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2006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9月17日上午直播實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 12:51 新浪財經
全球化下一步 2006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 北京.中國大飯店 2006年9月16日—17日 主辦單位:《環球企業家》雜志社 曾子墨: 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非常歡迎各位光臨2006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可能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了,我們這個論壇到了今年已經是連續舉辦第三屆了,從2004年分享到2005年的跨越再到今年2006年,我們一起來展望全球化的下一步。我們可以看得出在主題的設計方面,主辦方一直是在圍繞著國際化和全球化,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主辦方一種堅定的決心,就是要把中國企業國際化,全球化這樣一個神圣的使命進行到底。今年我們的這個論壇設計方面有很多獨到的地方,相信有一些朋友在昨天也參與了我們第一天的活動。我們這個論壇在昨天已經拉開了序幕,只不過我們在地點設在了室外,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上,還有露天的音樂現場,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設計,也是主半方希望能夠從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觀察,今天我們的論壇從室外來到了室外,相信各位在這里享受整整一天的思想盛宴。而且這個論壇到了今天,還有一個特點,我們只有開幕式沒有閉幕式,因為全球化的道路,還相當的漫長。主辦方也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于全球化的進一步的討論,我們希望做到的是一場永遠沒有閉幕式的關于全球化的論壇。從剛剛這個論壇一開始,我就一直在說一個詞,三個字,全球化。其實它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非常冰冷的三個字,應該說在全球化加速的過程當中,無論是我自己,還是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感受到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分別是在過去飛速發展的30多年當中,中國已經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在這樣一個新的背景之下,我們能夠發現什么,我們又能夠創造什么,就成為大家很關心的一個話題,在今天希望大家能夠暢所欲言,共同來探討這個問題。 因為今天很多人都喜歡說一句話,叫做行動取決于認識。的確,人的認識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可能行動就會達到什么樣境界。所以今天這個論壇,可能也會幫助我們對于全球化在將來的進一步認識,也讓我們了解新的中國的國情,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的思想境界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可以幫助我們決定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的步伐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 今天在座有很多的老朋友,接下來我想借這個機會為各位來介紹一下,今天光臨我們這個論壇各位嘉賓。 首先要介紹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孫曉華先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明志教授,四川信息化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先生。通用電氣全球副總裁陳志先生。啊DHL快遞許克威先生。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先社。此外還有東軟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劉繼仁先生。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亦春宇先生。中國區CEO榮德茂先生。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吳東明先生,聯想集團副總裁李嵐女士。環球企業家雜志社的兩位代表,環球企業家雜志董事總經理,陳萍女士。以及環球企業家雜志執行主編楊宇先生。 除了剛才各位貴賓今天來到我們現場,還有很多跨國公司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大約600多人,因為時間的關系,就不跟大家做一一介紹了,我還是想代表各位主辦方對各位的參與和光臨表示衷心的感謝!另外在這里還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這次論壇之所以能夠成功的舉辦,也離不開很多合作方的鼎力支持。我在這里還是再一次想代表主辦方對這些合作伙伴表示感謝。 剛才我想我在介紹環球企業家雜志總經理陳婷女士,大家對她相當的了解,而且也是非常欽佩她在工作方面的能力。下面有請。 陳婷: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我代表《環球企業家雜志社》,代表2006環球企業家的組委會對各位貴賓的光臨表示熱忱的歡迎和感謝!謝謝大家!大家可能都看出來了,我站在這里非常激動,因為我在這里最想說的話是感謝的話,最想表達的心情就是感謝的心情。因為在今天這個社會里,對大家最寶貴的是時間,從昨天的高爾夫比賽到昨天的音樂晚宴,到今天的現場,我們一直看到高朋滿座,我除了感謝就是感激。謝謝大家!我們認真的做好我們要做的雜志,認真做好我們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為我們的朋友,我們的貴賓們提供一流的商業故事,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啟迪您的商業思維,能在您艱辛跋涉的商旅中助你一臂之力,尤其是剛剛走出國門的企業家們,在您的道路上,一本《環球企業家》的雜志一直關心和支持著你們,這是來自家鄉媒體的支持。還有今天很多跨國公司的朋友們,在你們進入中國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一直在關注你們。當然有人說,世界是平的,我們中國也變成了一個世界的大舞臺,很多立足于中國發展的大企業,也要有國際化的競爭眼光,所以我們也是你們的朋友。在走向國際的道路上,我們只是一本小小的媒體,我們能夠奉獻的力量可能非常有限,但是我們給自己立了一個神圣的使命,通過中國商業國際化,我們希望你們走向國際的路上能夠貢獻綿薄之力。這幾天很多朋友問我說,陳婷你為什么這么辛苦要辦這樣一件事嗎?我今天告訴大家,我們可以這樣做,也必須這樣做,因為環球企業家創刊已經有13年的歷史了,在創刊之初,我們的地位就跟今天差不多。但是大家知道,在13年前,中國的企業家階層尚未形成,我們這樣一個想做國際化報道的雜志,只能是孤獨默默的站在角落里不被人關注。但是這個雜志社有一群年輕而且非常純粹的團隊,我們一直默默忍受了將近10年的孤獨期,到了第11年的時候,我們發現國際化已經成為今天非常主流的話題,所以我們成為一個非常幸運的一個企業,我們的記者經常跑到全球各地區采訪,跟500強最頂級的CEO對話,而且在每一次對話過程當中,我們都非常感動,我們覺得很辛苦,但是也很幸福。我一直說,在今天,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環球企業家已經成為最幸福的一個媒體。所以我們必須這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我們關注的這類人群,他們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他們每天都在迅速的變化,他們的變化超出了任何階段,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要追逐他們的腳步,就必須比他們更加努力,全方位,多角度的關心他們,關注他們,理解他們。才能真正把握他們的脈搏。所以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我們會一直舉辦下去,而且我們會通過各種角度來關注和理解、支持大家! 謝謝各位! 主持人: 認識陳婷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永遠都充滿激情,熱情洋溢的人,而且在她的身上,很多人都能看到有一種追求夢想的力量,在這里我們也再一次陳婷熱情洋溢的講話,同時也祝愿她夢想成真,愿《環球企業家》夢想成真。接下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孫曉華先生為我們致詞! 孫曉華: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由《環球企業家雜志》主辦的中國推進全球化公司評選昨晚已經結束,一些公司再次成為企業界、新聞界關注的焦點。我想在這里,我們大家有必要再一次用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 今天2006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在這里隆重的舉行,今天可以說是專家精英云集、高朋滿座,我之所以前來祝賀,一個是因為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它在我們國家實施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過程當中,我想,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再有,因為我們企業如何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浪潮當中得到更好的發展,我想大家都十分關注。也會有很多精采的議論和觀點。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跟著我們成功企業的足跡,探索成功企業的經驗,是什么讓它能夠具有全球競爭力,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也確實,可以從各方面總結歸納,比如談到,公司的創新力、投資力、執行力等等。但是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在于品牌的影響力。 正是由于長期以來,很多公司,特別是獎勵的這些公司,傾力打造競爭品牌,具備了競爭的優勢,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世界500強也是靠著自己享譽世界的品牌才能夠獨領風騷,保持長盛不衰,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固定的品牌,靠什么能夠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多的利潤,保持快速發展,我們不妨再進一步想一想,比如說一個企業家跟企業擁有了上億,數億,十億,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的資產,的確也很令人羨慕和佩服,這是不容易。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品牌,有人比你更有資產,更有錢。如果你有了一個固定的品牌,你是某一個行業和領域的NO1,你就會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很少人能夠跟你真正相比。 再有我們現在提倡企業走出去,走出去,我想,如果說單純的去到國外投資辦企業,這是我們的起步,但是中國到國外投資辦廠,在某些領域上發展,應該還是要立足于能夠打造國際品牌,因為我們國內有一個條件,如果說你能打造一些品牌,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再簡單說一個,與此相關的一個想法,我們現在黨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體制的決定當中,提到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這是黨的文件里講的,當然我非常贊同和擁護。細想一下,我認為我們的企業應該首先要做到做優,然后再做強、做大、做久。只有做優才能做強,進一步做大,才能夠做久,因為我們的企業家從創辦企業開始沒有想很多。但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想,有些企業如何能夠成為百年老店,能夠長期在國際領域,在中國國內都能夠占有一席之地。這樣的話,首先要從做優開始,靠什么做優呢?還是要立足于品牌。這方面的話題,我想大家更有建樹。今天很多的專家、精英有更深的體會。我也不多講了。 我想圍繞全球化下一步,對于我們中國的企業來說,就是要有更多的跨國公司,應該有更多的國際品牌。所以我想,最后剩下一點時間,對環球企業家雜志來講,昨天晚上我出席他們的頒獎盛典,今天又參加這個論壇,表示支持和愿望主要還在于,一方面我看到他們多年來主要努力做著這件事情,剛才我們社長已經講到了。 再有一個就是他們的活動特別有創意,包括今天活動的開始,我們看到各個方面都非常有創意,而且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說我們國內很多活動都要請很多高層領導來捧場和給予支持,但是他們的活動沒有這么大力的宣張,他們在扎扎實實做事情,我對他們的做法表示贊賞,我愿意支持他們,不斷的把事情做好,不斷的推動我們中國的企業,包括中國的民營企業在全球化,國際化的浪潮當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躍進! 謝謝大家! 主持人: 再次感謝孫曉華先生對《環球企業家》的支持、鼓勵與贊賞,也特別感謝今天光臨我們的現場。今天還有的支持機構中國歐盟商會的馬喬治先生。下面有請馬喬治先生。 馬喬治: ……較多的有影響的人參與了今天的會議,包括政治和經濟方面的,他們講了中國的角色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在他們進行演講之前,我們想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是在2000年10月份成立的,我們現在有51個成員,我們現在有1000多的會員企業,我們在中國七個城市當中都有分支機構,我們現在是歐洲企業在中國的發言人,我們主要的目標就是要促進歐洲和中國政府以及企業之間的交流,我們是由一些工作組組成的,跨越了各個行業以及垂直的方面的一些問題,包括一些企業的責任和知識產權的各個方面的問題。 每年我們都會發表一個地位的文書,來講一講我們一些觀點以及對于一些歐洲企業,中國企業之間的一些建議,還有以及對于中國政府和歐洲政府之間的建議,讓他們能夠更好的促進中歐企業的發展,我們這些文件主要是在每年9月發布,上兩個周我們也發布了這個文件,也讓薄西來先生看了,我們向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提交我們的文件,而且我們還在赫爾辛基剛剛結束了中國歐盟的企業高峰論壇,我們的商會堅信在國內貿易當中的發展已經在中歐經濟當中發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商會非常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我們支持貿易的發展,我們最近做了一個調查顯示,我們一千個會員當中有92%,他們對于中國的業務都非常有信心,83%的企業都希望在2006年擴展他們的業務,71%都會在接下來三年當中從中國業務當中獲益。還有一些問題存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透明度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是中國和歐洲企業都在考慮的問題。所以這就是我們希望和中國政府討論的問題,建立一個非常好的商業環境。然而我們非常關注這個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因為現在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當中,也在非常重視這個問題。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歐洲以及中國非常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想強調我們強調以及和中國企業正在努力制定這方面的政策。至于透明度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歐盟商會非常注重立法方面問題,我們也非常希望把歐洲這方面的經驗介紹到中國當中。我堅信,我們的這些觀念以及我們今天講的這些觀點,將會對雙方的企業都非常有作用,我希望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你們! 主持人: 謝謝馬先生。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和歐盟方面的溝通、交流和合作變得越來越緊密,無論是中國歐盟協會還是環球企業家,都是這樣的機構為我們架起了一座橋梁,可以聯通中國和世界上其他的地方。而同樣,我想博奧亞洲論壇也是這樣一個機構,很遺憾,博奧亞洲論壇的龍永圖先生現在在國外,接下來請各位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屏幕。 龍永圖: 在你們會議舉行的同時,我在此對2006年企業家高峰論壇表示熱烈的祝賀,全球企業家論壇已經舉辦了三屆,辦得越來越好。媒體舉辦論壇有很成功的經驗。全球化的下一步,我想,對于中國參與全球化的下一步,比較大的問題是怎樣適應新的規則,新的標準。在這方面,一個是關于知識產權。第二是關于新的環保標準。這樣的規則的實施是中國參與全球化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姿態來應對短期的投資,適應這樣的規則。我們中國政府以及重要的政策相關,保護知識產權對我們中國建立創新型國家,是最重要的方面。這是我們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的要求。比如說以人為本這樣一些問題。面對姿態來參與和適應這樣的行動和要求,以獲得更高的成長,參與全球經濟,在全球經濟當中做出更大的貢獻。所以我覺得,關于全球化,有很多的話題。關于新的國際規則的形勢和要求問題,希望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認識。從全球化當中進一步獲得好處,同時也在國際關系當中樹立好的新的形象。 主持人: 剛剛在開幕詞當中,陳婷女士已經講到了,《環球企業家》的使命是讓中國商業國際化,中國商業國際化,在中國企業走向海外,走向世界的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模式,各種各樣的道路,在這其中,聯想毫無疑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樣本,今天同樣因為身在國外,沒有辦法親自來到我們會議的現場,聯想有限公司董事長柳傳志先生事先給我們傳來了一個視頻資料,我們來看一下大屏幕。 柳傳志: 我們這些年,總體感到中國的企業家的水平還在大幅度提高,企業家的追求,這種提高本身,我覺得有各方面的因素,跟媒體極力的推動是功不可沒的,一個是有很多有品位的有內容的雜志,還有一些非常有水平的研討會。我參加過環球企業家峰會,我覺得開得還是非常好的。在會上呢,主題也很突出,來的人有比較高的水準,談的問題都很直接,我覺得,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希望這個會越辦越好。 主持人: 謝謝柳傳志先生。首先為大家請出的第一位嘉賓,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錢穎一。 錢穎一: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環球企業家雜志召開2006,環球企業家會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作為唯一學術支持機構,參加這次盛會,我們感到非常榮幸。我們也非常珍惜這次機會,與在座的各位致力于全球化的企業家們一起探討全球化對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帶來的挑戰。 談起全球化,不由使我想起去年非常走俏的那首詩,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嗎?作者何馬斯福里德曼這一突發其想是發生在他訪問印度的 盤家落而,那個被譽為印度的硅谷的地方,今年夏天,我有機會到印度去訪問,走訪了四座城市,從德里飛到加爾各答又飛到班加羅爾,如果在中國做類似的分析,我們早就聽到播音員講述我們將要飛躍的山脈,但是令我驚訝的是,在印度,如此長的旅程,我并沒有看到山,地球真的是平的。 我在這個過程中猛然的想到,福里德曼會在班家羅爾寫書的時候想到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嗎?對于有的國家而言,是的。而對另外一些國家而言,可能不是。在我們國家,窮人都在山區,所以我們講上山下鄉,但是在印度,群眾多在森林之中。國家之間的地理環境有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地理因素影響人類的文明的發展軌跡,其程度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幾年前,在美國大為流行的一本書叫做《槍套細菌和鋼鐵》,它向人類戰時了地理是如何決定人類的命運,它讓人類信服的相信人類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后來非洲的落后是因為地理因素造成的,而非人的基因的不同。回到福里德曼主題,他在描述世界是平的時候,并不是指地理的條件,而是指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的各個地區變得相互連接了。的確,在全球化的條件下資源可以超越國界,重新組合。經濟學家們過去關心的是產品間的貿易,這叫國際貿易。或者稱為國際貿易,也關心資本的流動,這被稱作國際金融。但是全球化的概念不止這些,全球化不僅僅是產品的流動,資金的流動,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配置。所以在我看來,在全球化中,企業本身是可以利用全球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金融資本,更重要的還應該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跨越國界文化的重新配置,對全球化的企業而言,是不同于國際化的重大的挑戰。正是在這里,在人力資源的全球配置的問題上,我要進入我所演講的主題。 世界對于致力于全球化的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來說,并不是平的。至少是初始條件不是平的。為什么這么說呢?人力資源能夠在全球進行配置,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必須使用世界商業運作中的工作語言,那是英語。而英語并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母語。這是擋在我們企業和企業家面前的一座山。當我們探討全球化各種熱點問題的時候,當我們討論跨國并購,跨國管理,全球化新思維的時候,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能不能用英語作為一種工作語言。英語成為商業中的工作語言,并不僅僅是因為英國的經濟的成功,而主要是因為英國過去的殖民地在當今世界的成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著名的例子,法國本身經濟也不差,法國當年的殖民地在當今的世界中毫無份量。這些講英語的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在世界的經濟的商業中的地位超強,不可避免的使得英語成為商業中的工作。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在語言這個平臺上,中國人感到世界不是平的。我強調這一點是想說,歷史的條件還是非常值得考慮的。 其實英語本身并沒有什么內在優勢,它既不容易學,也不一定好聽,語言學家曾經創造了世界語言,盡管它有許多語言上的優勢,但是至今沒有人用。為什么呢?這是一個經典的被經濟學家稱為網絡外部性的現象,我之所以用某種語言是因為別的人多說了,正像大家都用微軟的文字處理軟件,都在使用MP3的音樂格式一樣,這是一個語言經濟學的問題。究竟是讓中國的企業家學英語成本高呢?還是讓所有的外國企業家學中文的成本更高呢?法國人更熱愛自己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自豪,當法國政府要求所有的學術報告必須用法語進行的時候,受損失的是法國人自己,所以,我們沒有選擇。只有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至少它作為其中一種工作,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中國人不知不覺的已經付出并且正在付出巨大的,直接的和間接的成本。因為語言不通的成本。這些成本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它不僅僅是我們不懂英文需要請翻譯的成本,更多的是被經濟學家稱之為的機會成本。那些應該發生卻沒有發生的機會,我們沒有注意到,但是它是潛在的成本。 下面我舉四個我所熟悉的例子來說明,這樣的成本對于我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帶來的損失。第一個例子,去年麥肯錫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目是中國的人才短缺。麥肯錫招聘職員的時候,一方面大學生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跨國公司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由于現有的會講英語的畢業生主要是指工程師和管理人員,連在華的跨國公司都滿足不了,所以麥肯錫的報告推論中,中國在短期內不可能發展出較大的外包產業。我們的外包服務就這樣錯失良機,我們更多的畢業生不能進入跨國公司,這不是我們的損失嗎? 第二,我在美國硅谷工作生活了兩年,在硅谷兩個國家最多,中國和印度。僅僅是清華的畢業生就有幾千人,以及后來我在美國的學生。論智力和技術,中國人不應該比印度人差,但是在不少公司中卻做得不如印度人好。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英語水平是基本的一項,因為語言影響溝通,溝通影響關系。 我們的工程師和企業家不能像硅谷這樣的外國公司做強,這不是我們的損失嗎? 第三個例子,我現在在兩家大型國有控股公司的董事會擔任獨立董事,這兩家公司都有外國人擔任獨立董事,也有外國戰略投資者派出的股權董事,有來自美國的,也有來自歐洲的。應該說,這些外國董事們開始發揮了作用。但是因為語言不通,他們的作用還十分有限。這同樣對我們改進公司治理結構帶來了損失。中國銀行聘用了一名美國人做首席風險官,他原來是匯豐的高管人員,充分顯示了他的語言力,遺憾的是他不久提出了辭職,他需要帶三名翻譯,還是無法與我們的管理層溝通。中國銀行已經是我國最有國際化的銀行之一,我們的企業不能用經驗豐富的外國企業家管理,這不是我們的損失嗎? 第四個例子,我們清華經管學院,我現在在清華經管學院擔任一些管理工作,清華經管學院和商學院合作開設高級經理培訓班,我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考察了一個星期的課程,全部課程配有同聲翻譯,其中一位是我80年代在哈佛留學時的中國同學,在這個課程中,我有很深的感觸。其中一位哈佛來的教授,第一堂課用英文教授,學生反映效果很不好。碰巧的是這位教授原來是復旦畢業的。第二堂課改用中文,效果就很不一樣。這是一個簡單明了的例子來說明單純語言的效果。因為經濟學家在研究中,我們很少能找到被稱之為自然實驗的東西,因為我們很難從多種因素中分解出某一因素的單種作用。當一堂課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無法分清究竟是這個人教書不行呢?還是他的語言溝通的問題。 盡管在這個例子中,我很確切的知道,我們有最好的翻譯,同樣的一個教授用英文和中文講課,效果是如此不同。當用英文講課中,企業家們的需要效果,因為語言不同被大打折扣,這不是我們企業家的損失嗎? 語言是擋在我們企業和企業家們走向世界的征途上的一座山,為了看到一個平的世界,我們必須努力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正在努力,聯想集團是一個范例,聯想是走出去的先驅,聯想現在的董事會共有12名董事,只有一人不說英語。英語是聯想的工作語言,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不說英語的優秀創業者也不得不出去,聯想并不是孤獨的,日本的索尼也聘請西方人擔任CEO,他們也并不懂日本話,反過來的例子也有。最近美國的百事可樂公司任命了一位印度女性擔任CEO,有一天我們也會看到,中國的企業家在國外的500強當中擔任CEO,這會實現嗎?我想會的,但是我們需要培養我們全球化能力的管理能力。能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是一個必備條件。我們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致力于這一教育事業,我們的老院長朱燁基多年來反復建議我們用英語授課,我們正在努力,但是相差的還非常大。我們還是以印度為例做比較,印度領先的商學院是印度管理學院,其中有七個校區,我做了一些了解,他們畢業的MBA學生如果在本國內就業的話,他們的平均工資與清華經管學院畢業的工資是差不多的。由于他們的畢業生一部分可以到紐約倫敦的金融機構畢業,這樣使得他們的全體MBA平均工資遠遠高于我們的畢業生平均工資。因為我們的畢業生很少能去紐約、倫敦。 當然有經濟學分析頭腦的人,馬上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雙語能力的回報如此之高,對語言的訓練就應該有需求。不錯,我完全同意,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投入不能說是不大,我想大家都有體會。但是我們的一種體會是,我們學語言的過程我們經歷過的各種生產過程中效率最低的一種。在外語的學習上花了多少小時,我們的學生在外語的學習上花了很多小時,但最后的結果仍然令人失望。為什么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生學習外語,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是為了英語。我在美國的大學每年招收博士生,中國學生出國時考的GRE的考分比美國學生還高,但是他們到了美國以后,其中的一部分無法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非常有才華的學生不能發揮他們的潛力。這真是非常的遺憾。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英語教學的一個失敗。不僅僅是重視英語學習,還重要的是要改變學習方式。這次全球化企業家論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平臺,讓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全球化的下一步。我認為在全球化的下一步中,人才配置的優化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實現這一目標的基點是要有一個共同的語言平臺,這類的語言是狹義的平臺。可以想象一個只講上海話的企業很難成為一個全國性的企業。同樣不能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之一的企業,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下的全球化的企業。我們在全球化當中遇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可能還是文化間的差異,但是文化之間的溝通,通常要從語言開始,如果語言不能溝通,文化又怎么能溝通呢?在座的都是致力于全球化的企業家們,對你們來說,在思考全球化的下一步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回過頭來再想一想,我們未完成的事情。削平語言障礙的山,世界在中國企業家面前應該是平的。 謝謝大家。 主持人: 謝謝錢教授的演講。 接下來我們還有很多重量級的演講嘉賓。在這里,我也想敬請我們接下來的嘉賓能夠控制時間,把您的演講盡量縮短在15分鐘之內。 項兵: 大家早上好!很榮幸來這里參加這次盛會,我是第一次參加環球企業家這類會議,參會的人很多,我和郭廣昌是很好的球友一以外,大家知道從92年到現在,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三,中國企業的機會和挑戰在什么地方。 第一,我把我個人在這方面的思考跟大家進行一下交流,希望能提出更多的問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中國民族企業的應對之策。全球化,經濟一體化已經被大家所接受。大家和全球化同步的向點,我需要強調的是,第一,包括在座的很多跨國公司,已經具備了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中國很少有企業具備這個能力。 另外一點,我強調,已知的產業資源和現有的行業基本上也瓜分完畢。這兩點至少和全球化是同樣的重要。再往下看,隨之而來的中國企業應對全球化的挑戰,第一條,過去幾年一直在強調,我們要了解中國必須了解世界,不了解世界不可能了解中國,因為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是全球的挑戰,中國企業必須具有世紀觀,全球觀。第二,我們需要關注新的核心能力。全球對話,全球的能力,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新的組織結構出來了,是皇馬的概念,不是中國足球隊的概念。新的組合形式是跨國企業,在主流行業,成為主流行家必須具備這個能力。再往前看過五年到十年,新興市場在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是與日俱增,但是金山寺在50年到30年之后不會像很多人估計的那樣,我們會突破全球,我覺得有很多空間。如果整合全球資源在將來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十年,全球競爭之中成為最主要的因素的話,那美國的優勢是無可置疑,美國作為國家整合全球人才的能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信優秀的大學,甚至來自全世界的優秀的大學生相當一批留在美國。美國的跨國公司在整合全球資源能力方面,集中度越來越靠近美國。當然美國在重要的國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許西歐列強之中有若干國家靠國家整合資源的能力是大受限制。未來十年到十五年,全球化過程中,歐洲的跨國公司有一批頂尖的公司,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可以和美國的跨國公司相提并論。我看到了雷諾和日產的結合,日本的制造,法國的設計,我們也看到奉獻自我的這種轉型。日本作為國家整合全球資源的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現在在世界列強之中,美國的優勢越來越大。新興市場,作為最重要的新興市場之一,我們國家在兩個方面都需要做非常大的努力,我們作為國家整合全球資源和世界頂級的國家相比,相差甚遠。我們在座的企業和真正的世界級企業相比,也相差甚遠。到目前為止,將來在全球中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兩條腿,我們沒有一條腿具備。所以我們全球競爭的前景是不容樂觀。 我們占全球GDP的4.5%,我們改革開放的國策,使得中國的外貿到了一個空前的狀態。我們過去的投入主要是靠要素投入,中國企業的成功主要是主流產品在非主流市場的成功,高附加值活動,能在高主流市場中撬開縫,企業少之又少。華為只能是很少的例子之一。加上世界對高附加值產品,對中國是封鎖,至少不是積極推動。日本、韓國崛起的奢侈環境,中國企業不具備。即使你有非常好的技術,如果主流市場不讓你進入的話,技術難以維濟。市場化技術走到今天,市場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市場關注中國,而不是全球。我們的著眼點太技術,而不是人文和技術。市場經濟的偉大之處在于創造偉大的商業機構,不是技術,而且商業機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人文,沒有人文很難從科技的角度發展。我們對科技的重視不夠,我們對人文的重視不足。對人文的重視不足,我們和全球的對接能力會大大折扣。 當然最近有些討論,中國的改革開放,當時97年曾經寫過內部的文章,幾乎所有大國的崛起都是改革開放,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五年到十年以后,全中國的市場,你能不能在全球生存還是另外一個問題。用這種思維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中國人沒有選擇的選擇,只有真正的擁抱全球化。我們的挑戰是更多的,到目前為止,在企業層面,我們的業務模式還是以價格戰為基礎,以價格戰為基礎的業務模式,對發達國家文化和中產階級變成了無產階級,我們期待了很多亞非拉國家的就業機會,我們樹敵很多,原因之一跟我們的業務模式是息息相關的。在座的企業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企業家需要更多的藍天,我們需要更多的像芭比娃娃這樣的公司,創造一批中產階級,否則的話,我們國內很難出真正的中間階級,全球的問題是外交問題。國際競爭給中國企業留的時間很少。所以我想提幾個超越,同時還有思維的超越,學會與世界對抗世界,不是與中國對抗世界。超越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是無可置疑的。沒有大規模按照的創新。我們的世界之中是沒有中西之分的,沒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過多的自主產權在各大武林高手要封殺的時候,效果可能是不好的。即使拿到了,也沒有主流市場。任何一個國家自主對抗全球都有可能。給人文資本的準備,我希望未來一年兩年詳細談這一塊的東西。今天我們很難做到整合全球人才,我們必須問,為什么選擇華為,這個問題必須回答。我們從高中到大學到現在,對人文的重視不足,這是限制我們下一步發展的最大的因素。剛才錢教授談到,我們中國有很多留學生,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成為世界500強的CEO。我認為原因之一,對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去年參加一次討論會,世界經濟論壇做了一個調查,中國的老總和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的老總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必須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為什么? 我希望企業界的朋友,政界、學術界的朋友,我們集思廣益,多一些建設性,少一些摧毀性,多一些同情和支持。因為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史無前例,我們只有4.5%,我們起步很晚。聯合麗華在全國有300多名大將,每一個國家有十年以上。我們還談到自主培養,奧林匹克比賽,無論跆拳道起步早,起步晚都是一樣的。中國的企業家必須有顛覆的思維,全球的思維來應對下一步。 應對全球化挑戰,視野思維,至少我認為需要有一個顛覆式的電影。跨國公司整合全球的速度都在降。我們需要新的能力的打造,與全球對抗,否則我們出不了自己的一攤。我們出不了自己的諾基亞。從國家和企業必須研究,我們才知道我們今后的挑戰在什么地方。我們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我們才有可能實現我們中國在世界的和平崛起,我們才有可能將來五年到十年走上世界。有一批真正的世界級企業,在主流產品,主流市場有重大的品牌影響力,可以給中國乃至全世界帶來一批真正的中產階級的企業,給員工帶來世界的回報,同時又給股東帶來回報,這是真正的世界級的企業。 謝謝大家! 主持人: 謝謝項教授,項兵教授果然很模范。剛才他告訴我們很多在座的嘉賓說,中國企業要有世界觀,在這里我也想多加一句,項兵教授很有時間觀。接下來的嘉賓也能夠有非常好的時間觀。下面我們請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先生為我們進行主題演講。 劉永好: 各位企業家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在這兒說一下關于全球化的問題。我想結合我們集團走出去的一些經驗談一談我們全球化的一些體會。 我想就三個問題進行討論。第一我們的成長。第二我們的一些困惑。第三,走出去天地更寬闊。改革開放28年,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成長。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一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力軍,民營企業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現在民營企業已經占到國家GDP的一半或者以上,就業已經占到60%,新增的就業已經占到70%或者以上。也就是說,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的力量之一,得益于國家的改革開放,得益于我們中國巨大的人口,得益于巨大的市場,得益于我們中國的勤奮、敬業和拼搏。民營企業創造起來了,中國特色的企業生態環境已經逐步建立起來了,中國企業是國有、外企、民營,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這種和諧生態的格局下,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第二,我們的困惑。 經過28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有了極大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有了極大的改善。城里邊樓高了,街寬了,車多了,企業發展了,我們的企業們生產的產品也多了。當然了,有中國13億人巨大的市場作為一個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我們的產品的規模可以做得比較大一點,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就比較有底氣,市場的底氣,當然再加上我們的勤奮和拼搏,再加上我們的聰明才智,再加上我們的市場化的進程,我們的民營企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們的外企和國有企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的產品市場逐步飽和了,我們開始向國外出口產品,一年比一年多,一年超過一年,以至于現在有人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是的,你到外面看一看,在美國、歐洲、東南亞甚至在非洲,中國的產品比比皆是。在這個大格局之下,出現了什么變化呢?中國的企業發展,中國的就業,中國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但是帶來的問題也多了。去年有幸我到美國跟一個中國政府的一個重要的代表團到美國,在美國華盛頓州,大概有十幾個將近20個美國議員跟我們對話,其中有一個議員先生跟我們對話,劉先生請問問,由于中國產品的沖擊,我們州的失業率上年增加了1%或者左右,那么請問,您給我一個說法。讓我給我的選民一個交代,怎么樣讓他們理解? 我說議員先生,中國的產品出口到美國比較多,這是對的,但是我們分析一下中國的市場的產品,中國產品出口到美國去,更多的是衣服、襪子、玩具一些小電器。那么中國也從美國進口大量的產品,進口一架波音飛機要花我們一億件產品,這是其一。其二,在中國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有外資企業。也不少從美國到中國投資的企業,他們生產的產品再輸到美國,應該說美國的企業生產的產品。這是第二。 第三中國市場經濟的體系正在建立,民營企業正在茁壯成長,而民營企業里邊,他們生產的這種衣服、鞋子、帽子非常多,他們多數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就是在中國沿海地區的這些眾多的民營企業里,他們的企業家非常努力,很勤奮,按照市場的規則去做。他們是市場型的,我們為中國的這些企業家們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非常勤奮,非常努力。更重要的是他們背后有一億二千個來自中國西部地區貧困的農民,而這些貧困的農民在中國沿海的這些工廠里,他們得到了每月150美元的收益,這150美元的收益對于美國的家庭來說,一頓飯都不夠,但是對于中國農民朋友來講,這是他們的驕傲,這是他們全家生活的保障之一。我希望美國的市民,美國的議員能夠看見,購買中國的產品,不單單是市場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幫助中國貧困地區的農民的脫貧致富盡了一點力,某種意義上也是光榮的。所以我代表中國的企業家們和中國的這些農民工們感謝你們!希望通過你們向美國的媒體,美國的人民解釋一下。 話是這樣講,另一方面,中國的出口越來越多,外匯也越來越高,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很多產品現在已經受到很大的壓力,提高關稅,技術壁壘,政策壁壘,已經成為現在不少國家在對待中國產品出口的問題上采用的一個手段之一。怎么辦呢?中國國內的市場已經相對比較飽和了,競爭也非常激烈,怎么辦?必須走出去,開拓第二個市場,這是我們民營企業,也是中國企業必走之路。 我們中國由于有巨大的市場,由于我們的政策比較好,我們的企業得到發展,我們的企業在逐漸做大,在做大的同時能否做強,沒有國際化做強,沒有參與國際化的建設,這就是做強的一個具體做法。 在這方面,我們集團有些體會。 我們集團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已經搞了九年,三年調研,三年虧損,三年盈利,這九年來我們有非常多的體會。由于時間關系,我簡單講一講。 我們走出去必須有一個國際化的法人治理結構,沒有國際化的法身治理結構,走出去將會困難重重,不少的企業走出去了,又回來了。為什么?它們不適應,不適應國際化的這種治理結構,沒有國際化的人才,沒有這種國際化的財富管理體系。這顯然是不行的。當然還有語言、政策、法律等等這方面的不適應。 中國自主的產品是什么呢?多數是一些中低檔的產品,比較高附加值的產品,中國的少。中國的農產品比例越來越少,六年前,中國是世界上大豆的出口國,十年以前,中國是棉花的出口國,現在中國黃豆的60%是靠進口,棉花的50%靠進口。玉米、小麥進口的可能性還在增大。而我們出口的這些產品,豬肉、雞肉越來越少,而且還不斷的進口,為什么?因為我們的人均土地占有資源在減少,我們沒有這樣的規模。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們的企業的規模不夠大,我們的實力不夠強,我們國際化的水準不夠高,我們走出去的步伐不夠快。在這方面,我們集團在農業方面已經有24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有千萬員工,年銷售超過兩百萬的企業。我們和世界優勢企業比,我們的差異極大。怎么辦?中國13億人,農民的市場,我們完全有能力,有可能做成世界級的企業。在今年年初,我們定下了我們新希望要走世界級農牧企業這樣的目標,按照這個目標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這就是我們投資關系的調整,產權更加明晰。這就是我們按照國際的標準去運作,這是我們培養管理人才。包括我們和清華大學聯辦。這是我們把更多的職務和財富讓給我們優秀的這些管理人員。這就是我們要增強企業的社會的責任感,讓我們員工,我們每一個人要對社會有責任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的企業經過了三年,逐步成長起來,現在在越南我們有三個工廠,我們在越南一年的回報率超過了30%。在菲律賓我們有兩個工廠,現在銷售的勢頭也非常好。我們希望在三年內,在國內工廠超過10家。我們現在在海外投資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回報,而且得到了國外政府的認同。我們在國外實行了與我們所在國的這些人民或者是我們的用戶為善,為友的這樣一個情況。當地的工資是一百塊,我們實施的是一千塊左右。是所有的外資企業里面最高的。這樣做的結果,我們沒有勞資糾紛,我們沒有罷工,我們的員工的穩定性極高。所以我們的產品質量也相當穩定,我們的價位的提升已經成為越南市場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我們剛剛去的時候,在越南市場,盡管我們的產品質量非常好,人家說不行,為什么呢?因為前幾年,中國的這種低價產品在越南市場上到處都是,人家認為,中國的產品就是低價低產。害得我們好苦,三年時間我們做營銷,做服務,做信譽。現在我們的產品可以跟美國、日本、歐洲的產品一樣受歡迎。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我們樹立了中國企業,中國的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做的。 我們走出去也有我們的優勢,我們中國人勤奮,我們市場化的行為要想有政府的支持,特別是在東盟,東盟各國,我們有比較多的優勢,只要我們認真去考慮,認真去做,我們一定能夠做得會比較好。 今年5月18日,國家商務部和全國工商聯在北京召開了一個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經驗交流會,吳儀副總理親自參加了座談會,會上我做了第一個發言,我談到了我們企業走出去的經驗和教訓,談到了我們在越南,在菲律賓,在孟加拉斯坦的一些情況,曾經四次鼓掌打斷了我的發言,這是中國政府對我們的支持,我們下定決心走出去辦企業,更加規范我們的行為。使得我們企業的國際化水準提升。使得我們能夠在不長的時間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主持人: 謝謝劉永好先生。我們想全球化,國際化并不僅僅只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同時我們看到的還有一些跨國企業走進來。接下來為大家請出來的演講嘉賓是來自跨國公司的代表,我想他們能夠跟我們分享一下他們所看到的,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國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有請通用電器全球副總裁陳治先生。 陳治: 主持人,各位嘉賓好!我們說全球化,免不了希望有些全球化的領導人才,我呆會兒用15分鐘的時間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經驗。通用電器公司是愛迪生創辦的公司,目前來說45%的營業額是從全國各地來的。我們的部門有六個部門。橫跨工業、金融、傳媒跟娛樂。目前我們在國內有40個經營實體,所以在國內我們也累積一些經驗,我們在想,我們培育人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培育什么樣的人才。大家了解,對于企業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成長。成長是企業的一切,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呢?我們要培養能夠帶領企業成長的人才,經過我們歸納,增長性的企業領導層的特點,增長型企業必須要專注對話,也是以市場和行業的行動為主要的衡量指標。第二,這個企業領導必須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思路要非常清晰,思想要非常清晰,能夠將戰略簡化成一個具體行動,而且敢做決定,而且必須能夠把溝通做得非常好。溝通不好,所有這些戰略,所有行動沒辦法得到很好的實施,這一點必須要能夠有想象力和勇氣。如果永遠是墨守陳規,蕭規曹隨的話,在市場變化這么快的時代,是不太容易能夠站高站遠,把事情看清楚,把事情帶到一個更高,更好的臺階。所以必須有想象力,敢于用人,能夠嘗試新的點子。同時企業必須有包容性和親和力。必須有親和力,才能夠調動團隊的積極性跟員工的忠誠度,而不是高高在上。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有一種誤區,職業經理人把管理學好,我們的任何行業,任何公司都能夠行得通。任何領導人都必須有一個專場,你在一個領域必須專精,而且在這個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作為自信的源泉。不斷推動發展和變革。 另外從企業增長可以看出來,在目前來說,整個市場的要求,企業不止是利用你的資源,利用你的能力,去做一些兼并企業,同樣更重要的是企業如何能夠真正有機的增長。就是說怎么能夠使企業獲得這個業務。如何發展,什么樣的人才是我們需要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展現領導才能的機會。能夠承擔一些超出常規范圍的挑戰性的工作。 今后在五年中,技能的培養,接下來希望能夠發展他的能力,如何能夠把這些能力發揮出來,在領導方面的能力,這個時候希望能夠在團隊上帶一定的團隊,發揮他的領導能力,企業發展在順應的時候,很多發展,成長人才。在一個增長好的企業環境里,能夠打順風球,能夠帶領團隊,能夠結合團隊,能夠在市場上有所作為。所以在培養的時候,順境、逆境都需要。同時希望能夠在早期接觸一些在行業里面比較成功的楷模。一個成功的楷模對一個人的成長是有很大的助力。 十年以后,我們希望這個人才能夠真正的對整個業務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必須需要一個全面承擔一些公司業務的責任,并不是在旁邊做一些政策性的東西,必須實質性的負責全盤的成敗。這個時候并不是說在小范圍之內做得好,必須在各個行業建立很廣泛的人際關系。從一個平均的資源的開支跟花費,課堂的東西能快一點,真正能夠承攬對領導人培養很大注意是說,代理一個項目去做,或者說實際有些機會,重大的一些責任,是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公司里面來說,我們對領導力和培訓的課程也是圍繞著這些方式來分。萌芽階段,到發展中的領導力的階段,然后到高級領導者的培養。 課堂上的培育或者是工作上的培育,并沒有辦法真正培養一個真正好的領導人。為什么呢?我們要探討一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通過生物群落以及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好人才,但是還有環境,而且還有相互交叉的作用。所以我們認為,怎么樣才能夠培養、構建出一個領導力,生態系統,領導力的一個培訓。同時在工作的時候,你必須發展出大家共同的價值觀。然后能夠傳達業務的一個機制,非常清楚的對運營的這些機制要非常了解。同時,在發展過程中,要使一些更高級的領導能夠參與這些運營的知識和挑戰。然后你必須要做出很多簡單的的一些業務舉措,并不完全蕭規曹隨,而且做什么事情,要有責任感。在公益活動方面,慢慢培養出來,真正把領導力培養出來。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在公司管理體系,管理流程,在這方面來講,經過很多年的摸索,然后得出一個業務的程序和運作機制。比如說我們每年在前面第一個季度,我們會有一些培養和計劃。整個公司的CEO花28天的時間深入所有人。還有包括策略,公司所有的誠信,然后跟遵紀守法,另外第二年的運作,我們分享一下如何培養出接觸本地的一些領導人才。挖掘本地人才,國際化培養道路。也就是說,很重要的一點,剛才講的那些是基本的價值觀,又要找一些好苗子,給它各種東西訓練,很重要的一點,好的領導,一定要變成它是一個楷模。我們94年的時候我們就面臨一個挑戰,我們希望在中國辦成一個最本地化的國際公司,也是一個最國際化的公司,所以我們在人才方面來說,我們到目前來講,我們的管理階層,我們五個人,還有海歸派,還有主編三結合,而且我們的人才也到國外去做。還面臨著國內的培訓工作,培訓工作是一些知識、嘗試,而不是表現你的技能。比如說你要出去,你跟老外在同一個平臺。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它的一個道德標準怎么樣。所以說價值觀,我發現GE的價值觀跟中國的文化是非常兼容的。一個 在培訓,在企業的生態系統,更重要的是國家跟社會,里面建立很好的生態系統,培養國際領導人才。我們感覺在中國是很好的社會的生態系統。在改革開放來說鄧小平說三個一點,跟GE所說的速度、精簡、資信是異曲同工的。還有三改一加強,再不行就關、停、并、轉。 同樣之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就是市場,也就是為客戶服務。這些東西為生態環境,基本上來講,是跟整個信息管理是相結合的,能夠把這些當作一個口號。這兩年來說,在國內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我們在國內發展成功,我們也感覺到很多員工,這種驕傲和屈服的心態出現。剛好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我們也是借此機會,也說一下我們在管理方面的八榮八恥,能夠真正培養出在國際方面的管理人才。一個人才的培養是在一個大環境,大市場,大競爭的環境下才能夠培養深,鍛煉人,我們很幸運的,我們中國同樣會是中國第二大市場,也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所以看得出來,中國未來企業的頂級的企業人才,在過去到現在,最多的人才是美國,因為美國是最大競爭最激烈,最高科技的市場。未來可以看到,中國提供非常好的平臺,人才培養平臺。未來的國際企業以及人才肯定在中國市場培養絕對是亞洲最多的。但是同樣之下,并不是在中國的同事,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到國內,未來中國環境之下,會培養出很多各種不同,有綜合機會的領導人才。借此機會和國內的企業相互共勉。我相信各位一定可以讓中國企業變成國際化的企業。 主持人: 接下來我們還要邀請一位跨國公司的代表,DHL大中華區總裁許克威先生。 許克威: 各位朋友,大家好! 剛才聽了很多全球化的想法和概念,利用我的這一段給大家介紹兩部分。第一個是從物流、運輸這方面的角度來看全球化。第二,討論很多商業學校里講的,我想給大家提供一個機會。 剛才前一段開始講得很好,語言是很重要的工具,我算是老的海歸,所以中文實在不是很行。 今天我代表的是DHL,這是一個運輸公司,是一個物流公司,我們的主公司是德國郵政。 行業有四個特別長的特別重要的,第二個是自由,您對更多的通過自由貿易協議來開發你的市場。第三是所有的業務當中的一個重要的事情是外包。第四是電子的數字化,全球化帶來了非常多的業務量,大概是9萬億美元,這是全世界GDP的兩倍,我們可以看到,從歐洲、南美一直把業務轉到了亞洲,所以說現在亞洲業務量非常多,包括亞洲內的和亞洲之外的,這個亞洲業務量非常大。每一個地區都是貨物運輸的,它們需要貨物和資本的流動,這種流動很可能是通過鐵路、公路或者航空、海運運輸。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是我們的運輸的問題,很多在座的都是DHL的大客戶,要討論一下運輸的問題。 今天中國FDI吸引量是最多的,我們大概是一共有72億美元的這種FDI的投資,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走出國外。與此同時我們怎么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呢?自由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理解要做生意那個市場的情況。大部分中國的公司,在過去都是希望能夠如何能夠建立他們中國的國內市場,而不是考慮出口的問題。我們需要的任何一個公司要想走出海外的話,都必須要和一個全球市場融合,必須要建立一個全球的治理結構,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環境,讓你的人力資本能夠非常好的得到運作,成功一個非常成功的全球化經濟,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計劃。第一步,你要很好的了解市場,我們必須要進行全球化的思考。我們DHL,我們是怎么把我們的公司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在90年代的時候,我們是一個政府機構,是德國郵政的業務。從1990到1997這段時間我們開始計劃怎么樣改革我們郵政的業務,同時開始進行國際化,怎么樣能夠獲得我們在國際的業務。 我們必須要成為一個物流公司,這是我們目標,我們必須要注重物流這方面的發展。今天10年到15年之后,我們現在正在考慮如何成為我們全球客戶的首選。90年代的時候,我們是一個非常小的公司,我們虧損6000億人民幣,年凈利潤大概是400億人民幣,我們涵蓋的范疇是在全球,現在全球員工加起來是50萬人。這是我們的架構。我們在德國有我們的德意志銀行,有我們的郵政業務,但是在德國之外,我們用的是BHL,這個涵蓋了快遞的業務,包括物流的業務。 全球228個國家,我們代理的是NO1業務,這是我們的規模,這是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我們有非常大的海運和航運的這種能力。我們還能夠重新規劃這種一體化的物流市場,我們現在的能力,如果要想在全球擴展的話,必須要有很好的一個平臺,一個框架,也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好的IT的這種框架,讓你所有的市場都能夠通過一個中央的控制的電子系統聯系到一起,對我們來說,航運非常重要,我們在全世界,在228個國家都是有我們的投入。另外一點,我們要討論的就是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我們的顧客,你怎么在全球范圍內和顧客互動呢?對我們來講,我們有多層次的客戶從上面一直到下面,從全球的客戶,地區的、國家的等等。這是一個我們需要的一個結構。讓你和你的業務合作伙伴能夠更好的互動。對于我們來講,全球化思考,我們在中國做生意,必須要考慮全球化的同時,就是要考慮怎么本地化。我們是80年和中國簽署了一個協議,我們非常相信當地人的智慧和技術。所以說我們現在在中國的時候,就是和我們當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投資,一起來共同經營我們的生意,我們現在等于說是投資都是一半、一半,占到了中國市場的90%多。這是我們的一些運輸的車。 剛才陳教授剛才講的就是領導者怎么培訓呢?實際上我們也開始在上海建立一個物流大學和當地一些大學,我們建立這樣一個結構和基礎設施來培訓我們的領導人,來教會大家如何進行學習,培養他們的人才,進行這種再培訓等等,也包括所有物流的各個方面。這些培訓計劃能夠培訓非常多的員工,原因之一,培訓的目的就是要培訓物流專業人才來服務整個最新的行業,最新的領域,在中國這個市場。所以說,供應鏈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對于我們來講,外包是行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希望在全球化當中,我們必須要考慮怎么來管理你的業務鏈。這些公司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都是我們的客戶,我們一起做生意,我們管理我們的供應鏈,這些是我們供應鏈的結構,我們在這當中是做一個物流的提供商,從倉庫管理、運輸等等,從這方面入手,我們成為了整個的物流提供商,加入了他們的供應鏈一直到零售各個方面。 所以說,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也會要留住這樣一個發展的勢頭,我們必須要考慮到供應和需求這兩個方面,現在中國發展非常快,對于所有全球的這種行業的這種玩家,我們都需要進行平等的競爭,而不是建立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我們的經驗當中,當地市場的能力是一個好的事,理解這個世界和這個市場來深入它,理解是一個關鍵。如果你要在那個行業,那個市場做生意的話,你必須要了解那個市場,不僅是業務,要了解人和文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實際上在過去中國很多企業走出去,有很多的失敗,可能是他們不了解當地的一些文化和工會的一些問題。 最后就是語言也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全球化是通過相加來實現,也不是線性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結構和系統才能實現。我們必須要完全的了解所有的市場,你想進入的市場。我今天想對各位說的是,要想全球化,必須要進行全球化的思考,要了解你的目標和你的實力。 我就進到這里,謝謝大家! 主持人: 謝謝許先生,許先生今天在英文和中文之間自由的交換語言,可以算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需要的企業家的典范。 謝謝! 上午主題演講,接下來我們要迎來最后一位演講嘉賓。有請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郭廣昌先生。 郭廣昌: 謝謝子墨,謝謝各位! 現在論壇是越來越多,大多數是本土企業家自娛自樂,環球不一樣,還找了一些老外來和我們一起自娛自樂,這說明我們全球化的確走上了第一步。中國企業一定是全球化的一個受益者,中國也一定會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最讓我們擔心的是,各位也聽到一個現象,凡是我們賣出去的東西現在越來越便宜,我們的鞋子,我們的彩電,我們的衣服,凡是我們要買的越來越貴。像鐵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在也賣那么高的價格。所以我們就在考慮。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首先要想的是,人家為什么要買,他們到中國來,對他們來說,他們看重我們什么,他們寄托我們什么。這是我經常跟很多外企在交流當中問的一個問題。你們來看重我們什么,你們想要什么。其實我覺得,除了為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以外,肯定看重很多東西。比如戰略機會。在中國全面的城市化進程,中國的城市人口到2002年將達到9億,增加45萬億的靜態投資。起碼持續10年以上中國全面邁向工業化的過程,為中國的原料行業,能源、物流行業將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廣大的契機。正在開始的全球中低端制造業在中國進行產業轉移。還有中國的信息優勢,中國多年的全球第一經濟高速增長率,同樣第一的,高引資率和大量的中國經濟持續下滑,再比如人力資源優勢。在講人力資源優勢的時候,我們除了有可以補充的勞動力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企業要素,就是我們有一批干活兒不要命的企業家,這個在國外是很缺的。我們缺了一批有創新力的中產階級,他們看重我們什么呢?我們有巨大的市場。 所以我們應該對中國的市場,更具有洞察力。更接近這個市場,因為畢竟我們能夠感受這個市場在什么樣的變化。他們也看重我們有產業配套和裝配制造的成本優勢等等。而這些優勢,我的第一個全球化的想法是我們首先知道我們的進步是在哪里。我覺得根很重要,我們缺資本,第一條。其實我們不缺錢,我們缺資本。我們缺把錢變成資本的有效的市場,所以我們必須走資本的國際化。 第二,我們缺技術,只要我們能做的,我們都有競爭力。我們必須把我們的產業鏈從低端向高端轉移。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上加以投入,創造我們的品牌,可以說我們所做的所有的全球化都是圍繞著這幾個核心要素在展開,聯想也好,TCL也好,他們圖的什么,就圖這點東西。但是我們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你在看重別人的優勢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從第三點,我們的結論,也就是非常清楚,我們應該植根中國的比較優勢,匯聚全球的成長力量,在吸取全球力量的時候,我們別忘了我們的根在哪里,我們要不斷培養自己的根,不斷加強我們的比較優勢,而在考慮我們自己已經建立的優勢的時候,千萬別忘了,跨國企業已經在分享這些優勢,這些優勢已經不是我們獨到的。所以我們必須去全球去吸取資源,去學習能夠帶來我們成長的力量。所以現在的追求非常清楚,我們的核心追求是匯聚成長力量,中國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能匯聚的成長力量,也要以全球的眼光來匯聚全球的成長力量為我們所用。我非常同意前面教授講的,英語非常重要,現在找了一個只會講英語,不會講中文的助理,放在車上。在車上的時間就練英語,沒辦法。中學的時候,以前基礎太差,發音太差,英文學起來太差,但是我沒辦法,我們必須這么做,這就是我們的命。我們的命。我們有一一群干活兒不要命的企業家,我們有一群能夠把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的企業家,因為我們在不斷的學習全球的眼光,不斷的加強我們在全球范圍之內,整合資源的能力,我相信中國的企業都能做到! 謝謝! 主持人: 下面我們將會迎來五分鐘的茶歇時間。 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我們下面要進行的是中印論壇,印度是大家非常熱衷討論的一個話題,大家分享印度寨這幾年崛起的經驗,我們現在經歷的這樣一段歷史,很多人都會認為,它是中國和印度的兩大崛起,有很多數據都顯示說,在這個數據當中,四個國家占到了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這個總量超過了歐洲。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中國和印度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競爭關系,存在著什么樣的機遇,接下來我們有來自中國的嘉賓,還有來自印度的嘉賓,可以為你提供這個答案。首先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們中印論壇的主持人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教授。下面由項兵教授為我們做精采的主持。 項兵: 今天我真的很榮幸和我們七位專家在一起,討論中國和印度問題,無可非議,目前大家普遍看好的是中國本土。這兩個國家的發展對將來世界,不僅是經濟版圖,而且是政治版圖這一塊。今天這七位專家,有些對中國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有些對印度有相當深的了解,有些在中國和印度都工作過,所以環球企業家把這個論壇組織起來,真的是不錯。我也和大家一樣,共同希望我們七位專家給我們帶來一位精神的盛宴。論壇的基本格式是這樣的,每一位嘉賓給五分鐘的時間,介紹一下自己的公司,介紹一下思路。重要的是大家提出問題,基本的模式就是這樣的。 Deepak ADvani: 大家好!我是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市場總監。我是出生在印度,我16歲到美國,大部分時間是在美國工作的,但是我也中國和印度花了很多的時間,我非常高興來到今天的小組討論和所有的嘉賓們一起討論,很有意思的是,150年前,50%的GDP是來自中國和印度,而我們現在看看接下來的十年到二十年當中,中國和印度也是發展得非常快,在這個世界領域,地位提升得非常高。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可以從個人經歷當中來討論一下。現在有很多的原因解釋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司他們的競爭壓力,我們來看看,網絡的力量,使得世界是平的,就像剛才一個演講人說的,現在很多的方面都發生非常大的改變,如何來讓他們的業務變得更加 有效和高效呢?讓他們更加有競爭力呢?如果你看看中國和印度的話,我們實際上有非常高的貧困人口,我們的基礎設施在改變,我們現在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力資本非常有能力,他們能夠做非常多的事情,我們可以做很多外包的業務。這個讓印度和中國都能夠在世界的領域上越來越強。還有很多中產階級的出現,包括印度和中國,他們對于很多跨國公司來講,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吸引人的因素。所以中國和印度為什么是每一個全球CEO考慮的重點,因為中國和印度可以幫助跨國公司變得更加有競爭力,與此同時,也能夠帶來非常大的業務提升的空間。希望呆會兒我可以和大家討論、討論中印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謝謝大家! 劉積仁: 大家好!中國和印度得到全球的關注,最近有一本書描述得很準確,這本書說,這個世界產生了30億的資本主義世界里參與競爭的人。事實上,在我們中國的人的心目中,我們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路線,在美國人和歐洲人看到,中國人好像是走了一個他們過去走的這樣一條資本主義的道路。實際上中國和印度加在一起是整個20人。這20人加入到了市場經濟競爭的進程中,大規模的改變了整個的格局,個對整個社會和市場都產生了沖擊。我們兩個國家,首先是我們消費了全世界許多的產品,我們又是一個生產者,我們做了全世界,像印度的朋友說,印度是世界的工廠,我們中國人說我們是世界的工廠,事實上我們在做全世界可以在這個時代向中國和印度轉移的這些工作,而這些工作對整個的市場經濟帶來了一個重新的調整。中國和印度能夠成為全世界的主流,因為我們無論從購買還是制造的因素,對全球大的企業都產生了對他們的組織生產方式,思維模式,所有這一切最最基本的因素和要素的一些中心和影響。對中國和印度,可能來自于全世界的討論,一方面是我們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威脅。事實上,我們中國首先是面對著威脅,然后開始發展成今天的機會。如果25年前,中國的開放,我們感受到是一種威脅的話,今天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種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機會,所以我認為,中國和印度,將會成為世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高群耀: 在過去十年當中,我一直負責微軟這方面的業務,在這個企業當中,所做的工作,美國、中國、印度這三個國度對這個行業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關注非常多。如果在過去三年當中,業績在整個全球不太景氣的情況下,以一個高速度發展的話,我們的股價翻了四番,這其中最主要的加速器就是發展中地區。而發展中地區里面主要的之首是中國和印度。而中國和印度如果說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有些進展的話,其中一部分的創新發揮了一部分的作用。其中創新之一就是把中國和印度作為一個行政區來管,在過去一年當中,有人開玩笑說,有一半是在印度,另一半時間是在印度尋求資源。從這中間我們悟出了很多東西,上次我在印度,一個月前和我們幾百個員工開會,正好印度當地的新聞周刊有一篇文章,上面是大副的周恩來和尼克姆兩位總理的照片,中國、印度哥們。上面講到了很多有共同的龍象之爭。有人說今年是日本威脅論,明天中國威脅論,后天印度威脅論。 林德茂: 大部分時間我還是中國人,還是以中國人來做這件事情。其實跟很多跨國公司來參與市場的開發,同時使很多優秀人才參與市場,我的目的其實很清楚,希望能夠把印度在軟件外包的技術跟知識轉移到中國的開發中心來,同時跟國內的伙伴有機會能夠有一些交流,更進一步的我希望能夠把中國的人才提升到國際人才的地位。我覺得應該是與象共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中國印度都是有超過五千年文化之國,兩國文化的交流以及兩國技術的交流,都是需要大力的配合,因為大家都是有非常根深蒂固的文化的古國。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大家往遠處看,未來全球十到十五年,全球的命運就在中國和印度,今天大家有機會踩在未來機會的動脈上,我相信我們都能在這個動脈上得到充分的發揮。從我個人覺得,從公司的發展到中國和印度的配合,以及公司對中國總統,以及印度對中國也是充滿了信心充滿了愿景,希望長期來說,大家是配合而不是有沖突。在長期,我相信競爭是必然的,競爭也必然是促成大家更大的發展空間的方式。我相信今天處于中印交集,相信也是一個契機來幫助社會和團體能把兩個國家經濟的融合跟未來的創業能夠有所發展。 謝謝! 主持人: 下面有請清華大學李明志。 李明志: 我是清華大學的李明志。我關于印度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更加重要的一點,我們中國和印度,彼此都面臨著很大的問題,增加國家的競爭力,所以有一點就是想考慮一下政府的作用。印度早期軟件業的發展,基本上90年以前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后來從勞務出口轉向軟件外包的過程當中,政府提供了基礎設施和政策上的支持,這方面順著市場來走。如果是各地政府建了很多的軟件園。軟件園能夠有競爭優勢,所以說政府推動的這種模式,到多大比例上能夠成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從其他的基礎設施,當我們談到中印比較的時候,中國的基礎設施遠遠好于印度,最近我們看到一些報道,現在大家在反思,一些地方建了很多的高速公路,但是沒有需求。我覺得中國政府應該從印度政府學一學什么東西不做,也許印度政府應該向中國政府學一學多做一些事情。 易春雨: 各位好!目前我們主要有七個合作基地,一個研發中心,還有營銷分支機構,這幾年的發展應該說是比較快捷的,而且我們在當地的影響力也逐年提升。目前大家都叫TCL是中國的一張名片,在印度工作多年,對中國的崛起,印度的崛起包括其他國家的崛起都非常關注,甚至提升到威脅論這樣的境界。我今天的一個主題是,中國跟印度有太多的共同性,也有太多的差異性。印度和中國的問題,可以講,任何方面都能夠找到事實依據,都能夠找到空間。而且相反的方面也可以找到空間和依據和事實。兩個國家的情況太復雜了,可以包含所有的宇宙因素。我們在外界講,今天印度威脅論,明天中國威脅論,后天印度對中國威脅,等等這一切,我認為這是一個中國跟印度崛起的威脅。不是來自于彼此的威脅,而是來自于對西方的威脅。中國經濟能夠跟印度相互發展得很好,相互協調得很好,最大的威脅不是彼此,而是對西方經濟的威脅。所以,我認為中國業界超越這樣一種討論,真正好的是對先進經濟體系的一種挑戰。在這個問題上,我會給大家一些討論。我們中國和印度有太多的相似性,在歷史的意義上,在歷史的區位上,在整個面對的問題上,人口的問題,貧困的問題,有太多的共同性,這決定著我們有共同的主張,共同的訴求,尤其在建立全球的經濟秩序,有共同的聲音和共同的訴求,同時我們中國體系和印度體系之間有不同的優勢,中國目前制造業很發達,對印度來說,這些制造業非常發達,印度的軟件業很發達,有非常好的提升。這兩個優勢起來之后,我們之間的協同效果會非常好。所以中印兩國之間的,是求同用異。 Sreedhar: 早上好!實際上公司過去兩年是來自北京,漢語學得不是特別多,所以只能用英文講話。我覺得中國和印度來講,在過去幾年有很多的探討和這樣的話題。我想跟大家一塊兒分享一下這方面的一些共同話題。我覺得,中國是非常具有雙向性的,而且在很多方面也是非常相似的。在過去三年里面,已經快速增長,在三年前中印兩國的貿易額大概在50億美金左右,今年雙方的貿易額已經達到了52億美金左右,這可以看到中印兩國貿易之間有著很大的貿易潛力。同時清華大學的一些朋友告訴我,必須要學習一些東西,在這方面有很好的例子。企業界人士,特別是印度一些企業界人士,他們在印度這塊來講,在全球方面有非常有名的一些印度企業家,就像我們的公司來講,它是一些家族企業。和一些印度的私營企業也有非常著名的一些企業家,我們沒有看到這樣同樣的現象和企業家只能在中國發生。在中國現在,我覺得中國政府正在開放這方面的工作,然后特別是允許一些私營企業家參與進來。我發現,中國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在制造行業這一塊來整頓。我在中國來講,主要走了一些小城市,我覺得非常有趣的發現,中國發生巨大的變化。你可以看一下機場和高速公路,中印兩國的高速公路比較的話,你就會發現,在整個軟件行業行業來講,中國雖然高速公路和機場方面發展非常快,但是軟件行業發展非常落后,有的時候可能歸功于印度非常好的政治體制,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非常弱,但是在基礎設施改善方面,印度需要向中國學習很多。但是在軟件方面,中國需要向印度學習。我也聽到了許多講話,講話里面提到了,雙方需要學習的問題。我覺得,這種雙邊的貿易,我們在全球范圍來講,都是最大的一些市場。 我自己的公司也覺得每年銷售額五億美金左右,這是我們的目標。目標制定起來是相對還算比較謙虛,而且我相信,中國公司也正在引入中國。然后我們也從中國購得一些大量的設備,對兩個國家的秩序有非常好的互動按照經驗和互動過程,希望中印兩國關系能夠享受一種非常互利互惠的一種狀態。 謝謝! 主持人: 我作為主持人希望提兩個問題。我的問題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從跨國公司的角度來講,你們在全球整合資源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中國和印度市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第二個問題是源自我們中國和印度的非常優秀的民族企業。我們是新生的一代,我們已經出了一批很優秀的企業。包括印度,我們中國的聯想、華為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將來五年到十年,這批企業真正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我們最主要的挑戰是什么?有哪些共同和哪些不同。坐在我邊上的來自聯想的嘉賓他有更多的經歷,他不僅管理中國市場,而且還管理美國市場。 Deepak: 我非常樂意,我覺得,許多的一些與會專家都說,中國和印度有著從合作之中會獲利很多,而且可以從彼此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有一些東西對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過去幾年所發生的一切,我發現在聯想發生很大的變化。像美國和歐洲,西歐來講的話,他們到中國來尋求一些制造業的發展,到印度去尋找軟件外包。中國和印度需要期待著能夠自己成為一個跨國企業,因為沒有任何理由使得中國和印度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性企業或跨國性企業,像日本和德國,韓國都有非常大的一些跨國企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中國、印度的企業來講,必須要認識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區別。在90年代的時候,索尼也做得非常不錯,它改變了對話,也放棄了這樣的問題,他們從哪里來,他們在做什么東西,同時在聯想,我們也正在考慮自己正在做什么東西。尤其是中國的制造行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覺得,有些東西,你看到中國的行業來講,中國的設計行業具有了核心競爭力,而且聯想內部也進行了很多的創新。說到中國和印度的關系來講,也有共同的共性,如果你看到一些文化,兩國的歷史,特別是文化來講,雙方都非常重視家庭,家庭是一個共同的文化,而且雙方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看一些古老的國家一些龐大的市場,主要是圍繞著一些大的市場,像上海、孟買、北京等,但是要看一些那些增長速度非常快的都是一些二三級城市。有些時候你不可能用一種產品滿足當地人的需要,你必須需要文化來了解當地人的文化,而且要提供隨機應變的一種戰略。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和印度,在中國采購產品或者是制造產品,但是我們采用印度的一些媒體,印度的一些媒介,使它完全本土化,同時我們在這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修復,使它融入了一些本土化的一些活動和一些特點。 比如說在一些小的城市,我們采用一些小地方的文化,當地人非常受歡迎。在上個季度來講,我們增長速度達到75%左右,這個速度非常不錯的,而且在某些地區來講,超出了HP成為最受歡迎的一些品牌。這一點,就讓我信服一點,隨著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們必須要尊重的就是不同國家在文化層面上的不同差別,尤其是在印度,他們有很多的一些中國和印度所不具有的共同特性。我發現,如果說我們按照同樣的方法去做的話,有很多的障礙。如果說把中國的產品直接賣到印度去,會有很多的一些障礙。 主持人: 我們的目的是整合全球的資源,在中國學到的東西可以推廣到相當多的其他的新興市場,在印度的東西可以推廣到中國,是貫穿到整個機構,這是一個全球資源整合性機構的必備的。 劉積仁: 首先我覺得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競爭的世界,可能太關注了國家和國家的競爭,但是本質上是企業和企業的競爭。中國和印度的競爭,有象和象的競爭,也有龍和龍的企業,并不是中國的企業一致對印度競爭,也不是印度的企業都在跟中國競爭。事實上,這個世界最終就是企業之間的這樣的一種較量。在這方面,中國和印度,我們到現在為止,應該說是讓世界引起了關注,但是我們真正作為領導這個世界的產業的這種潮流,特別是在我們客戶中建立一種影響力,我認為,這對我們一個發展中的國家,還是一個挑戰。因為我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一個用了上百年所建立一起在商業里面控制和把握的能力。無論是中國和印度的企業,在整個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要面對的問題。 高群耀: 您剛才提的這個話題可能是平時我們每天要考慮的事情。可是在工作過程當中,如果把一個跨國企業在中國和印度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話題來看,我發現有驚人相似的地方和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從公司的最高決策層怎么看待營業額在全球中扮演如此之小的這樣一個地方,如果有這樣一個戰略。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從當地的運作層面來說,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如從公司總部的角度來看,當地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公司最新的決策層,到中國溜達一圈,到機場清零了,還是隨便講講,如果要做是全球發展的一部分,中國的公司和國外的公司對一把手來說是痛苦的。第一要找,第二要找到在中國最優秀,最想發展又對當地了解的接班人,這個在公司里面刻意的甚至故意的夸大這個地區對公司的重要性,公司的一把手就是這個業績發展的啦啦隊的主要的成功人士,從而拉破公司的官僚體制,提供直通車。 第三個部分本身,你愿意被它改制做一些相關的靈活嗎?如在一個跨國企業的公司里面,如何來成就給積極性來拓展有企業家行為的這樣的員工。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創舉,是創新,非常關鍵。從這幾個層面來講,不管是印度還是中國是完全一樣的。當地面到了最為地方的中國和印度的層面來講,就有質的不同了。那里的領軍人將是你整個資源里面最主要的部分,它有滿足三個條件,對當地的業務,公司的行業和這個國度有深入的了解,不是隨便抓了一個印度人對中國就了解,印度政府的決策過程是怎么做的等等。 第二,要有關鍵思維和創新精神。 第三要有相當驚人的執行力。有這樣幾個部分,如果您是CEO,印度或者中國在全球業務當中,只占領不到1%的時候,假如你能有1%的時間花在這上面,我建議你就花在那個領軍人的身上。這個領軍人本身他是制定當地發展戰略,找出差異的地方。如在印度做生意和在中國,政府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用戶本身的舉止是非常不同的,在印度人們常常買一根煙,不買一包煙,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習慣問題。他們的金融體系,大家都以貸款的形式來做這樣的事情等等,這些具體的戰術問題,由當地非常優秀的團隊來發生,而我們做到后面就提供給它的一種體制,一個環境,授權給他,最后一點就是在所有的發展階段,作為各個老板本身要建立相應完整的基礎體系。如法律、財務、人士等,而這里面,人士的作用如此之大。如果印度的很多企業成功,今天他們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要遠遠大于大多數中國的民營企業。 謝謝! 主持人: 其實高總點到兩點是我碰到的跨國公司共同的。在中國的跨國公司比較成功的,一個是高度的重視。第二是中國區的老總和真正的大老板交通的直通車不能跟一二三層,不能直接上去。 林德茂: INFOSYS是印度風味很重的企業,我們在全球30幾個國家都有辦事處和營業的地方,但是我們的企業95%以上都是印度人,我們相信我們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你也聽到今天我們參加這個會我們還是被灌成印度的INFOSYS。從公司的角度,我相信我們公司已經做了很大一部分。包括雇傭我這樣一個中國籍的CEO來管理中國這么大一片的承諾,他們已經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公司內部來說,其實我們很大的一個努力是怎么樣把企業的文化跟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融合起來。因為企業文化里面,因為是比較偏于印度,所以無形中,在這里我必須花相當多的時間和文化的問題能夠整理,讓隊伍能夠互相配合。因為我們是做軟件外包的,說到底就是一個團隊精神跟項目管理。如果說我們強是拿印度的管理文化和方式來中國做的話,我相信我們之間會有很大的沖擊。所以在管理上我們必須能夠融合兩方面的文化,能夠把一個團隊在一個多種文化下能夠建立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作為一個跨國企業,尤其跟印度來合作很大一件事情必須能夠了解如何在文化上的交流和共識來做事情。 INFOSYS來中國將近兩年多,公司也從零變成750人,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我相信各位都希望把企業走向國際化,今天我所碰到,其實我們是很現實而且很實際的問題,中國的人才是不是能夠適應國際化的環境。因為人就是我們的原動力,今天我們碰到沖擊,英語是我們第二語言,在溝通上,在文化上,人才是可以走向國際化。很輕松容易走向國際,國內的經濟沒有向國外發展這么大,第二他們的共同語言是英文,而不是他們的家鄉話。造成他們有一個有很好的基礎做向國際,因為他們的語言已經跟外界的語言是共通的。從文化上,如果說您有機會跟印度交往的話,我的印度朋友花很多時間在談國際上,經濟上發生的事情,而不只是在說一些瑣碎的事情。所以在人的思維上,我覺得,我們中國人還需要繼續努力。這也是我們在公司里面,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希望人走向國際,因為我們有走向國際的經驗,能引導、合作在國內企業一起走向國際。這是INFOSYS來到中國,也希望和你一起走向國際,我們希望在那個方面是互助、互利、互補的情況下來合作。 主持人: 非常感謝。你看一下印度以及源自印度籍的人做全球的老總以及亞太區的老總數量遠遠超過了英文。錢教授講到了英文的重要性。關鍵是有全球的視野,全球是一個有效的參與者,了解中國業務必須要遠遠足夠。這一塊,我們的全球視野一定要提高,我們才有可能出一批有可能是世界級的老總。其實人文這一塊是很重要的。其實你再想一下,你看現在歐美國家,他們的人文企業是基督教,日本、韓國各個地區,印度是另外一個,不僅我們的語言不同,人們還是有一些差異的。往前看5年到10年,如何源自不同的人文基石的公司建立整合全球人才的能力是值得考慮這個問題的。有些問題我們是共同的,有些挑戰我們是共同的。 李明志: 我覺得一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話,就是說哪些核心競爭力能夠轉移出去,哪些不能。 如果成功靠和政府關系好,中國企業到印度就想,怎么樣建立新的關系,如果是你的品牌很值錢。哪些活動可以轉移到國外,哪些是需要重新開發的,這是企業需要重新考慮的問題。 易春雨: 從企業運作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中印兩國走向國際化的企業面臨以上共同的狀況,一個是我們在高速成長的市場里做工作,印度跟中國彩電每年的擴容量10%以上,空調30%以上。這么大的增長量給企業帶來很多機會。這么多的機會,對于參與競爭的企業和發展的企業來說,國際化里面,雙方都會在這個環境下,共同的策略都是應該快速的搶占那些冒出來的機會。這是一個共同點。另外是創新的力量不足的問題。我們無論是走向歐美市場還是發展國家,基礎研發能力是比較弱的。同時我們應急的研發能力也是不夠強。這是中英兩國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最近我們也在這方面采取了一些共同的行動。比方我們把一部分職能放在了印度,我們在深圳總部在新加坡有我們的硬件研發,在印度有我們的軟件部分的配合。最近我們研發了商務電視,軟件研發就是來源于印度軟件的貢獻。最近我們和一些企業也在談一些合作問題,雙方正在提高研發能力。 第三個共同點是我們雙方共同面臨的競爭格局是一樣的,在消費者領域都是日資企業,韓資企業和中印兩國企業,在整個格局競爭里面,我們的競爭性遠遠小于我們跟日韓這種梯隊的競爭性。這里面,我們有一些可以聯合起來的市場行為。通過企業應對的層面來看,首先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整個這種宏觀的管理能力要強于印度市場。經過一些區域性的保護,印度各個州的稅法導致比較分散,印度的稅法體系,而且在印度有很多政府的審批能力,效率方面都比中國有些方面要落后。 印度有個基礎設施,跟中國比的話,確實也是有一個比較大的距離。盡管人工成本上可能會低一些,但是在整體來講,還是高于我們。一個是企業面臨文化差異,印度的人跟中國人比的話,發財致富的愿望強一些,他們一旦發財以后,基本上能夠享受多一點。他們也很容易任命。這個對我們當地的主管和員工來講,這一點是我們感覺到差別非常大。這是在共同的國際化過程當中差異性和共同性。 中國人掙錢的原因之一是掙錢不要命的精神,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是這個精神的作用。 我剛從俄羅斯回來,俄羅斯的心態比較平和,可以做比較大的發明創造,可以出芭蕾舞。 中國和印度相比較,首先來看一下,雙方的底下,從下往上看,中國和印度都是貿易額達到600億左右,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雙方的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我們確實需要從中國獲得很多的經驗。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基礎不好的話,這將阻礙中印兩國向世界級的跨國企業發展的過程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障礙。 30年,從基礎設施來講,印度要比中國落后30年左右,這種政策的話,給印度的經濟發展背上了很多的包袱,還有各個部門所需要堅持的一些政策,在印度。首先我把電信行業在中印兩國的政策進行比較,我們公司是一個投資企業。我們的合資方是在香港李嘉誠的公司。他們占到了整個電信市場的74%左右,在這一塊來講,印度的政策可能要比中國更加的自由一些,這樣的話,就有很多的電信運營商加入到電信產業。而且在印度來講,電信產業更加便宜,更加有效。而且印度的電信用戶數量是中國的五倍, 還有一點來講,我們在印度的市場分割這一塊也是比較細,它在整個開放印度零售業市場這一塊來講,印度政府也是非常開放。我的理解就是,可能有些錯誤就是說,中國的法律市場也沒有像外國開放,在印度情況就不這樣了,他們有很多的外國律師事務所在那兒開辦律師事務所,使得印度的法律跟國外的法律非常吻合。這都是可能政策層面的一些影響。還有一點來講,印度在一些特大型企業來講,它允許一些外資企業占主流或做大活動,但是中國不允許。當然在每個國家來講的話,每個行業來講的話,可能整個開放程度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我們必須要對彼此的一些優勢和劣勢進行客觀的分析。在未來雙方都有自己的一些優點和瑕疵。 還有另外一點需要強調的一點,中國的消費者都非常喜歡的品牌,像TCL也進入了印度市場,受到了印度廣大消費者的追捧,我所感覺到的一點是中國的公司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資源,市場這一塊是中國企業的一些弱點,而且這也是所有可能制造行業的一個共同的弱點。我們需要他們增加在市場這方面的一些愿景和未來的一些遠見。像TCL來講,在印度很少能夠看到印度在中國的電信行業,包括一些電信公司在印度做大量的一些廣告。但是在印度來講,有許多的一些日本企業做了大量的一些廣告,這一點,可能在營銷這一塊來講有許多的差異。 主持人: 下面我們和嘉賓們互動一下。 提問: 我問一下聯想高級副總裁。聯想會率先在印度去做全球品牌的推廣,現在聯想在印度的做法,聯想會不會在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做推廣? Deepak :我覺得上游企業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中國企業來講,像德國、日本企業都這么去做。非常高興的發現,這個市場營銷活動在印度來講,都非常的成功。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我們按照當地的一些團隊與他們合作,然后把聯想的一些顯示器在當地進行銷售。在印度我們所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發現,要了解當地的一些印度消費者,我發現他們特別喜歡橄欖球和電影。我們請了一些印度的影星擔任我們聯想當地品牌的一些形象大使,同時,后來我們大量的信息,高密度的廣告轟炸,這樣使聯想的品牌深入人心,聯想的品牌在中國一路飆升,我們在北京和其他的一些本土企業,我們做了一些本土化的一些工作。比如我們在進行聯想的品牌方面,我們做了品牌的設計包括價格的設計。在過去9個月里面,我們從零品牌度認可到12%的認可度,現在已經成為印度非常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品牌,而且這也是印度非常大的進步。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在世界范圍內,你最認可哪個品牌,最后發現最受歡迎的一個品牌是HP的一些品牌公司并駕齊驅。在IT行業來講,我們的競爭力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印度來講,我們的市場運作是非常成功的。我們一般來講都要進行本土化,按照本土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文化進行市場分割和市場分析,印度在這方面已經給我們樹立了非常好的典范。 而且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哪些國家的消費者在消費品牌這一塊來講,需要做一些市場營銷,才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然后對它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提問: 我先接一下Deepak的說法,他說中國現在的產品在印度的形象就像日本產品在印度60年代的形象一樣,實際上他是客氣的在說這句話,我想說得明白一點,中國做的產品質量之差,我先跟大家介紹一點背景情況。我一年要去四到八次印度,我最早而且在過去四年里頭,我年年都去這么多趟印度,我記得我剛開始去印度的時候,有一個事報紙上登出來的,我印象特別深。就說中國產品,有一個中國做的電池,用了三天就壞了,確實也有這個事,這不是誣蔑我們,中國做的電池就是三天就壞了,就是這個事,中國產品的質量在印度不好。下面我講一下原因,因為我確實去了好幾十次印度了,原因是什么呢?據我認識的非常多印度商,他們非常聰明,非常努力,經常來中國采購東西,印度人的聰明和努力,最后跟中國商人互動的時候產生了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呢?印度的采購商一直在講價,非常擅長講價,一個勁兒在壓價,如果誰價格高了,我們的采購方馬上可以找出另外一家中國人,你看這個人認識嗎?他出的價格比你低10%,另外一個中國人還會跳出來說再比它低10%,最后這個印度商總是可以得到他期望得到的價格。這是第一。 第二,中國人在賣這個東西給印度的時候,價格降完之后,就開始掉包賣差的東西給你了。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中印之間要做貿易,你一邊在壓價,一邊在掉包,東西越來越差,質量越來越低,能不能給在座的出點主意。咱們怎么掙錢呢?中國和印度之間做生意怎么掙錢? 易春雨: 其實中國的品牌在國外的負面影響,不僅是在印度,在別的國家更嚴重,像俄羅斯,每年都是中俄兩國的貿易糾紛升到總理層級。整個官方報紙都說中國什么產品是低質產品,包括中國的雞蛋、豬肉都是假的。八幾年的報紙我我為大家保存的,這個并不為怪,當時我到越南的時候,我當時沒有信心,我說偏見比無知更可怕,現在越南這個地方給中國一個印象,我說沒有30年的努力,我們沒有辦法起來的。關鍵是你是不是在扎扎實實做一些事情,產品品質、售后服務,還有有效的溝通,還有當地的公益事業,是不是這樣做。我們從這方面入手,包括馬先生,在談到印度的問題,這個情況實際上是目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最近我們印度公司有一個印度人,他原來是LG的營銷總經理加盟TCL,他抱怨說,現在TCL在印度唯一能夠底氣足的就是質量很好,別的方面,它的廣告不如別人,他讓我們要廣告費的時候,他說現在在TCL唯一的信心不如質量好。國際化企業的品質一定是自己的準備,要有國際水平才能競爭,這一點我們有自知之明。 主持人: 非常感謝。 提問: 今天錢院長講了一個觀點,他就說我們的全球化下一步要補齊我們上一步的課程,從最基礎的要學好英語,我前一段時間采訪劉積仁先生的時候,他的觀點恰恰相反。我想今天問一下劉先生,您聽了錢教授的演講,還堅持您的觀點嗎? 劉積仁: 這個是有點挑撥性的問題。第一,我是說語言很重要,但是中國在國際市場里有一個東西比語言其要重要,就是中國企業在國際社會的信譽比對知識產權的尊重,以一個能夠接受別人的或者理解別人的一種溝通的文化,這是我們自己東軟集團的國際集團現在有幾十家,我們跟他們溝通的時候,可能最大的障礙,我自己的理解還不是語言。最主要的它不理解你或者是不信賴你。建立一個信賴,往往需要十幾年,特別是跟日本人。跟日本人能夠讓他信任你,需要的時間相當長,在這方面,語言很重要,當然沒有溝通就很難產生信任。我的意思就是說,要知道建立信任或者說學好語言,用于建立信任,這一點很重要。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用很好的語言告訴日本人說,我們的隊伍很優秀。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他肯定根本就不相信你,反而就給你帶來了,你的良好的溝通,帶來了一種不信任。倒過來講,你可能沒有說什么,可能會給他帶來很好的信譽度。所以我強調一下,語言很重要,十分重要,信譽比語言還要重要。 主持人: 非常感謝。時間的關系,其實我們中印兩國的交流,《西游記》在我們中國家喻戶曉,從現在來看,我只去過一趟印度,今年亞洲領袖論壇,我去了一趟印度,我跟印度企業家做了有限的交流,我對印度了解比較少,我們有限的交流當中,我們中國有很多有利,比如說大規模產品的制造能力,這方面可能比印度領先。我們在制造方面和全球跨國公司,加上基礎設施,硬件比較完善。但是我們和印度的企業家接觸當中,印度企業家身上有非常閃光的東西值得我們中國企業家去學習。第一個就是他們的全球視野,他們能出彼他爾鋼鐵。印度企業家的全球對接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也是我們全球企業家需要學習的。王意江教授去了印度參加一個會,他開完一個會以后去機場,在新德里,出租司機告訴他說,如果中國和印度聯起手來,東方文明才真正有可能有希望。這是新德里的出租司機的話,和我們北京出租司機一模一樣有全球視野的事。這一點,我感謝七位嘉賓給我們帶來這么多好的東西,我對我們中國和印度的合作也是充滿信心。新興市場有沒有希望,取決于兩個國家的精誠團結和合作。 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