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功企業的背后,都有一位出色的企業家,他們無一例外地成為公眾的焦點,既代表各自企業的形象,也傳遞著企業的品牌和價值
文|本刊記者 陳振燁
潘石屹隨手點開了兩個廣告,指著電腦說,我這張臉——很值錢的。
論財富,潘石屹不算最有錢的;論規模,SOHO中國排在房地產商十強之外。可在地產圈老潘的知名度偏偏是最高的。游刃于爭論和是非的旋渦里,他一次次把概念玩活,把壞事變成好事,把有利的和沒利的都當成營銷手段。以至于很多人堅信,買老潘的房子做投資,一準兒賺錢。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王石反而有點納悶,自己的名氣由來于登山,還是萬科的成功。在外人來看,顯然二者兼而有之。提起萬科,恐怕所有人最先想到的是王石,還有他那身看上去隨時準備登山的行頭。
柳傳志已經退居二線,偶有露面,也只是傳經論道,但依然扮演著聯想的精神領袖。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如果把中國知名企業家組成“黃金團隊”,戰略指揮家的位置非柳傳志莫屬,足見業界對其戰略謀劃能力的推崇。
那些活躍在商界的名字—海爾的張瑞敏、搜狐的張朝陽、百度的李彥宏、阿里巴巴的馬云、國美的黃光裕,華為的任正非……個性鮮明、能力超凡的企業家,無一例外地成為公眾的焦點,受關注度與娛樂明星不相上下。而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企業的形象,也傳遞著企業的品牌和價值。
CEO的妙用
在一些公眾場合,馬云經常會拿自己的外表開上幾句玩笑,讓現場氣氛變得很輕松。這時,即便他一貫地滿口狂言,也不會令人反感。今年5月下旬,馬云跑到美國放出風來,阿里巴巴要做搜索引擎未來的老大,全然不把百度和Google放在眼里。
在中國的IT業,馬云確實是少有的傲氣沖天,卻又不乏傲骨的企業家。而這,也是李彥宏所佩服的。
做市場,阿里巴巴向來出手闊綽,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地打廣告,但有沒有想過,馬云的一句話,會給阿里巴巴省下多少廣告費呢?
可以說,企業家的每個舉動,都會成為一件具有轟動效應的營銷事件。利用企業家的聲譽做傳播,遠比打廣告來得省錢—當然,廣告也有其特定的價值,不可替代。
在CEO營銷上,那些跨國企業做得非常到位,并深諳此道的精髓。
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被人們曖昧地稱為“冒失鬼”、“冒險家”。關于他的出人意料的舉動,甚至有點難以想象:駕著熱氣球橫渡大西洋;臟兮兮地出現在《泰晤士報》的頭版頭條;開著坦克駛入紐約時代廣場;騎著白象到印度國會演講;沿著英吉利海峽的沙灘裸跑……
當時的布蘭森遭到多少非議和白眼,恐怕不深察也想象得出來。但他終究是成功了,一個個驚人之舉讓維珍集團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生意蒸蒸日上。
還有,早已耳熟能詳的比爾•蓋茨的商業傳奇,把他塑造成一個時代的傳奇人物和偶像。但鮮為人知的是,微軟的團隊仍在精心策劃和設計,不厭其煩地傳播這些故事的最新版本。
顯然,針對CEO個人品牌,跨國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營銷模式。德國商業周刊曾經做過一項調查:64%的公司高管深信企業聲譽主要來自CEO。在英國類似的調查也表明:49%的投資人認為,CEO聲譽的好壞決定了企業聲譽的好壞。
登頂七大洲最高峰,徒步穿越南極……王石在商界之外的諸多個第一,依然無人能及。在企業家扎堆兒于社交場合時,王石絕對算得上“另類”。盡管他總在說,這些都是個人愛好,與萬科無關。可是,王石之于萬科會讓人聯想到什么——那種“挑戰極限、生活在高處”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萬科所追求的呢。
在這點上,善于作秀的張朝陽顯然功利、現實得多,不論是登珠峰發短信,或是在天安門玩滑板,抑或“半裸”上時尚雜志的封面,外界總會看到一個時尚、前衛的張朝陽,而這,無時不在強化著搜狐的企業個性,節省了一大筆宣傳費用,也是情理之中的。
還有,當現代城爆發氨氣事件、銷售高管集體跳槽的危機時,潘石屹靠什么力挽狂瀾,得到媒體和客戶的支持。其個人品牌起到的作用,想必是不言自明的。
何樂而不為
華誼兄弟的王中軍,算不算是人物?估計圈里圈外的人都會說,站在電影明星背后的他更像是明星。去年的《功夫》和《天下無賊》,兩部票房過億的大片讓華誼兄弟的大王旗在電影市場高高飄揚。
于是,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20位候選者中,破天荒地有了王中軍的影子。這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畢竟,與那些規模幾十億甚至上千億的企業相比,華誼兄弟的家底似乎薄了點,但身處高曝光率的娛樂業,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遠非用財富數字所能衡量。
事實上,企業家的知名度、財富和成功,三者間越來越可以劃上等號。尤其在崇尚神話的中國,企業家和明星順理成章地合二為一,說句不太時髦的話,他們比國外CEO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不過,也有些企業家依然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樹大招風”的老套觀念,殊不知,即便低調也是需要傳播的。反過來說,如果揚名是件低成本的事情,那又何樂而不為呢。“今兒我又多了幾票”。就連早已習慣站在鎂光燈下的王中軍,在入選經濟年度人物后,都打起精神關心起自己的選票來。
對大多數中國企業家來說,他們的知名度往往是無意識中形成的。像當年張瑞敏怒砸冰箱,不管是一時興起,還是精心策劃,在今天看來,這依然是絕佳的營銷事件。個性強悍、張揚的倪潤峰,成就了長虹,也成就了他在那一時代的個人品牌。還有,企業如日中天時,任正非用《華為的冬天》告誡自己和員工。直到后來的批判現代城,潘石屹這些有意而為者,開始了真正的CEO營銷。
在房地產界,潘石屹和任志強本是一條戰壕的兄弟,可兩人偏偏愛打嘴仗,斗得不分勝負。你任志強在網上搜索量多,我老潘有自己當斑竹的論壇,非得超過你。而誰也說不清,這對默契的冤家,私下里是何等關系,可不得不承認,這是聰明人的另類玩法。
盡管外界對企業家作秀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秀已經回歸它本來的含義,愈發中性。而企業家的聲譽同企業品牌一樣,需要不斷經營、管理和包裝。
警惕物極必反
到了企業家這個層面,打嘴仗的并不多見。他們中的大多數,言行還是很謹慎的。即便像潘任之爭,那也無非是觀點的碰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是,如果發展到對簿公堂的程度,那就另當別論了。
原3721的CEO周鴻,就吃過嘴上的虧。去年因為寫了一篇CNNIC(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作假的文章,他成了被告,不僅敗訴,據說還為此退居幕后。一時疏忽,真有點冤。
類似的事件并不鮮見。某國際知名軟件公司的CEO,曾因中國的盜版問題,說過很不友好的話,改口顯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個CEO也最終退位讓賢。
正如前面說到的,CEO聲譽的好壞決定了企業聲譽的好壞。西方經濟學家已經把這方面內容,上升到企業管理的高度。
本質上,CEO營銷還是在為企業服務。這就必然涉及到,營銷的目標受眾是誰,普通消費者、政府,還是投資人。對于房地產、IT這些需要大量外部資源的行業,首先要弄清這一點。否則,事倍功半。
另外,企業家個人品牌的定位以及風格的塑造同樣重要。潘石屹和張朝陽推崇的時尚和前衛,與其企業所追求的是一脈相承的。試想,柳傳志、張瑞敏玩起了時尚,必然是牛馬不相及的,萬萬使不得。而之于柳傳志的應該是睿智,張瑞敏的是真誠,王石的是挑戰,等等。
鮮明的個性,可以讓企業家從眾多同類中,找到脫穎而出的賣點。而企業家個人品牌同樣需要保持常青,起碼不能被對手的聲音掩埋掉。現在,潘石屹每天至少接到5個論壇或者采訪的邀請,只不過,對于露臉的方式,老潘有所選擇。
公眾偶爾會疲勞,媒體有時也很勢力,要么胡蘿卜,要么大棒子。企業家們不容易,他們站在公眾面前,自愿地接受輿論監督就更不容易。這也不失為一種勇氣吧。
媒體有時有勢力,要么胡蘿卜,要么大棒子;公眾呢,偶爾也會疲勞一下。讓企業家們站在公眾面前,自愿接受輿論監督,其實是挺不容易的事。這也不失為一種勇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