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張林先:做中國最好的副總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5:39 《中國商人》雜志
文 本刊記者 薛芳 “我要做中國最好的副總。”張林先的一句話,讓舉座默然,然后是掌聲一片。 位于北四環盈科資訊中心五層的一個大會議室里,氣憤相當熱烈,一如室外7月的北京,同樣炙熱。 當天,北京愛德發企業副總裁張林先,正與一幫傳媒人在如火如荼地討論著一個關于管理的話題。 坐在記者斜對面的張林先長相忠厚,神情坦然。 他表示,職業經理人就是在戴著鐐銬跳舞,有所束縛其實也是一柄雙刃劍,有人的舞步可以傳世,但也有人會被認為是忸怩作態。而他的目標就是要做最好的副總。 尋找“職業錨” 在不斷的放棄中,張林先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轉變。 張林先就讀于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分配到了中國房地產公司徐州分公司,作為一個剛分配來的學生,他需要經常去工地。 一次在工地上,一位做工長(負責工地的質量檢查)的老師傅對張林先說,“你們年輕人,認識字,能把每天發生的事情記下來,該多好”,老師傅的一句話讓他獲益終身,自那以后,張林先就養成了記工作日記的習慣,把每天遇到的工作上的困惑、工作難點以及解決方案都記了下來。 日積月累,經過2年的記錄、整理、思考,基于工作日記寫了一篇專業論文——《高檔衛生間的滲漏分析》,并在省級專業刊物《江蘇給水排水》發表。這篇專業論文的發表,給張林先帶來了很大幫助,翌年他被破格評為工程師。 記工作日記的習慣也使得他會思考很多管理上的細節,“比如兩年前發生的事情我現在還會用同樣的方式處理嗎?當時為什么會選擇那種處理方式?” 以前司空見慣的一個問題引起了張林先的思索,那就是居民上洗手間的時候需要戴草帽,“房子是一種產品,衛生間滲水,那就說明這個房子的質量不好,質量不好又是哪些原因引起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發現質量靠的是管理,關于管理到底是什么,我那時也不知道,很懵懂”,張林先笑著說。 那段時間,“管理”這個詞語使得年輕的張林先很癡迷。他覺得管理很神奇,可以解決很多根本問題。這種著迷,給張林先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同時他在尋找系統學習公司管理的有效途徑。 在工作了11年以后,當他考上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院的MBA,必須辭掉工作,到北京來上學。當時生活的天平兩邊的砝碼是相同的重量,放棄那一邊,都很難。 當時中房集團徐州分公司的效益不錯,張林先本人也在財務決算部作了4年的副部長,還是徐州市建筑行業招標、評標專家組的首批成員。單位也要規劃著給中層管理人員分配180平方米的連排別墅。 放棄自己身邊現有的物質財富,去北京上學,幾年后面對的依然是不確定的未來,很多人都不理解張林先的想法。 同事們大多不支持張林先來北京上學,他們覺得,“現在的職位還不錯,辭職去上學,回來可能就沒有職位了,損失太大”,個別支持的則認為,“如果不去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太可惜。” 張林先的媽媽不支持兒子來北京讀書,理由很簡單,年齡已過而立,有家有口,放棄一個看得到未來的舒適生活,去一個新的城市打拼,風險太大;在多數的不理解的眼神中,他的妻子站在支持的隊伍里,說“那是你的夢想,就去吧,上學3年,忍一忍就過去了。” 那段時間,張林先讀書的意愿很堅決,但他的壓力也很大。正如他在一個文章里寫的,“拜別父母高堂,吻別妻子兒郎,為了夢想,終又揚帆起航。拋卻別墅、工資、福利,以及地位、成績;知道自己不再年青,頭頂著偏見的壓力,蹣跚于生活的拮據,一切再從頭做起。” 已過而立之年的張林先,一邊是養家糊口的壓力,一邊是為實現夢想給將來帶來的不確定性,在焦躁、壓抑過后,他別無選擇,承擔了選擇給物質生活帶來的一切風險。 找到“職業錨” 靜心讀書的張林先,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非常明晰的規劃,他不想再從事建筑行業了,在中房集團徐州分公司的11年時間,張林先認為已經足夠,他想重新嘗試別的行業。 MBA畢業后,經過仔細的分析,張林先也曾考慮過自己要不要開公司,經過分析,很快他就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來北京的時間不長,沒有多少社會資源;也沒有資產資源,還有生存的壓力,我輸不起;更沒有合適的項目。自己開公司顯然是不可能的。” 自己不能開公司,剛讀完MBA的張林先,想著找一個好的行業,去一個企業做管理,他把自己的目光鎖定在了軟件這個朝陽行業。 很快,張林先就發現,在北京這樣一個偌大的都市里,沒有任何當地企業的工作背景,即使無條件地去做管理,也沒有平臺,他當時的想法很現實,要在這個城市里先活下來,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朝自己的夢想靠近。 張林先走的路很曲線。他做過財經報紙的編輯,也做過一個國有零售企業的總經理助理,解決了燃眉之急的生存問題。 2000年的北京農展館,給張林先印象很深刻。那一年,他34歲。一大堆年輕的面孔中,張林先也在其中,他要通過投遞簡歷的方式,朝自己的夢想走近。 張林應聘去了合力金橋系統集成公司,先是在品質管理部工作,然后參與組建了公司的商用通信事業部。在事業部的一年多時間里,技術不是他的強項,他主要負責人力、品質等管理內容多的內部管理工作。 隨后,經過公司總裁同意,他又牽頭商用通信事業部的融資工作。當時國內資本市場不景氣,大多數風險投資基金都不愿參與公司拆分項目,但張林先很幸運,得到了投資商的認可。后來整個事業部獨立出來,成為了北京合力金橋軟件技術公司,張林先成為公司的主要組建人之一。 “作為一個軟件公司,我們的生產線就是員工的腦子,管理上我把握著一個的前提,員工在累身體、累腦子的時候,絕對不讓員工累心”,張林先笑笑說。 張林先和公司的總裁有一個約定,他對公司的看法一定要說出來,否則他心里堵了慌。當然,公司也一定要有不同的聲音。 這樣做的利弊張林先也很明白,誠如他所說的,“朋友數,斯疏矣;事君數,斯辱矣”,“我的想法我一定要說出來,這個想法可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的;建議被采納與否,是老板的事情。” “做事情,都有規則,規則可以保證公平,規則本身沒有好壞,就拿帶著鐐銬跳舞來說,也是因為遵循規則,才有了跳好舞的一個條件,”張林先把框架本身帶來的利弊看得很透徹。 張林先還說在員工的面前,有時要“傻一點”,不要和員工比智力。在他看來,“多采納員工的建議,員工會做事積極,會非常有成就感。” 這種洞悉后的豁達,尤其在合力金橋軟件做了主管過人力行政、商務采購、品質流程、IT建設等工作以后,促使張林先給自己定了一個很現實的職業目標——做中國最好的副總。 張林先認為,中國的職業經理人,走了兩個極端。要么是不敢說;要么是說了老板就一定要執行,否則認為不被重視。這是兩個誤區。在這二者之間的地帶,做為一個職業經理人,有著無限的空間。 職業的心境——率性而為 去采訪的時候,張林先正在修改一個“漫步者汽車音響無損換裝”加盟店的管理規定。“這個規定里面我修改了一部分,修改的部分我都用批注標出來了,剩下的那部分你去修改”,張林先告訴寫原稿的員工。 他認為,不對下屬作出的工作進行指導,下屬就會困惑,很難找到工作的方向;但是如果把下屬的工作內容,直接改完并定稿,時間一長員工就會不動腦筋了,也失去了手把手指導員工的機會。所以,他習慣于“打個樣”,然后當面指導員工改進工作。 張林先很喜歡讀書,喜歡到癡迷的程度。上學的時候,他曾經為買到傅雷翻譯的丹納的《藝術哲學》,喝了半個月菜湯,這段經歷他很少提及,父母也不知道。由此,張林先對書籍的癡狂可窺一斑。 張林先喜歡讀書,尤其喜歡看哲學書,在這點上,他與大部分喜歡哲學的人是相同的,喜歡哲學的人一般都很喜歡探尋事情的本質,這點對張林先來說,也不例外,他很較真,喜歡思考。他說,研究管理中人的“思維模式”是他業余時間的樂趣所在。在今年5月,他出版了《公司管理的哲學---“相變模型”及公司管理應用》一書,。 張林先坦言,自己和家人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高,所以他不會因為經濟壓力的緣故,違背自己的原則,可以做到率性而為。 這種“率性而為”(他一直給我解釋不是“任性而為”)的灑脫,給了張林先最大限度的心境上的平和和滿足。 在他40歲生日的那天,六位高中同學從徐州出發,5個開車,1個坐火車,一起來到了北京,為張林先祝賀生日。當6個好朋友一路飛奔,出現在張林先眼前的時候,他除了感動還是感動。用他的話說,他非常幸運,40年來遇到了許多指導他、幫助他的人。 “負笈求學經有年,不惑未解糊涂難;窮首萬卷燈似月,渡江一葦我即禪。青萍無思風自起,濁浪本色是依然;心字雖作粘泥絮,相分空明方立言”,這是張林先在自己40歲時寫的一首七律,盡管樹欲靜而風不止,對有所體悟的張林先來說,恪守本色就好。 就像張林先在它的書中提到的,“椅子坐久了,人需要站起來,調整坐姿再重新坐下;人的心態也是這樣。”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