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行走在利益兩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6日 13:39 新浪財經 | |||||||||
謝付亮 品牌這個詞在中國已經熱了起來,許多企業一心要做品牌,決策者和管理層卻不能正確理解品牌,甚至把品牌當作謀取“短期利益”的工具,致使中國市場“品牌”雖多,卻只能“各領風騷兩三年”。基于此,筆者將從“利益”的角度來談一談品牌。先看一個筆者親身經歷的故事。
品牌始于利益 大約三年前的一個夏天,筆者去菜市場買菜。我先去買了些肉和魚,隨后走進蔬菜專區。“貨比三家不吃虧”,我便打算在蔬菜專區“巡視”一圈后再做決定。走著走著,我突然發現一張散發著純樸和真誠的笑臉,明顯的是在用“微笑”同我打招呼。攤主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大娘,還沒等我開口,她的問候就已飄然而至:“您好,這里先看一看,青菜很新鮮。”我也隨之笑了笑。因為我不大熟悉如何區分青菜質量的好壞(消費者大多如此),見她說得很真誠,加之青菜的價值較低,購買的風險成本小,所以我簡單看了看便稱了兩斤青菜。付完錢,我欲轉身離開,老大娘忽然叫住我:“這蔥花你拿去吧,不要錢。”我稍稍楞了一下,有點吃驚,緊接著她又說:“見你買了魚,煮魚時蔥花用得著。”我連忙道謝,想了想確實需要,就立刻提出要先付錢,但老大娘堅持不收。于是,我也就只能再次道謝了。 之后,我偶爾會去菜市場買菜,盡管次數不多,但每次我都會記著去老大娘那里買一些青菜或別的蔬菜。同事因為我的故事,買蔬菜也都會選擇“老大娘蔬菜”(暫且這么稱呼)。難得的是她每始終能夠保證蔬菜質量和服務質量,從未出現“鬼迷熟人”的欺詐現象。 現在反思這個故事,我和同事之所以成為“老大娘蔬菜”的忠實顧客,不只是因為“蔥花免費”所帶來的0.20元“超值”,也不只是“老大娘蔬菜”堅持如一的良好產品(蔬菜)質量,最主要的還是老大娘本人的真誠與樸實:在細微之處替顧客著想,發掘顧客的潛在需求,并盡力以最低的成本滿足顧客的潛在需求,讓顧客有著被關心的驚喜和感動。概括地說,忠實于“老大娘蔬菜”的理由是我們能夠獲得的精神利益以及相應的便捷。久而久之,“老大娘蔬菜”的口碑越來越好,“品牌”也就在一定的范圍內充分傳播開來。 當年年底,我離開了北方的那座城市,盡管至今沒有再回去過,可是我還是記著這個故事和“老大娘蔬菜”,并且在進行品牌知識培訓的時候經常說起這個故事,想以此闡釋品牌的基本含義,啟發大家對品牌的思考。 “超值”0 .20元的利益解讀 實質上,品牌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我們的實際生活出發來理解品牌,我們就會發現品牌這個看似時髦而神秘的概念,其實沒有多少玄妙的東西可言:它只代表著我們理解社會生活和市場規律的一個角度。可以直言不諱地說,品牌始于利益,只要有人存在,就會有利益的“紛爭”,進而就會有品牌的存在。我們只要讀懂了人和“利益”,我們也就讀懂了品牌。 首先,從消費者角度來理解,品牌是一種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利益”的符號,這里的“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其中,“精神利益”指的是消費者的主觀感受,也就是現在流行的體驗經濟的實質。結合“蔥花免費”來分析,“老大娘蔬菜”這個品牌,在購買過程中帶給筆者的“物質利益”是價值1.6元的兩斤青菜和價值0.2元的免費蔥花,“精神利益”則是老大娘讓我感覺到她在從筆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發現了筆者的潛在需求——煮魚需要蔥花做佐料,而且主動無償地滿足筆者的潛在需求,給了筆者驚喜,盡管需求很小、驚喜也很小。除了上述利益之外,從長期來看,“老大娘蔬菜”還給筆者帶來這樣一種利益:筆者買菜不需要再去別的“菜攤”比較、選擇,只需要認準“老大娘蔬菜”就可以購買到稱心如意的蔬菜,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聯想到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中國家電市場,眾多企業都紛紛使出類似“蔥花免費”的招數來贏取消費者的歡心,如:“買空調送手表”、“買彩電送獎券”、“買冰箱送微波爐”,甚至出現“空調‘買一送一’”的噱頭等等,盡管提供了看似超值的商品,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但大多缺乏老大娘的真誠與樸實。他們只是簡單的從自己的產品銷量和利潤出發,為了送禮品而送禮品,不能真正的從顧客的切身利益出發,用心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也就談不上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實現廠商和消費者的共贏。 其次,從品牌的擁有者來講,品牌應該是一種在一定范圍內擁有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并且能夠給所有者來利益的符號,也就是說,只有品牌長期在其目標受眾中擁有高知名度、高美譽度、高忠誠度,并給其擁有者帶來利益,品牌才有可能成功。同樣是結合故事“蔥花免費”討論,筆者在獲得了上述0.20元的“超值”之后,心中隨即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感激,自然會有意或無意地與別人談起“老大娘蔬菜”,這樣就會在提高“老大娘蔬菜”知名度的同時,提高它的美譽度,而且會給“老大娘蔬菜”帶去實實在在的顧客,漸漸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并隨著時間的流淌,“老大娘蔬菜”的品牌忠誠度也會漸漸提高,如此往復,老大娘本人也會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回報。 但是,要維持“老大娘蔬菜”的良好形象,老大娘本人就必須長期持續地保證自己的蔬菜質量和服務質量,否則就會像“秦池酒”、“南京冠生園月餅”一樣,一切都將功虧一簣,成為失敗的鏡子。此外,如果隨著市場競爭的發展,蔬菜市場上出現了一家蔬菜質量和服務質量與“老大娘蔬菜”相似的菜攤——“老大媽蔬菜”,那么“老大娘蔬菜”就必須被迫進行創新(之前也可以主動創新),以穩定自己在蔬菜專區領先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份額。我們可以猜想老大娘采取了以下舉措:一,老大娘將自己的所有蔬菜按照顧客的烹飪標準清洗干凈,確保顧客購買自己的蔬菜,不用二次清洗就可以進行烹飪;二,一周購買5次以上“老大娘蔬菜”的顧客,可以獲贈新鮮卷心菜一斤等等。這些舉措都有助于鞏固和提升“老大娘蔬菜”的品牌形象,穩定市場份額,同時也給顧客帶來了比“蔥花免費”更多的實際利益。 天下品牌,皆為“利”來 我們還可以考慮得更深入一點。如果老大娘通過自己的親戚或朋友了解了附近菜市場的情況,發現附近菜場缺乏“蔬菜質量優異、服務到位”的菜攤,那么老大娘就有可能動員自己的親戚或朋友,在附近菜市場也租一個鋪位出售蔬菜。而且,在一定條件下,老大娘會對其進行“培訓”,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她的親戚或朋友,讓他們也有可能像自己一樣成功。這就類似連鎖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按照這樣的猜想發展,“老大娘蔬菜”連鎖的誕生一定指日可待。那時,“老大娘蔬菜”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又會再上一個臺階,品牌影響力也會隨之漸漸增強,就像“蘇寧”、“國美”一樣。 分析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品牌是在人們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并深化的一種代表利益的符號。換句話說,品牌就是“利益”的表現形式之一,或者說品牌是我們看“利益”的角度之一。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本文對“利”的解釋基礎上,筆者認為這句話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忙碌的基本內容,并且可以說:“天下品牌,皆為利來;天下品牌,皆為利往。”這句話同樣也能夠反映出品牌的基本內涵:品牌始于“利益”,并且始終代言著“利益”。當然,我們更應該感謝“品牌”——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概念的誕生和發展,因為品牌高度濃縮了一種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信息,給人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短期利益”扼殺品牌 但是,正是由于“品牌代言著利益”,近幾年,筆者發現大量品牌少了“老大娘”的樸實,對品牌越來越有一種“悲哀”的認識:很多品牌的誕生與發展,同時也就誕生了“欺騙”和“浮夸”。許多公司都是為了做品牌而做品牌,把品牌當作了一種牟取短期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借助品牌來促進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不是利用品牌為消費者提供便利或其它價值,換句話說就是,許多品牌已經嚴重偏離了品牌的真實意義。這是一些惟利是圖的企業,把“品牌”糟蹋到如此“可悲”的境地。例如,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本來不具有任何特點或功能的保健品,冠以美好或時尚的名稱,人為的賦予獨特的“買點”,而后進行大規模的廣告轟炸,結合別有用心的情境促銷,就堂而皇之在市場上開始“蒙騙”消費者,甚至開始“暢銷”了。 客觀上,由于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和消費者辨別能力的限制,消費者自然就很難辨別真假,大多毫無主見的跟風而上,于是,某些品牌的產品還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甚至成了某個區域“名牌”,乃至更大區域內的“名牌”,但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群眾的眼睛終將是雪亮的,企業的欺騙行徑最后還是會被消費者識破,難逃滅亡的結局。可是,對于受害的消費者而言,盡管叫苦不迭,卻已無法挽回損失,只能把苦水往肚子咽。還是以中國的家電市場為例。盡管市場上“火藥味”最濃的非家電業莫屬,但是家電業打來打去,多是“口水戰”和“概念戰”,賺吆喝重于實際功能,并且,宣傳的東西多是一些“人工制造”的概念,本質就是在“欺騙”廣大消費者。 平心而論,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消費者并未從品牌中獲取真正的利益。漫天飛舞的特殊功能原來只是說明書里寫寫的,神乎其神的使用效果原來只是嘴上說說的,精挑細選的知名品牌原來是廠商“精心偽造”的。例如,2002年筆者在鄭州購買了一件××品牌(其號稱“中國襯衫十大品牌”之一)的黑色襯衫,沒料到不到一周袖子就裂開一個足足4公分長的口子,找其協商也未能解決問題,這就直接迫使我發誓不再購買該品牌的襯衫。無獨有偶,同樣也是2002年,筆者在天津購買了一件×××品牌(其同樣號稱“中國襯衫十大品牌”之一)的灰色襯衫,領子一個月便出現了質量問題,同樣是協商解決不了問題。于是筆者開始困惑,名牌襯衫尚且如此,以后我究竟如何怎樣選擇? 難怪很多品牌活不到幾年死了,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消費者的感情和金錢也被“掠奪”了。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悲慘境況——品牌短命,消費者心寒。但是,一個品牌死了,原有的廠商卻可以再“造”另外一個品牌,然后,又用新的品牌去“招搖撞騙”。消費者不知,消費者又要面臨上當受騙的危險。消費者難逃“品牌欺騙”的怪圈和循環! 行為至此,筆者想重申,品牌的建立本應該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處處為消費者著想,如今卻被廠商拿來當作幌子,“掠奪”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至于名牌,則應該是消費者用“貨幣”投票建立的,不應該成為企業自己“自封”的贊美詞或某些機構評選的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品牌不應該成為企業裝點門面的華麗外衣,因為對于絕大多數只注重“短期利益”的企業而言,百年品牌只能是一種海市蜃樓的夢想。 總而言之,一方面“品牌始終代言著利益”,為消費者帶來“利益”;另一方面品牌又被一些利欲熏心的企業利用,成為欺騙消費者的工具,但是品牌本身沒有罪。至于行走在“利益”兩邊的品牌應該走向何處?筆者認為,只有消費者的“貨幣”選票給予最終的解釋。結合“蔥花免費”的故事,筆者迫切希望中國企業向樸實的“老大娘”學習,真誠地經營“品牌”,為消費者提供便利和附加價值,以使品牌擁有長期持續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