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姚嵐/文
“世界期待著周氏家族——這個誕生于現代中國早期的服裝新貴去征服,而他們的頭等大事,是要保持紡織行業在國內的良好發展!蔽闹袑懙降闹苁霞易寰褪墙K的紅豆集團。2005年該集團總裁周海江作為中國服裝界第一人登上了世界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的封面,走出去的紅豆贏得世界關注。
對于中國眾多服裝企業來說,吸引世界目光這僅僅是個開始。
作為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分析紅豆,是為了給更多想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借鑒作用,企業真正走出去到底需要什么?
紅豆“三步曲”
在接受《環球財經》專訪時,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向記者著重介紹了它走出去的三步戰略:產品—企業—品牌,這幾個字濃縮了背后上百頁的長期發展規劃。
在產品走出去時,紅豆注重的是規模和創新。
為了做大產品出口規模,紅豆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服裝生產車間,共容納6千人同時工作。近三年來,外貿出口額以每年40%的速度在增長,外貿出口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
紅豆借著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第二批全國企事業專利試點單位的機會,重點推行“一新三化工程”,“一新”就是指技術創新。要求所有的二級公司和有條件的三級企業都要設立科技創新獎,獎勵那些在技術創新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
在企業走出去這個環節,紅豆根據需要細分成三類企業分別走出去。
首先是貿易型的企業,從1993年在大阪設立的第一個海外機構開始,走出去已有10多年。
其次是生產形企業走出去,這是為了規避歐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實現原產地多元化的需要。最新的計劃是在東南亞建立生產基地。
再者是設計部門走出去,為了及時了解世界最新的服裝信息,紅豆將會在帶動國際時尚進步的意大利成立設計部門,以緊跟流行步伐。
品牌走出去的第一步則是學會保護自己的品牌,紅豆在34大類商品和8大類服務性商標上注冊,同時十多年前又在54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商標注冊,截止目前,共注冊商標290件。(紅豆的品牌保護意識值得中國很多企業,不止是服裝企業學習。)
第二步是打造品牌背后的文化內涵。
商標標識的國際化設計,這也是必須的,有助于提升品牌的形象。(附圖表1)
機會源自布局
紅豆初期走的是與中國大多數服裝企業一樣的經營思路——內外銷同時發展。但對于外貿的發展,紅豆有適合企業發展的規劃,并且把握住了機會,使得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20世紀90年代初,紅豆的發展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在針對其針織產品在日本的銷路很好的情況下,于1993年在大阪設立的第一個海外機構。當時中日的貿易大環境非常好,在大阪設立的公司的幾年時間里,外貿訂單直線上升,為紅豆的外貿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之后,為了開發美國的東西部市場,紅豆于2001年和2002年相繼在洛杉磯和紐約設立了分公司。短短的兩三年時間,這兩家海外公司的銷售在2003年達到了6百多萬美金,2005年更是達到了兩千兩百萬美金!皼]有受到配額限制、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處于穩步發展當中!奔t豆集團海外事業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附圖表2)
創造力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的服裝給世人一個物美價廉的印象,附加值不高。特別是現在服裝外貿在經歷了人民幣升值,出口關稅的調整,原材料價格上漲之后,企業的產業升級已迫在眉睫。
對于如何改變只給國際品牌做代工賺取低廉加工費的命運?紅豆認為必須改變服裝企業技術、設計的不足。對此而言,就有了要發展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的需求。
在紅豆,技術創新已經上升到服裝最重要的位置。
每申請一項專利,將得到獎金1萬元,專利開發者也會得到優厚的獎勵,在轉為產業化生產后,專利開發者還將按銷售比例提成。如此的激勵機制,使得科技人員積極性大大提高,僅2005年一年就申請專利170件。
“未來紅豆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建好研發隊伍、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考核!奔t豆集團總裁周海江如是說。
設計是服裝的靈魂,紅豆的內衣是專門成立了10多人的設計室;女裝的設計是聘請了中國的十佳設計師來設計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對紅豆的女裝是贊不絕口。
此外,還與法國E-SMODE國際服裝設計學院聯合辦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還正在致力于建設一個集研發、展示、商務洽談為一體的“紅豆國際服裝研發中心”,為品牌出口又建一個嶄新平臺。
品牌:外形與內涵的加法
為了把紅豆打造成國際名牌,請臺灣著名品牌策劃公司為品牌進行全新的包裝。
新的CIS企業識別系統對原有的企業識別系統中不適應國際化的方面作了全面改動,如以前將紅豆翻譯成英語時直接用其漢語拼音,HONGDOU,,因為這兩個音節用英語不好發音,而且字母也有些多,所以在新的企業識別系統中,把HONGDOU改成了HODO。
全新的LOGO——HODO,簡潔明了地體現了紅豆穩固中追求進步,傳統中追求時尚、民族中追求世界的大氣。容易被接受。
“紅豆”本身就是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民族文化底蘊,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外國人也非常欣賞“紅豆”二字的東方文化魅力,在合作過程中,他們允許紅豆出口自己品牌的服裝,品牌出口已經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為了給紅豆走出國門打下更加堅實的文化基礎,從2001年起,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七夕紅豆相思節”,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七夕紅豆相思節”擴大了紅豆的品牌影響力。中國文化逐漸為外國人所重視,也為紅豆品牌走出去,開辟了途徑。
人才踏著資本行
一位堅持培育自主品牌的業內人士說:中國服裝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熟悉國外的市場規則,了解它們的經營理念,在自身品質提高的基礎上,先走進國際市場,再慢慢融入其中,先談認知度,再談美譽度。這是個慢長的過程。
對于這點紅豆是身有體會的,這個慢長的過程不僅要有很好的承受力,還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才不會輕言放棄。
如在美國開展業務之初,遇到一些困難:一是費用花銷太大,另一方面是到美國的簽證比較難簽,特別是在911事件和“非典”時期,國內公司的管理人員根本沒有辦法到美國,導致業拓展上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正是因為要堅持不懈的把目標努力實現,紅豆千方百計的想辦法,通過組團參加展會、政府出訪隨員等多種形式使管理人員走出去。有問題及時解決了,通過幾年的發展,兩個公司的業務處于一個良性的發展階段。
為了使業務部門能大膽的走出去接觸國際市場,紅豆對于業務部門出國參加各種展覽會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總公司補貼展位費,不要業務部門承擔一分錢,減輕業務部門的負擔,增強開發國外市場的信心。2005年,共參加國內國際展覽會十三次,其中出國參展九次,效果不錯,為了解全球市場積累了經驗。
期待成為中國的范思哲
紅豆的品牌宣傳意識很強,在得知《環球財經》想就走出去,把紅豆做為個案來分享其經驗時,紅豆欣然接受了采訪。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愿意為更多的想走出去的中國服裝企業做借鑒的鏡子。
周海江說:出去辦企業,要科學經營、大膽探索、迅速反映、果斷出擊。
要有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并要堅持不懈的把目標努力完成;要主動的去研究市場和當地文化;要聘請當地有經驗的人員加盟,使得業務范圍能以最快的速度展開;與當地行業協會和組織進行充分的溝通,及時了解政策和相關信息;加大研發能力,著力進行技術升級,開發對當地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紅豆如是說。
對于今后的發展規劃,周海江說:紅豆很重視海外市場的培育和建設,目標是使外貿出口份額達到整個集團銷售的1/3。
另外為實現自我品牌的國際化,計劃參與國外知名品牌的合作、參股或者兼并的方式,使我們的品牌更快速地參與到國外市場上去。
隨著今后產品生產的國際分工形式的變化,差異化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一大部分低短產品的生產有時將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發展計劃是在今后不久的時間里到這些地區設立自己的加工基地,實現產品多層次出口。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一首小時候就已朗朗上口的唐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薄衷谀X海里浮現。
對紅豆,國人有很好的期待,希望能走的更遠更久。希望有更多的高檔女裝出現在國際市場上,成為中國的范思哲。
文中醒目處:
中國的服裝企業需要穩定的貿易環境,真正能夠幫助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就是走出去,去海外辦廠。
重要提示
“后配額元年”的中國服裝業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預期,反而在中歐、中美的貿易摩擦與談判中感到失望與不安。
中國的服裝企業需要穩定的貿易環境,真正能夠幫助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就是去海外辦廠,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是的,無論從開拓市場空間、優化產業結構、獲取經濟資源、爭取技術來源,還是突破貿易保護壁壘,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種必然選擇。
為什么“出海”行路難?
本刊記者 姚嵐/文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成功的并不多。專家在接受《環球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里面原因很多,從產品走出去到資本走出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
世界投資熱點在中國
紡織行業在歷史上經歷了三次比較明顯的產業轉移,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第三次:由韓國、香港、臺灣向亞洲其它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中國轉移。
紡織生產的重心轉移是生產、貿易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
也就是說,世界紡織服裝正大規模的向中國轉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淮濱說,中國企業在這個時候,“走出去”顯得有點逆流而動的感覺,時機不是很好。
從世界紡織行業歷史看,一般紡織工業中心巔峰期約有20年,中國紡織業從20世紀90年代陷入困境,1997年經過三年結構調整,1999年扭虧,2000年盈利,走上緩慢的上升階段,行業景氣日漸回升。
依此判斷,至少到2020年中國紡織行業將保持強大競爭實力。
之后紡織業將可能經歷新一輪的由中國向東南亞其它國家的產業轉移。
進入這個階段的中國紡織服裝業走出去是趨勢,更加有效,比現階段的走出去要更高一個層次。但最后能生存下來的服裝企業將集中在品牌和渠道的勝出者當中。(圖表3)
國內投資新機會
中國內部也在進行著一場產業轉移,這樣的遷移類似國外紡織業向中國的轉移,主要是出于比較成本的考慮。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淮濱說,“從區域的發展來看,整個產業的主體在東部,其生產、加工、出口和效益主要是在浙江、山東、江蘇等幾個主要的東部省份實現。但隨著沿海地區原料、人工、土地資源的緊張以及當地對環保要求的提高,這些工廠和企業的比較效益就會有所下降,為了維持其比較成本優勢,向中西部的轉移就成了一種必然”。
“這種比較的優勢將會長期存在,投資中西部將是很多企業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移不是把過剩的、落后的設備轉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種產業升級的轉移!
比如,山東如意集團投資40億在三峽庫區萬州建立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緊密紡基地,就是代表著紡織業、特別是棉紡織行業最高的技術水平。
孫淮濱說,這樣的投資是實行產業升級的投資,它將會對我國完成紡織業的結構調整,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產生巨大影響,應該大力地予以鼓勵。
孫淮濱說,中部的一些省份如江西、安徽、河南等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國家中部崛起的大政方針外,還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包括加強工業園區的建設、環境的改善和政策的制定等多個方面,這樣,產業轉移才能實現,紡織業在空間上、布局上的資源整合才能成為現實。
內需市場龐大
孫淮濱說:“中國紡織業主要的發展潛力還是在內需上,中國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并以每年1500萬的速度在增加,本身就擁有世界最大的內需市場,這才是中國紡織行業持續發展的最大依托”。
中國日益增長的國內消費需求為世界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中國的服裝企業提供了市場和發展機遇。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紡織品消費第一大國,中國人自己的穿衣和家用,占中國生產的紡織品和服裝總量的70%以上。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從2000年的7.5公斤上升到14公斤,幾乎翻了一番;衣著類消費金額由3375億元人民幣增長至6826億元,年均增幅超過15%,這一趨勢還在繼續。
隨著宏觀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從1985年的不到一千元,到1997年的五千元,到2002年的八千元,到2005年的一萬元。
衣著類價格消費指數從2003年終于停止下跌,并有所上升,這些都表明國內衣著類需求上升。(圖表4)
如此龐大的、多層次的內需市場,使得國內各種類型的服裝企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足夠的成長空間,對于走出去沒有太多動力。一位業內的企業家說:“內需市場都足夠企業吃飽了,還是把企業基礎做扎實了,再出去看看!
跨國經營能力仍差
近年來,通過不斷拓展國外銷售渠道,中國服裝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已經步入了跨國經營的初始階段。
但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它們的經營理念、發展思路上發生了分化。
一部分企業,把生產更多地面向國際市場是一種消極的應對之策,它們更多考慮的是產品外銷可以省卻了開拓銷售市場的辛勞、經營品牌的艱辛,而作國際買家的代加工基地則可一勞永逸。
正是因為這種心態,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顯得沒有準備,遇到困難就退縮,也不敢有大量資金的投入,往往最后以失敗收場。
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員說,企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以更加積極的方式投入到國際化經營中,通過與國際服裝知名企業合作,在作代加工基地的同時想方設法培養、建立自己的國際銷售渠道,同時注重對自己品牌的塑造和維護,這部分企業代表的才是中國服裝企業跨國經營的未來發展方向。
文中醒目處:
2005年,紡織行業的銷售產值是3.3萬億,其中70%來源于內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