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知識官的目標是使自己失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04:34 每日經濟新聞 | ||||||||
邁克爾.厄爾 《金融時報》供稿 20世紀90年代初,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還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概念。 當時,這個概念被咨詢顧問和幾位管理大師大肆推崇,又被學者們視為探究與剖析的重大課題。結果,對于究竟何為“知識管理”,各方莫衷一是,難以形成共識。
然而,企業及其管理者往往還是被其吸引。他們爭辯說,既然當今是在知識經濟中展開競爭,他們就應該高效率和有效地管理知識。某些企業還設置了“首席知識官”(CKO)這一新的行政職位來主持這方面的工作。 還有一些更實際的因素推動著知識管理的發展: 首先,有些企業認識到,他們對知識的管理不善。他們在管理者離職后就會失去相關知識,或者不善于把公司特有的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或更完善的流程。 其次,還有一些企業感到,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掌握著什么知識,希望改進員工間的知識交流與分享。 第三,少數企業具有戰略眼光,認為知識乃競爭之本;他們通常會說:“我們不是一家醫藥/金融服務/信息技術企業,而是一家知識企業。” 大多CKO已不存在 然而,接近15年后,有關知識管理的美妙許諾仍未兌現,達到既定目標或創造可持續價值的成功案例寥寥無幾。 參觀那些自稱知識管理獲得成功的企業時,常常能看到一些雖有一定價值但缺乏持久效用的努力。多數情況下,企業只不過是把一項新的IT應用重新包裝,稱之為知識管理方面的創舉。 1998年,我在《斯隆管理評論》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介紹了20位大型企業首席知識官(CKO)所開展的工作。如今,這些CKO的職位大多已不存在,在我們完成研究之后兩年內,有一半以上的CKO已經離職。 換句話說,知識管理是一個撩人心動的概念:它依然吸引著許多人,但成功卻是那樣的難以企及。即便要定義這個概念也并非易事。也許,這是因為知識管理本來就是關于難以捉摸的無形資產。 四個時期與四個問題 知識管理的演變經歷了四個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戰略上的高談闊論風行一時:在瞬息萬變的后工業經濟中,知識是“創新的源泉”和“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可是,當首席知識官獲得任命,準備開展與知識有關的工作時,他們幾乎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 于是在第二個時期,一些舊的IT理念和某些培訓計劃被包裝成“知識管理”活動。無論就理論或實踐而言都不成系統。 時至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進入第三個時期,即技術主導時期。企業內聯網、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等主宰著有關知識共享的思維。這恰恰證實了某些企業主管的疑慮,即知識管理只不過是“又一起IT炒作”。 不過,在今天,知識管理仍然列在企業議程上。人們認識到:在產品創新、流程改進、戰略決策以及客戶關系等方面,知識確實能夠成為競爭優勢的來源。另一方面,人們也承認:企業內部的知識尚未得到妥善管理。 因此,當今的企業主管們應向自己提出四個基本問題。到底什么是知識管理?我們應如何著手,從何處著手,才能使其奏效?這一次,決定知識管理成敗的因素是什么?最后,我們是否需要首席知識官? 7種知識管理“學派” 知識管理是指對知識的獲取、管理和運用。我對40多家企業進行了研究,以了解它們如何看待知識并進行管理。從這項研究中,我歸納出7種知識管理“學派”。(其特征見下表) 對公司來說,企業文化舉足輕重,知識的獲取、運用和分享,會帶來文化和權力的問題。在我看來,與其圍繞某一項知識管理舉措的需要而試圖改變企業文化,不如根據管理者和員工的現有行為模式來選擇合適的“學派”。而且,這些“學派”并非相互排斥,管理者應根據企業的需求,考慮融合并協調其功能。 首席知識官奇怪的使命 我們對首席知識官的研究表明,這些人大多掌握多項技能,職位描述比較籠統,職業經歷豐富。 他們通常由首席執行官任命,但必須定義自己的職責,并制訂出企業知識管理的議程。其角色集企業家、咨詢顧問、技術專家和設計師于一身。 他們大多數人任職時間不長,主要是因為首席執行官的更迭,有時也是因為公司提前宣布知識管理已獲得成功,或自己被管理咨詢公司挖走。 既然他們并不認為自己在企業內部的職能是永久性的,所以就不得不迅速聚集資源,為有限的任期作出計劃。就此而言,知識管理就像質量管理等其他職能一樣:需要有人發起,然后需要某些外力,但最終企業內部留下的知識管理者將是那些一般的管理者。 因此,在知識管理開展伊始,首席知識官或類似職位可能是必要的,但他們的目標卻應該是使自己失業,并讓企業長期受益。 作者介紹:牛津大學信息管理學教授,坦普頓學院(Templeton College)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