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錢穎一:語言是擋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上的一座山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 10:40 新浪財經
2006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于2006年9月17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全球化下一步:啟全球智慧 明卓越之道”。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以下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錢穎一精彩發言。 錢穎一: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環球企業家》雜志召開2006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作為唯一學術支持機構,參加這次盛會,我們感到非常榮幸。我們也非常珍惜這次機會,與在座的各位致力于全球化的企業家們一起探討全球化對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帶來的挑戰。 談起全球化,不由使我想起去年非常走俏的那本書《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嗎?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這一突發奇想是發生在他在被譽為印度硅谷的班加羅爾訪問的時候。今年夏天,我有機會到印度去訪問,走訪了四座城市,從德里飛到加爾各答,又飛到班加羅爾,最后到孟買。如果在中國做類似的飛行,我們早就聽到播音員講述我們將要飛躍的山脈。但是令我驚訝的是,在印度,如此長的旅程,我并沒有看到山,地球真的是平的。 我在這個過程中猛然地想到,弗里德曼會在班加羅爾想到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嗎?對于有的國家而言,是的。而對另外一些國家而言,可能不是。 在我們國家,窮人都在山區,所以我們講“上山下鄉”,但是在印度,窮人多在森林之中。國家之間的地理環境有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地理因素影響人類的文明的 發展軌跡,其程度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幾年前,在美國大為流行的一本書叫做《槍炮、細菌和鋼鐵》,它向人類展示了地理是如何決定人類的命運:人類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后來非洲的落后是因為地理因素造成的,而非人的基因的不同。 回到弗里德曼主題,他在描述世界是平的時候,當然并不是指地理條件,而是指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的各個地區變得相互連接了。的確,在全球化的條件下資源可以超越國界,重新組合。經濟學家們過去關心的是產品間的貿易,這叫國際貿易。也關心資本的流動,這被稱作國際金融。但是全球化的概念不止這些:全球化不僅僅是產品的流動,資金的流動,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所以在我看來,在全球化中,企業本身是可以全方位地利用全球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金融資本,更重要的還應該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跨越國界文化的重新配置,對全球化的企業而言,是不同于國際化的重大的挑戰。 正是在這里,在人力資源的全球配置的問題上,我要進入我所演講的主題。世界對于致力于全球化的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來說,并不是平的。至少是初始條件不是平的。為什么這么說呢?人力資源能夠在全球進行配置,有一個基本的前 提,那就是必須使用世界商業運作中的工作語言,那是英語。而英語并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母語。這是擋在我們企業和企業家面前的一座山。當我們探討全球化各種熱點問題的時候,當我們討論跨國并購、跨國管理、全球化新思維的時候,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即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能不能用英語作為一種工作語言? 英語之所以成為商業中的工作語言,并不僅僅是因為英國的經濟的成功,而主要是因為英國過去的殖民地在當今世界的成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例子。法國經濟本身也不差,但法國當年的殖民地在當今的世界經濟中毫無份量。這些講英語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在世界的經濟的商業中的地位超強,不可避免的使得英語成為商業中的工作語言,也使得過去英國的殖民地,比如印度,在語言上受益。中國過去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香港除外。所以在語言這個平臺上,中國人感到世界不是平的。我強調這一點是想說,歷史的條件還是非常值得考慮的。 其實英語本身并沒有什么內在優勢,它既不容易學,也不一定好聽,語言學家創造了世界語,盡管它有許多語言學上的優勢,但是至今沒有人用。為什么呢?這是一個經典的被經濟學家稱為“網絡外部性”的現象:我之所以用某種語言是因為多數的用,正像大家都用微軟的文字處理軟件,都在使用MP3的音樂格式一樣。這是一個語言經濟學的問題。究竟是讓中國的企業家學英語成本高呢?還是讓所有的外國企業家學中文的成本更高呢?法國人無疑熱愛自己的語言,為 自己的語言自豪。但當法國政府要求所有的學術報告必須用法語進行的時候,受損失的是法國人自己。所以,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沒有選擇。只有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至少把它作為其中一種工作語言。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中國人不知不覺的已經付出并且正在付出巨大的,直接的和間接的因為語言不通的成本。這些成本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它不僅僅是我們不懂英文需要請翻譯的成本,更多的是被經濟學家稱之為“機會成本”的成本。就是那些應該發生卻沒有發生的機會。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但是它確實是成本。 下面我舉四個我所熟悉的例子來說明,這樣的成本給我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帶來的損失。第一個例子,去年麥肯錫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目是《中國正在到來的人才短缺》。麥肯錫調查了很多在華的跨國公司,發現一方面我國的大學生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又招不到合適的人選,第一原因是現有的英語水平夠格的畢業生(主要是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太少,連現有在華的跨國公司都滿足不了。所以麥肯錫的報告推論,中國在短期內不可能發展出較大的外包產業。我們的外包服務就這樣錯失良機。我們更多的畢業生不能進入 跨國公司,這不是我們的損失嗎? 第二個例子。我在美國硅谷生活、工作了十幾年。在硅谷,兩個國家的移民最多,中國和印度。僅僅是清華的畢業生就有上千人。論智力和技術訓練,中國人不應該比印度人差,但是在不少公司中卻做得不如印度人好。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英語水平是基本的一項,因為語言影響溝通,溝通影響關系。我們的工程師和企業家不能在像硅谷這樣的創新基地做強,這不是我們的損失嗎? 第三個例子。我現在在兩家大型國有控股公司的董事會擔任獨立董事。這兩家公司都有外國人擔任獨立董事,也有外國戰略投資者派出的股權董事,有來自美國的,也有來自歐洲的。應該說,這些外國董事們開始發揮作用了。但是,因為語言不通,他們的作用還十分有限。這同樣對我們改進公司治理結構帶來了損失。中國銀行聘用了一名美國人做首席風險官,他原來是匯豐的高管人員,在控制風險上很有威望。遺憾的是他不久提出了辭職。他需要帶三名翻譯,還是無法與我們的管理層溝通。中國銀行已經是我國最具國際化的銀行之一了。我們的企業不能使用經驗豐富的外國管理人員,這不是我們的損失嗎? 第四個例子。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擔任一些管理工作,今年夏天清華經管學院和哈佛商學院合作開設高級經理培訓班。我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考察了一個星期的課程,全部課程配有同聲翻譯,應該說是水平最高的翻譯,其中一位是我80年代在哈佛留學時的中國同學。在這個課程中,我很有的感觸。其中一位哈佛來的教授,第一堂課用英文教授,學生反映效果不好。碰巧的是這位教授原來是復旦畢業的,第二堂課改用中文,效果就很不一樣。這是一個簡單明了的例子來說明單純語言的效果。因為經濟學家在研究中,我們很少能找到被稱之為自然實驗的東西,使我們從多種因素中分解出某一因素的單種作用。當一堂課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無法分清究竟是這個人教書不行呢?還是他的語言溝通的問題。但在這個例子中,我確切地知道,盡管我們有最好的翻譯,但同樣的一個教授用英文和中文講課,效果竟是如此不同。當用英文講課時,語言不通,使得講課效果被大打折扣,這不是我們企業家的損失嗎? 語言是擋在我們企業和企業家們走向世界的征途上的一座山。為了看到一個平的世界,我們必須努力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正在努力,聯想集團是一個范例。聯想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先驅。聯想現在的董事會共有12名董事,只有一人不說英語。英語是聯想的工作語言。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一些不說英語的優秀創業者也不得不出去。這也是我們的成本。聯想并不是孤獨的,日本的索尼、日產也聘請西方人擔任CEO,他們也并不懂日本話。反過來的例子也有。最近美國的百事可樂公司任命了一位印度女性擔任CEO。有一天我們也會看到,中國的企業家在國外的500強當中擔任CEO。這會實現嗎?我想會的,但是我們需要培養有全球化能力的管理人才。能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是一個必備條件。我們清華經管學院致力于這一教育事業。我們的老院長朱镕基多年來反復建議我們用英語授課。我們正在努力,但是差距還非常大。我們以印度為例做比較。印度領先的商學院是印度管理學院(IIM),其中有七個校區。我做了一些了解,他們畢業的MBA學生如果在本國內就業的話,平均工資與清華經管學院畢業的平均工資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他們的畢業生一部分可以直接到紐約、倫敦的金融機構工作,這樣使得他們的全體MBA平均工資遠遠高于我們的畢業生平均工資。因為我們的畢業生很少能去紐約、倫敦直接工作的。 當然,有經濟學分析頭腦的人,馬上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雙語能力的回報如此之高,對語言的訓練就應該有需求。不錯,我完全同意。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投入不能說是不大,我想大家都有親身體會。但是我們也許都體會到,我們學語言的過程可能是我們經歷過的各種生產過程中效率最低的一種。我們在外語的學習上花了很多小時,但最后的結果卻令人失望。為什么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學生學習外語,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是為了運用。我在美國的大學時每年招收博士生,中國學生出國時考的GRE和托福的考分比美國學生還高,但是他們到了美國以后,其中的一部分無法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非常有才華的學生不能發揮他們的潛力。這真是非常的遺憾。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英語教學的一個失敗。所以,我們不僅僅要重視英語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學習方式。 這次全球化企業家論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平臺,讓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全球化的下一步。我認為在全球化的下一步中,人才配置的優化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實現這一目標的基點是要有一個共同的語言平臺,這里的語言是狹義的語言概念。可以想象,一個只講上海話的企業很難成為一個全國性的企業。同樣,不能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之一的企業,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下的全球化的企業。我們在全球化當中遇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可能還是文化間的差異,但是文化之間的溝通,要從語言開始,如果語言不能溝通,文化又怎么能溝通呢?在座的都是致力于全球化的企業家們,對你們來說,在思考全球化的下一步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回過頭來再想一想上一步,那些我們未完成的事情。削平語言障礙這座山,世界在中國企業家面前,應該是平的。 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