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建筑中民族主義的復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2日 23:38 新浪財經 | |||||||||
近來中式建筑風格頗有點大行其道的意思。從成都的芙蓉古城,到廣東番禺的清華坊,再到最近萬科的第五園,都是走的中式風格。 這一點,民營發展商是走到了大發展商的前面。 民族主義在建筑方面的復興,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的事情了。從北京十大建筑開始,
民族主義的復興,從民生角度來說,可以充分說明我們老百姓的居住生活,已經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進行轉換,不再僅僅滿足于有個房子住,而且還有機會進行更高層面上的精神享受。你看,房地產開發商也已經費盡心思來開發新住宅面貌,來討好市場啦,張大民們也可以過上精神上的幸福生活啦。 從蔬菜層面類比,也可以比擬為我們從冬儲大白菜到享受大棚蔬菜的過程。 從建筑設計設計來講,說明在我國的住宅市場蓬勃發展的過程之中,設計也漸漸多元化發展。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這個比喻雖然不恰當,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住宅建設之中,多元化的設計思潮也漸漸出現,而并不是簡單的一個不知什么時候的國外思潮就可以把我們蒙的暈頭轉向。 舉個例子,就說舶來品的“新都市主義”吧。我到現在對其知道的,也并不比大家多多少,所以一直很慚愧。其中記住了一點,就是生活舒適的其中一個指標,是要買一包煙的話,從家里出門,走5分鐘就應該可以到達一個便利店。今年在美國出差,可以看到一些例子,但是回國來便又會很苦惱。 首先我擔心的是在中國小區,這個小店靠什么支撐。 其一,目前大多數的中國小區是封閉式管理,這和新都市主義的發源地北美,有很大的不同。而商鋪,有點地產營銷知識的都知道,臨城市道路的商鋪才可以賣個好價錢,并能夠借助城市人流存活下去,稍微靠里面的一點,就會有非常大的營業差別。更別提在小區內部的商業了。 所以,在小區內部的商鋪,有三種可能性出現并存活下去,一是鋪主受了新都市主義的感召,甘為小區人民服務,是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在建筑規劃中的體現;二是要選好商鋪位置,最好和保安廳建在一起,出入的人,無論業主還是訪客,都要至少消費一串魚蛋才可以放行。第三就是開發商腦袋被雷劈了。 其二,我這個人很懶,走5分鐘已經覺得遠了,更何況托深圳的服務業發達的原因,半夜3點打電話給外賣店送一份10元錢的快餐,都會有服務生來,買一包煙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而且半夜三更的出去,還會害怕被打劫。 所以想來民族風格的產生,已經說明我們的設計師和開發商正在有意識的進行住宅產品的本土化思考,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更為難得的是,這里面絲毫找不到政府影響的痕跡,完全是市場發展的結果。 所以這個現象比當初北京的民族風格,有著本質的差別,而且意義更加重大。 再回到設計上來,本人覺得上述三個項目中,清華坊是設計的最地道的一種。 現代的民族風格,更為關注的應該是如何讓民族性在設計中體現,而非簡簡單單照抄古典民居符號和制式這么簡單。清華坊的設計,可以說在手法上是極為現代的,也沒有照抄嶺南民居的某個東西。但是這個建筑的信息承載非常豐富和多樣化,假如大家有機會去看的話,可以在很多細節上發現中國文化的表達,比如山墻,景觀,院墻,以及青磚材料和碑刻元素的使用。 所以,我所理解和認可的民族主義,不是復古,也不是仿古,而是利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材料,工藝,對民族品性和文化的重新解讀和重構。對于純粹的仿古建筑,說實在話沒有什么興趣。住宅畢竟是個生活的地方,我想多數人還是希望生活的比較自然才好,歸根結底,里面的人和物品還是現代的東西。過于純粹的復古,生活起來總覺得怪怪的,似一個電影布景一般。 難講也許真的有人會喜歡完全復古的東西,所以在這里我也提個建議,在登堂入室進家門兒之前,公婆兩個最好先在前院兒沐浴更衣,穿上長袍兒馬褂和挽個發髻,在里面玩玩寶哥哥和林妹妹讀西廂的典故,倒也有趣的很,并和古建筑比較般配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