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雪花啤酒第一品牌之路的三大失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16:36 新浪財經

  朱煌

  05年,158萬噸單品銷量全國第一,借“雪花啤酒 勇闖天涯”的東風,雪花啤酒吹響“第一品牌”的號角,盡管國內有很多媒體也跟風吹捧,甚至某策劃高手還專門寫一篇文章,筆者看了也甚感有理!但梳理之下還是理出了雪花啤酒在第一品牌路上的不少失誤之處,筆者就選擇其中之三大主要問題,奉獻給國內外讀者,以供借鑒。

  一、從雪花到雪球的變遷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當時總資產9.5億元,是一家生產、經營啤酒、飲料的外商獨資企業,總部設于中國北京,其股東是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后來又加入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團SABMiller。

  97年,華潤雪花啤酒開始全面實施其品牌組合戰略。雪花啤酒正式向全國擴張,并進入華潤雪花下屬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湖北、安徽、四川等六大區域,02年后又大舉進攻

長三角。

  2003年,“雪花”單品牌啤酒的銷量超過了80萬噸,2004年突破110萬噸,2005年更是達到了158萬噸的銷量,2006年計劃突破200萬噸,而目前國內市場上銷量超過百萬噸的依次為雪花、燕京、青島,雪花啤酒成為單品銷量第一啤酒品牌。

  二、“暢享成長”將只能把“雪花”啤酒賣給5—19歲的群體:

  科特勒先生也許正為能親手打造一個全國性啤酒品牌而自豪,也許雪花啤酒正沉醉在“暢向成長”的故事里,國內策劃業也驚嘆于這一國際大手之作!但筆者在近期的品牌研究中發現:在一定規模消費群體樣本里,約90%的消費者認為,“成長”這個概念是屬于19歲以下、大學生以下、5歲以上的這個特定層次的群體所獨享的!甚至75%以上的大學生群體還會認為“說他門還在成長”是對他們的一種變相歧視,他們認為他們已經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而不是在“成長”!如果一個品牌的品牌價值不是消費者所期望的,那這個品牌將對消費者失去本原的吸引力!由此可見,如果“成長”的故事表演的越好,“雪花”就離啤酒消費群體的期望值越遠!

  這個發現讓筆者大吃一驚!難道崇尚科學、規范、專業、權威的科特勒先生,和雪花啤酒高層們就沒做過“雪花”啤酒的核心價值論證嗎?況且這種論證也不需要太麻煩的!一般懂得品牌概念測試的策劃公司都能操作的!難道這是“雪花”啤酒的盲目崇拜權威的結果?

  三、銷量工程——讓”雪花”銷量第一,利潤比二線品牌還低:

  05年雪花啤酒在很多地方采用中低端策略,與當地啤酒企業開展了低端群體的價格+通路的攻堅戰,這次戰役的結果的確是帶來了雪花啤酒知名度短期上升,但銷量上升的同時也帶來了品牌利潤貢獻能力的滑落,根據目前中國低端啤酒市場的競爭態勢,這一塊將永遠是好看不好吃的!

  在05年報中顯示,雪花啤酒集團年銷售啤酒395萬噸,年銷售68億元/港幣,利潤1.38億元/港幣,利潤是青島啤酒的30%左右,是年銷售53萬噸的金威啤酒的60%!這是說明雪花啤酒的銷售并不是來自品牌杠桿力量,而是靠在與各地低端品牌惡性競爭中取得小利而已,這些小利的代價讓雪花的品牌利潤貢獻能力竟然還沒有金威大!

  所以筆者一直不提倡靠低利潤、缺乏美譽度、傷害品牌形象的銷量,來虛壯品牌的門面!尤其是雪花還是華潤雪花的集團主品牌,一上市就自毀門面更不應該!其實這些看看百威的品牌管理就知道了!

  四、2元錢將約束“雪花”啤酒發展高端啤酒:

  在國內“產能就是生命、銷量就是成功”的一篇呼聲中,中國啤酒行業出現三軍并進(高、中、低)的大好局面,國內啤酒市場的層次也越來越明顯,形成外資品牌和青島啤酒主導國內高端品牌,合資和區域強勢品牌主導中端品牌,區域小品牌分食低端品牌的總體態勢,在這種情況三大國啤都采取了“1+N”的品牌組合戰略,用主品牌統領中高端產品,子品牌統領中低端產品,例如:青啤在山東就用嶗山啤酒發起了統一中低端魯啤的行動,沒有讓“青島啤酒”來統一!這就是一種處于品牌保護手段,燕京也是如此(當然北京是歷史原因除外)!可我卻意外的發現,這個號稱“第一品牌”的雪花竟然同時出品2——10元的多種啤酒,這能不讓筆者愕然!放眼中國市場上的啤酒品牌,百威啤酒沒有5元以下的啤酒,科羅娜沒有15元以下的啤酒,青島也沒有4元以下的啤酒,這表明沒有一個品牌既能賣給平民又能賣給皇帝,因為每個群體的消費決策特征是有很大差異的!然而做為集團全國主品牌的“雪花“竟然一出手就是2元!不管如何2元啤酒的包裝和10元啤酒的包裝氣質是難以相似的,如果相似那10元啤酒的消費者就找不到“北”了!

  稿件來源:博銳管理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