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蘋果教主喬布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18:30 《管理學家》
黃維益 2006年10月,美國《計算機周刊》評出了IT界最偉大的十位精英人物,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屈居第三,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勇奪桂冠。 生于1955年的喬布斯自小就受著硅谷的氛圍的熏陶。那時候的硅谷,還遠不是如今的高科技中心,不過它已經具備了孕育新科技的土壤。產生于硅谷的大部分神話都可以歸功于車庫。車庫里,計算機愛好者們隨意擺弄著零件,創造一切可能,喬布斯就是其中一員。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計算機,也就是第一代蘋果機,便誕生于他父母的車庫。 《環球企業家》稱喬布斯為“全球最酷最特立獨行的企業家、IT產業的藝術家、商界與文藝界的時尚先鋒,以及黑客們不朽的偶像”。這一大串文字或許會得罪很多人,就連IT界最有話語權的比爾·蓋茨也說:“這家伙太可怕了。”許多人深深地嫉妒喬布斯,比如甲骨文的CEO拉里·埃利森。 關于喬布斯的生平,我們知道的只是個大概,因為并沒有一本權威傳記的詳細解說。 1972年,也就是喬布斯17歲的時候,他進入波特蘭市的里德學院。6個月后,他退學。 1976年,他和另外兩位伙伴共同創立了蘋果公司。十年后,他敗走麥城,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掃地出門。 1985年,也就是被趕出蘋果之后,他創立NeXT公司,企圖制造“下一個”輝煌,可惜經歷的卻是價值一億多美元的“下一個”滑鐵盧。 1986年,他花費1000萬美元收購Pixar(皮克斯),以便用電腦動畫測試自己的電腦的制圖效果如何,但十年來公司幾乎毫無建樹。 但命運更像是個偏愛傳奇劇的導演。 1995年,一向將電腦動畫制作視為副業的Pixar,憑借《海底總動員》,一舉成為好萊塢的動畫新貴,鋒芒直逼迪斯尼。2006年,沃爾特·迪斯尼公司更是出資約70億美元批準收購Pixar,喬布斯成為迪斯尼公司的最大個人股東。 1997年,蘋果收購NeXT公司。因為甲骨文那個特別嫉妒喬布斯的埃里森在一邊煽風點火,他說:“喬布斯是惟一能拯救蘋果的人。”2000年,蘋果將CEO寶座再次拱手奉上,喬布斯由此完成從創立到敗走再到回歸的蛻變。 2005年6月,著名學府斯坦福大學第114屆的畢業典禮上,6個月就從大學退學的喬布斯受邀進行了如今廣為傳播的著名演講。他坦言,那或許是他離大學最接近的時刻之一。 而蘋果,與喬布斯更是千絲萬縷,似乎有著無法割舍的神秘聯系。喬布斯領導下的蘋果似乎也對公眾有著無法解釋的神秘吸引力。正如喬布斯在接受《新聞周刊》的記者史蒂芬·利維的采訪時,當問及用戶從蘋果音樂商店買的音樂只能在iTunes和iPod里放是否合理時,他回答說:“人們清楚地知道他們在iTunes商店買的音樂就應該在iPod上播放。”忠實的用戶們仿佛就根本不曾考慮換一臺機器、換一個系統。而蘋果的競爭對手們,在譴責蘋果時,也總是會提到那些狂熱愛好者的“宗派主義”。無疑,喬布斯創造了一個“蘋果教”,而他自任教主。 在有關喬布斯的那些五花八門的形容中,有兩樣是作者們總是樂此不疲地提及的,一個是創新,一個是完美主義。 創新正是喬布斯賦予蘋果和之后的Pixar的賴以生存的根本。當然,也有人把這種創新歸為命運的選擇:“非技術出身、沒有MBA文憑,甚至連大學都未畢業,除了選擇創新,他還能做些什么?”這是《快速公司》雜志(Fast Company)的言論。 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計算機的誕生,或許應該稱之為發明,但iMac電腦的誕生,卻絕對應該稱之為創新。首次實現了一體化,具有水果糖似的甜蜜體形、天空般的明藍色彩、半透明的“紋理”以及溫和觸感的iMac,一時之間風靡全球。更重要的是,它讓蘋果走出了自1993年以來的虧損陰影。 而網上音樂商店iTunes,開放第一周就售出100萬首歌曲。其所謂的競爭對手和前輩,環球與索尼合資的PressPlay,以及華納、貝塔斯曼、百代和靠RealPlay發家的RealNetworks聯手打造的MusicNet,開辦一年多后的用戶總數才只有22萬。 iPod更是不用提了,滾輪式觸摸屏幾乎成了后輩們必定模仿的標志性設計,簡單而實用的播放列表編輯則讓用戶們欣喜若狂。2005年6月的統計數據表明,它在數碼音樂播放器市場的占有率達到76%,成了當之無愧的“21世紀的隨身聽”。它的存在幾乎成了一種情感現象,超越了電子產品的范疇,成為一種符號、一個寵物以及身份的表征,甚至有人還給自己的iPod起一個特別的名字以示親密。 不過,喬布斯口中的創新并不只是意味著研發出開創時代性的產品,同時還意味著這些產品能創造經濟效應。“如果那些又新又酷的產品不能夠為你帶來可觀利潤,那不是創新,只是藝術。” 或許,這種創新精神正是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喬布斯他們所創的家釀計算機俱樂部。傳承下來的“黑客”精神在蘋果的每一項發明中體現著,比如iPod、iMac、iMovie、iDVD、iTunes。盡管蘋果每年只能開發出一到兩款新產品,但幾乎每款都能引起美國國內甚至世界的轟動。過去幾年中,沒有哪一個企業,獲得過比蘋果更多的、堪稱工業設計領域“奧斯卡獎”的美國工業設計協會(IDSA)頒發的獎項。 如果說喬布斯的“錯誤就代表著新的機會”令人嘆服,他對完美的追求有時卻讓人“厭煩”。 “再想一個除了‘iPod’以外的名字。”這是在iPod發布的幾個星期以前,喬布斯在蘋果的某次高層會議上下達的命令。作為一個唯美主義者,他對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對細節的近乎強迫地關注,促使他想要制造出一款絕對完美的產品。 在蘋果公司,喬布斯用藝術來創造技術;對等的,在Pixar公司,他則用技術來創造藝術。喬布斯始終保持這樣的基本理念:超一流的產品會帶來超一流的利潤。 喬布斯對人才的渴求和他的壞脾氣同樣值得一提。重回蘋果之后,喬布斯的一大舉措就是大規模吸納技術天才,從1998年到2000年,3年內,蘋果僅程序人員就招募了近1000名。但他的壞脾氣也一樣聲名遠揚。幾乎不為人知的蘋果創始人之一羅納德·韋恩離開蘋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過于理性的他無法忍受喬布斯的瘋狂舉動。1985年喬布斯被董事會炒魷魚也是因為當時的CEO約翰·斯高利無法忍受他的獨斷專行,以離職相要挾而造成的。 有些事或許還可以說明喬布斯的炙手可熱。有太多人以他為主角進行創作,以至于蘋果公司采取極端措施以示抗議。2004年,蘋果公司曾撤掉自己的銷售商店里所有John Wiley出版的技術圖書,理由是,他們的作者杰弗里·揚(Jeffrey Young)將20年前的舊版本更新為iCon Steve Jobs,重新出版。 和蘋果公司的另一位創始人沃茲涅克不同,由于沒有一本權威的傳記(前者于2006年出版了自己的個人傳記iWoz: From Computer Geek to Cult Icon),我們只能從各個版本中零星了解喬布斯。當然,這或許也是因為喬布斯未來還有更多的精彩要創造,現在就蓋棺定論為時過早。 于是乎,要了解不同時期的喬布斯或許就要看不同版本的傳記。The Second Coming of Steve Jobs講述的是1985年他被逼離開蘋果到重登蘋果CEO寶座這15年間的風風雨雨;早期的經歷或許要從出版于1988年的Steve Jobs, 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中找到更多的記錄;而要想得到更客觀的信息,Apple Confidential大概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無論怎么選、怎么看,“史蒂夫將永遠是史蒂夫,惟一可能的變化是他將不斷失去更多的頭發。”英特爾的前任CEO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喬布斯多年的對手和朋友這樣說。所以,我們完全有可能預見喬布斯的未來,那就是,蘋果教主的頭終將變成禿頂,變得像蘋果一樣光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