗作品。 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對此很是擔憂,他最近在接受著名主持人楊瀾的采訪時說:“中國的大都市,會不會像日本的很多都市那樣,在上個世紀的后半葉,因為急速的經濟發展,而產生一種無序的狀況。留下一片混沌面目的城市呢?” 2006年,安藤忠雄帶來了他在中國的首個建筑作品——上海國際設計中心。但是設計方案一經公布,立刻引發了關于建筑造型的眾多爭議。人們懷疑上海國際設計中心能否表現出這座城市“驚人的速度感和生命力”、能否真正成為“屬于上海的風景”。 安藤忠雄卻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幾乎所有的建筑都在模仿國外的商業建筑,而這些建筑往往都是獨立存在的,難以與周圍的自然、文化環境相融合。對于一個建筑是否能體現上海元素、歷史記憶,并非一定要借助某種符號,更重要的是與環境的融合。在他看來,上海國際設計中心則體現了這種圍合感,像四合院、石庫門的整體性一樣,具有很強的上海味道和東方味道。 現代建筑難以給人親近感 楊瀾:你認為上海在步東京的后塵嗎? 安藤:自一年前造訪上海以來,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令人嘆服。我也認為經濟的發展勢必會以超高層建筑來表達,但今天的上海卻讓人回想起20世紀后半葉的日本,它的建筑和當時的日本一樣,都沒有考慮到環境的可能性。而一旦這些方面沒有考慮到,這些建筑物就只能是毫無意義的復制品。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外灘地區的近代建筑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使人有一種“這就是上!钡母袊@。 與此相對的是,現代建筑卻很難給人一種自己融入進去的親近感。 楊瀾: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也經常弄不清楚我在哪一個省會城市。這是不是正是你所提到的那種值得擔憂的現象? 安藤:因為過去的歷史是不可能重建的。我認為如何將留存下來的歷史印記和未來的時代相結合,這才是建筑師的重要使命。 很少改變自己的設計楊瀾:很多人認為,你設計的上海國際設計中心塔樓會讓人想起戰爭時期的炮樓。能否給我們闡釋一下它的設計思路? 安藤:首先環繞的部分是展示廳的空間,上面是設計人員的工作室。通過這種上面為高層工作室,下面是環繞空間的形式,形成人員匯集的廣場。同時,我希望這個設計中心也能夠成為一個通過對話向全世界推廣創意的場所。 楊瀾:你很少為了客戶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設計吧?這是不是你一直以來的原則? 安藤:我不會為迎合客戶而改變自己的設計,但我們一開始就會與他們仔細交流設計思路。因此,我們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一邊溝通,一邊設計。 建筑是一個地方的記憶 楊瀾:你經常談到建筑是對一個地方的一種記憶,而這種記憶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一個社會的。但是當你針對“911”世貿大廈的重建工程提出,反對在廢墟上建造任何建筑物,并提交“鎮魂之墓”的設計方案又被否決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到非常的不開心? 安藤:美國是一個利益社會,肯定還是希望在原址上大建特建,重新賺取財富,所以從一開始我就不是特別樂觀。 我的考慮是,美國是世界的中心,對于這塊美國的經濟心臟之地,最好的歸宿是建造一個處理國際關系的場所,現在雖然沒能實現,但我并沒有覺得有太大的打擊。 但是世貿大廈事件死了數千人,去世的人的靈魂還在那里不愿離去,在那里再重新建造高層建筑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在那里建一個安撫故人的場所,建一個供人們聚集并用來思考如何避免發生類似事故的場所。 楊瀾:你曾用“連戰連敗”這四個字來形容自己30多年的建筑生涯。那么,你是如何堅持這種信念,如何理解建筑的精神呢? 安藤:建筑就是把精神性的東西形象化、固化的一個過程。建筑里有設計人員的智慧,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參與建造的木匠和泥水匠們,因為在建筑中同樣包含有他們的熱情。因此,在看到那些保留下來的古老建筑時,我們不能忘記在那個時代有那樣一群悉心進行建造的工人。對于這些建筑的靈魂,我認為應該把它傳承到下一個時代。 要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楊瀾:你有什么樣的工作習慣?是習慣于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與外人接觸嗎? 安藤:基本上我都是與助手們共同研究,一起提出各種方案實驗,但最后是由我來做出決定。當然整個設計也可以由我一個人來完成。這個過程相當費時,業主的意見,技術人員的意思,各方面的意見一起匯集過來,最后的階段可能會相當地困惑和苦惱。在煩惱的時候我會去運動一下。 楊瀾:讓很多人難以置信的是,作為一名建筑大師,你卻是自學成才的。在你學習建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安藤:因為某些原因,我沒能夠接受大學教育。但我想,以自己的方式來學習,估計也會有所收獲。于是我讀了一些書,并且去探訪世界各地的建筑物,也在關鍵時刻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楊瀾:但是當時您到歐洲去考察各國的建筑的時候,還是一個20多歲、身上并沒有太多錢的年輕人,有沒有最窘迫的時候? 安藤:基本上沒有什么很窘迫的時候。因為當時年輕,意志也比較堅定。要說最困惑的事應該是學習不夠、知識貧乏?吹搅羅馬的萬神殿,看到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也不認識。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