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企業家如何瀟灑入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 13:48 《中外管理》
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于丹 我們如何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快樂?且聽于丹教授講述從自我腳下抵達自我心靈的奇妙旅程。 我今天想跟中國企業家們交流的是一種人生的坐標,就是以一種樸素的、微小的、當下的做法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的時代最缺少的已經不是遠大理想,而是從自己的腳下到達理想那幾步可行的道路。對于當代優秀的企業家來講,怎么樣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保持一種心靈的默契和快樂,是很重要的事情。 自省,然后“不憂不懼” 人選擇什么樣的職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職業的穿越,達到自我的確認。這也正是文化的使命。一個人可以做管理、做企業,也可以做學問。只要你確認:這是我所要的生活!如果缺少這種心靈歸屬,我們的人生就會陷入為世事而匆忙的局面,就像詩人紀伯倫說的那樣:“很多時候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大家都知道水是可以照耀萬物的,但是水只有一種情況下才可以照見影像,就是心如止水的時候。水在湍急、喧囂的時候,就像我們情緒澎湃的時候,我們便看不清世間的萬象。中國的經典、東方的文化能給我們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從心靈出發,把握外在的世界和自我的規律,完成這樣一場穿越,而最終抵達自己。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他:什么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說能做到四個字:“不憂不懼”。也就是說,當你心中沒有憂思,沒有畏懼,這就是君子。學生聽了不以為然,認為標準太簡單了。難道真君子不需要做點事嗎?孔子說了一句話:“內省無疚,何來憂懼”?就是說,當一個人一天忙碌下來,叩問內心,反躬自省,問問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愧于天?是否耍了小聰明?有沒有對不起別人?如果自己的內心了無愧疚,何來的憂和懼呢?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覺得神經衰弱,睡不好覺,甚至需要醫生給開安眠藥,其實按照孔子講的,就是你的內心有憂有懼,覺得自己有什么事沒有做到位,有些事沒盡心,有些事做錯了怕人責備。所以,這種內省就是儒家提倡的一個自我平衡方式。 那么如何內省呢?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其實是叩問我們不同層次的人格。首先,想想你對自己的職業角色是否忠誠?第二,想想自己是否對朋友講信用?第三,是問我們生命的自我角色,你成長了嗎?你有沒有自己心靈里面的學習、復習和成長? 人生理想,從你身邊做起 圣賢的東西其實很簡單。 就好像孔子的一些學生們在一起談人生理想,大家都高談闊論,談到最后發現老師沒有說話,學生就問孔子: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淡淡地說了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三句話大有深意,它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你可以在社會上建功立業,可以名垂青史,但是你身邊這三種人安置好了嗎? 孔子說“老者安之”,就是要讓老人因為我的存在可以“安”。何為“安”?即是外在可以安身,內在可以安心。怎么樣安身呢?就是你孝敬,給他吃、穿、住盡量好一點兒。什么是安心呢?就是你正直、善良、有出息,為社會做大事,讓父母臉上有光。在《論語》里面有這樣的話,就兩個字:“色難”,就是在孝順老人這件事上,千難萬難,最難的是無論何時都給老人一個好臉色。比如:父母總保持著過苦日子時候的習慣,兒女往往看不慣而跟父母提意見,其實往往也是出于好心。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該以父母需要的方式來愛他們。 其次是“朋友信之”。在你這一生的朋友里,有些是輝煌顯赫的,有些是卓越成功的,但是你這一輩子能在腦子里留幾個人呢?你能留下的人往往都是那些這一輩子都不會喧囂在你眼前的人,他對你的態度永遠都不是滾燙的、火熱的,但是他溫暖、恒久,會一生相伴。如果你的生命中真有這種朋友,你對他最重要的一個認知,就是性命相托的信任:在遇到大事的時候,你會信得過他。大家知道“竹林七賢”,他們的性格各有不同。比如:嵇康的性格直爽暴躁,有什么不滿就會直接發泄出來。一天,七賢當中的一個人出世做官了,他非常生氣,寫文章大罵這個人。結果嵇康在39歲時就被人殺了,在他臨終托孤時,他想到誰呢?還是托付給這個被他痛罵的朋友,因為相信他一定會好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這叫朋友之“信”。 再次是“少者懷之”。其實最好的人格永遠不是那樣光芒四射的,老子對好人格有這樣一個形容,叫做“光而不耀”。什么意思的?就是一個人有內在生命的溫潤、流轉、內心的慈悲,但是他不是光芒四射。一個長輩當他的生命人格是光而不耀,他會表現坦蕩、樸素、溫暖,他會讓孩子覺得那個人真好,他的今天是我的明天,我明天比他現在還好。 所以,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因為我而可以安頓,朋友因為我而可以信任,晚輩因為有我而有了一個可緬懷的榜樣,我做到這幾條就夠了。 擁有“知人”的大智慧 學生曾經問孔子什么叫做智慧,他就回答了兩個字“知人”。也就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就是了解人心,了解人性。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空前發達的時代,找尋知識太容易了,只要從網上搜索一個關鍵詞就可以。但是卻沒有一個心情搜索引擎,讓我知道:自己的內心什么樣?別人內心什么樣? 子路是孔子學生里面最有勇無謀的人,他曾經問他的老師:“子行三軍,則誰與?”就是說,今天讓你帶兵打仗的話,你會選擇誰跟你同行帶軍呢?子路認為老師會選擇他這樣勇敢的人。結果老師告訴他:“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很勇敢,在我面前拍著胸脯說:我敢赤手空拳打老虎,我敢只身過大河,而且死而無悔——我不用這樣的人。用什么人呢?孔子說了一個標準,叫做“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臨事而懼”就是面臨一件事的時候,有敬畏之心的人。人真正有所懼是因為在乎。“好謀而成”就是要懂得如何投入自己的智謀,最后把事情完成。所以,一個很低調,并全情投入智慧的人,是孔子用人的選擇。 大家想想,這對我們今天的企業管理經驗有多重要。我們今天見到的人往往是那種“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居多。這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關,浮夸的人一拍胸脯,大家會覺得意氣風發。但這個世界上,什么都不怕的人是最讓人害怕的。所以,一個人低調一點是大智慧,大智慧和沉靜的心相關。一個人的內心特別喧囂的時候,是不會有這種大智慧的。 仁愛天下,惠人惠己 大家都知道儒家講仁愛天下。孔子說,“仁”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每一個人在世界上都想利己,那么就用利己的心幫助別人一起獲利,用讓自己發達的心幫別人發達起來。學生覺得復雜,問老師怎么做可以更切實?老師說可以,他說要做到“仁”字,做五條就差不多了。 第一是“恭”。孔子的原話是“恭則不侮”,就是說你對別人永遠保持一種畢恭畢敬的尊崇,你的生命是不會輕易遭受羞辱的。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我劍拔弩張,我就特別有自尊,但卻處處碰壁。恭敬是什么?恭敬就是心靈的態度,如果你真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那么你對別人尊敬的時候,你自己也會保有尊嚴。 孔子說第二個字叫做“寬”,原話是“寬則得眾”。“寬”是不容易的,就是很多事情你要看得開,誰特別寬容、寬闊誰就有眾人的擁戴。比如:我們眼前有半瓶酒,問題是你怎么表述這件事,樂觀主義者會覺得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悲觀的人永遠說這么好的酒只剩下半瓶。所以生活是你自己的判斷,取決于你是否真正想要一個寬闊的生活。 孔子說的第三個字就是“信”,他說“信則人任焉”。就是誰有信譽,誰的職業生涯相對就會好,會有人不斷給他機會。我在大學里面教書十幾年,經常有畢業多年的學生回來跟老師說他現在的發展。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現在走得最好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個是當年的專業尖子,卻往往是那些專業資質平平,但是特別厚道,給什么事都能扎扎實實做到底的人。而那些“尖子”會覺得:我很厲害,你一定要對我好,對我不好我就走了,很多人的職業生涯就是這么中斷的。 孔子說的第四個字是“敏”。為什么要敏呢?孔子說“敏則有功”,就是誰敏銳,誰有大智慧,誰可以做出有實際效果的事。 最后一個字是“惠”,孔子說“惠則足以使人”,就是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足以使用別人。在精神價值上不斷肯定別人的價值,在物質利益上舍得和別人分享,這就是“惠”。 所以,孔子說什么是仁愛?非要拆解出行為原則就是“恭、寬、信、敏、惠”。我們大家想想,恭和寬是教我們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們做事的,惠是教我們做官的。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不僅僅是儒家的經典,道家也是一樣,讓我們生命構筑起不同的坐標。如果儒家講的是“入世”的抗爭,道家講的則是“出世”的順利;儒家講的是在這個土地上建功立業,道家講的則是在靈魂的天空上自由飛翔。每個人都有社會人格和自然人格,我們最后可以達成一個匹配,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如果一個人只有“入世”沒有“出世”之心,你很容易被打垮。但是,只有“出世”之心不“入世”,在這個時代人是沒有擔當的。 蘇東坡說:“空固納萬境,靜固了群動”。天地是有精神的,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磅礴萬物,“乘物以游心”,這個人就很瀟灑了。“乘”就是搭乘,你去一個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有人愿意騎自行車,有人愿意坐公交車,這都是“乘物”。但是“乘物”是有一個目的的,莊子說我們的目的是“游心”,讓自己的心遨游起來。 孔子也有這樣的表述,叫做“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于道”,就是一個人要有志于天地大道,有志向做事。“據于德”,是用道德把所有的東西托起來。“依于仁”,你跟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本著一種仁愛之心。“游于藝”,就是你找到一種藝術的方式完成心靈的遨游。當一個人有志于天地大道,本著自己的道德體系去修為,進入社會跟別人打交道,最后穿越了社會飛揚起來,到達自己的生命境界。這四句話就是一個人從立志到入世,最后到游心的一個過程。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每一個人的生命人格都是道家,每一個人的社會人格都是儒家。 我們今天其實是在一個遼闊的文明中完成自我的構建。今天的時代之所以多元,就是尊重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都有可能從你的腳下出發,按照一個最好的道路去抵達自己。這就像是一個古老的故事所說的那樣:有一個部落老酋長料事如神,一個小伙子跟他打賭,抓了一只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后問這個老者這只鳥是生是死。小伙子暗想:你要說是活的,我就捏死它;你說是死的,我一伸手它就飛了。結果,老人睿智地一笑,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本文根據第16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演講錄音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題目為本刊加擬)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