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政策導向下的市場:中國公車采購正進入拐點期

2013年05月13日 16:25  財經國家周刊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葛軒 何珊

  “北舉紅旗,南坐傳祺;中間是上汽榮威在攻城略地。”

  隨著新公務車采購政策漸行漸近,中國公車采購正在進入拐點期。

  4月20日,上海浦東新國際展覽中心,2013上海國際車展首場媒體日,國內各大汽車廠商極盡聲色光電之能事,賣力制造繁華與喧囂的背后,上演著一場爭奪中國公車采購市場的“暗戰”。

  “北舉紅旗,南坐傳祺;中間是上汽榮威在攻城略地。”業內人士如此說。在E1展館,上汽集團將旗下民用版榮威350、550,以及針對中高端公車采購的榮威750、950,全系推出,并高調打出無論“品牌、質量、技術、服務”等都具備國內領先、對接國際競爭的實力。而比肩相鄰的W1館,一汽紅旗H7雖然尚未正式上市,卻已經在全國十幾個省市的政府采購中有所斬獲。廣汽帶來了傳祺,北汽也攜旗下品牌悉數登場,東風、長安,乃至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也悉數到場。

  業內觀點認為,受惠于新一屆政府公車采購觀念的轉變,大變局下,自主品牌正在迎來歷史拐點。

  2012年12月,媒體已經報道出中國高層就領導干部“配車”問題的態度:“我們逐漸要坐自主品牌的車,現在也有了這個設計和生產,老坐外國車觀感也不好。很多外國領導人都坐自己國家生產的車,除非沒有生產。” 不過,4月20日上汽榮威品牌與公關部區域主管鄭榮卿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雖然“官車自主化”趨勢才是初顯,但國內市場的競爭態勢,事實上已經硝煙四起。

  公車自主化,真實現狀如何?

  公車自主現狀

  由于汽車產品開發存在周期性,即一款新產品從概念提出,到研發設計、試驗,再到量產和市場銷售,往往需要3-5年的時間周期。《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調查發現,早在中國車市10年“井噴周期”結束之前,已有數家自主車企主動調整,以應對中國“治堵”元年及行業低速發展期。

  從那時起至今,無論是主動應對市場下行拐點的上汽、吉利、北汽、比亞迪等車企,還是“有心插柳”意圖染指官車市場而開發傳祺(對標帕薩特)的廣汽,以及推出并不成功作品G6(相對標奧迪A6)的奇瑞等企業,在最近的3年時間里,都在漸行漸近的新公務車采購政策中,完成了企業直覺下的提前布局。目前自主官車領域已逐漸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企業:

  廣汽傳祺完成了南起珠三角,北至寧夏,東至江浙地區的公務車市場布局,捆綁民用銷量在內,其銷售一路看漲——2012年全年完成銷售3.3萬臺,今年有望實行銷量6.5萬臺;

  上汽榮威則強力輻射整個華東地區,榮威750對標帕薩特,性價比競爭優勢明顯,而最新消息也指出,榮威950也顯然已經成為紅旗H7的最直接競爭對手,未來有望走入省部委的高端公務用車采購行列;

  而媒體關注度最高的一汽紅旗H7,雖然5月才能正式上市,但已在全國十幾個省部委斬獲超過500臺的大訂單。

  “不過,相對于200萬輛的中國公務車保有量,自主品牌雖然正在加速進入,但份額依舊太小。”4月16日,奇瑞總經辦王瑋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指出,這一實際數字很可能不會超過5%。

  而在此前的采訪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相關領導透露,中國200萬輛公務車的保有量自2010年以來幾乎沒有增減。其中,高端市場中仍以奧迪“一枝獨秀”,輔以少量其他品牌,中低端市場則被大眾帕薩特、別克君威、君越,以及日本豐田、本田、日產等瓜分。“總體而言,合資品牌占據其中大約85%-90%的份額,即170萬-180萬輛;自主品牌不會超過30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指出,目前公務車采購所占汽車市場總體份額大概在2%左右,“市場容量很小,加之多品牌分食,現在還不可能(對自主品牌)在實際銷量上帶來重要影響。”

  公車采購之路

  公務車采購由來已久,但自主品牌卻長期積弱,要厘清這一歷史疑問,需要從中國公車采購路徑說起。

  原國家經委機電局一位退休領導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提供的一份非公開“中國官車路線圖”,可以折射出中國“自主官車”的歷史。

  該材料顯示:1949年-1959年間,中央領導、省部級干部和軍隊高層的“官車”匹配為蘇制吉斯、吉姆、嘎斯轎車及少量歐洲轎車;地廳級干部、縣團級干部,一般配備為軍用吉普車。

  1959年-1984年間,中央、省部級干部和軍隊高層的“官車”為國產紅旗轎車、少量蘇制或歐洲產轎車;地廳級干部、縣團級干部一般配備上海牌、勝利牌轎車和北京吉普等。

  1984年-1999年間,由于國產紅旗停產,同時政策逐步放開對各級官員的官車配置限制,官車消費開始“井噴”。在這一階段,海南、山東等地出現了進口轎車走私猖獗的現象。也是在這一時期,高端如德國奔馳、豐田皇冠、通用別克等品牌,中低端如合資車型桑塔納、捷達等,一起駛上了中國道路。

  1999年后,奧迪在中國高端官車市場采購中長期“一枝獨秀”。奧迪一度以其總銷量的20%占據中國官車高端市場的80%;即使近年其官車采購比例不斷在下降,但每年依舊不低于10%;在中低端市場,則幾乎被大眾帕薩特、別克君威、君越,以及日本豐田、本田、日產等外資和合資品牌瓜分。

  其實,早在1990年代初期,國家就有規定,政府干部用車應該使用國產轎車,但執行起來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國政府機關已購公車中,外資品牌占據了絕大多數。

  199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首次出臺了《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制定了公務車配備標準具體標準。對于不同層級干部的座車配備,國家層面第一次有了排量和價格限制。1999年,中央又對1994年的規定進行了調整和補充,并第一次提出政府采購概念,強調了“黨政機關車輛配備要堅持使用國產汽車的原則”。可惜這條原則,沒有得到嚴格執行。

  在當年的政策中,針對不同層級干部,有了更為明確的配備條件,即“部長級和省長級干部配備排氣量3.0(含3.0升)以下、價格45萬元以內的轎車,副部長級和副省長級干部使用排氣量3.0升(含3.0升)以下、價格35萬元以內的轎車”。同時第一次對其他公務用車提出了標準:黨政機關的其他公務用車一般配備排氣量2.0升(含2.0升)以下、價格25萬元以內的轎車。

  2002年6月29日出臺的“政府采購法”則在法律上對公車采購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同時使得政府采購第一次有法律可依。

  政策催熟

  2012年12月后,“官車自主化”的政策催熟步伐,進一步加快。事實上,關于公車改革的最新方向,早有兩個文件可循,一是2011年工信部發布《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規定的“雙18”標準——排量不超過1.8升,價格不高于18萬元;另一個是2012年2月發布的《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征求意見稿)》,入選的412款車型全部為自主品牌。政府采購用車既擔負著公務重任,又代表了政府形象,不僅要在檔次上相匹配,在外觀設計、功能匹配上都要有所體現。

  今年全國兩會后,曾全程參與2012年度選用車型目錄(征求意見稿)制定工作并擔任專家組組長的董揚向媒體透露,中國公車采購天平正在向自主品牌傾斜。

  董揚表示,正在修訂中的公務車采購標準包括:自主品牌采購比例不低于50%;正部級官員用車標準由此前的不高于3.0升排量、人民幣45萬元降至2.5升、35萬元;副部級官員由不高于3.0升、35萬元降至2.5升、30萬元;普通公務用車則由最高2.0升、25萬元被重新限定在1.8升排量及16萬元以內。

  雖然政策細節尚未公布,但該說法得到了業內相關人士證實,相比較以前的“雙18”標準,公車采購標準和金額再一步下探。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無疑是對占公車采購比例較小的自主品牌的進一步利好,而利好背后將進一步凸顯政策利好的輻射能量。自主品牌以后可以通過拓展公務車市場,繼而帶動商務車需求,并將這種輻射力帶到私人用車領域。

  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指出:“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將涉足官車市場,盡管目前高端產品有限。”上汽榮威鄭榮卿也表示,“高層提出的官車采購條件逐步轉向自主品牌,確實給我們發展提供了好的機會。”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公關總監楊學良也證實,對應于公務車及公司用車市場正在發生的趨勢調整,今年吉利特別成立了機構客戶部。“這幾年自主品牌的品質提升很快,相對合資品牌,已經具有更強的性價比優勢。”楊學良說。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更直白地指出:“領導人選乘什么樣的國產車,意義非同小可。除了是對該品牌質量的最高認可,更是對該品牌建設的最直接拉動。因此,奇瑞戰略轉型,除了首重質量之外,也正在嚴密注視公車市場的最新動向。”

  外患與內憂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采訪中則發現,自主品牌在為“官車自主化”欣喜之余,仍然面臨強大挑戰。

  這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強大的合資品牌。

  作為中國公務車采購保有量最大的合資品牌,2013年春天,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不約而同推出了升級版的新捷達和新桑塔納。

  改款后的新捷達和新桑塔納,均符合去年2月24日工信部發布的《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征求意見稿)》中的相關指標——也就是說,這兩款車仍在公車采購范圍之內。在為保住官車市場而努力的同時,新捷達和新桑塔納將進一步向私車細分市場滲透。

  除了外資品牌的競爭,自主品牌自身也仍有不少短板。

  日前業內披露的一份國內主流車企長期研發投資計劃顯示,上汽、一汽、長安、北汽、東風及廣汽等6家中國主流車企,2011年-2015年的研發投入總額超過1600億元。但在5年前的2008年,豐田和大眾汽車兩家的研發投入就高達130億英鎊。

  公開數據表明,為牢牢占領全球市場主導,跨國車企每年凈利潤的50%都會用于研發,并且積累多年;而由于自主品牌利潤微薄,一些企業甚至需行政輸血才能存活,這導致自主品牌與跨國車企在技術儲備上存在“代差”,而且“追尤不及”。

  除了研發投入不足,“合資自主”寄生于“自主”名義之下,也正在變相漁利“官車自主化”的政策利好。

  4月19日,廣汽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曾慶洪就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一些合資公司中方,為了掙快錢,從外方拿來一個淘汰過時的技術平臺,然后根據中國市場喜好,換個殼子,沒有真實的技術含量,甚至都不環保節能,這算什么合資自主?我是堅決不贊成這種合資自主。”

  有業內匿名人士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指出,除了廣汽傳祺、東風日產啟辰、上汽通用寶駿尚可以說是真正由合資公司投資,集多方(全球)智慧研發,知識產權歸合資公司所有的產品外,其他合資自主基本上都是換殼。“這種‘換殼’不但不能為中國企業積累技術,更在聯手原有強勢合資產品‘圍剿’自主品牌的市場生存空間。”

  上述匿名人士進一步指出,雖有“官車自主化”的政策利好,但中國無處不在的地方保護主義,仍是自主品牌崛起過程中看不見的“內憂”,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官車自主化”的政策利好。

  “其一,區域市場自有品牌強勢壟斷,排斥市場機制下的充分競爭。”他以北京、上海兩地為例,指出上汽集團的電動汽車產品很難進入北京市場;在上海市場亦然,“更遑論比亞迪這樣的純民資企業”。

  這種論斷被比亞迪汽車[微博]高級副總裁吳經勝[微博]所印證。吳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道,“做事情難,跟地方政府打交道,尤其不容易。” 他以比亞迪電動大巴的市場推廣為例,不但面臨地方保護主義,還缺乏國家政策的系統性支持。“比亞迪以一己之力做激活一個龐大產業鏈條的所有事情,困難可想而知。這中間除了電動車研發鏈上的相關技術難題;在下游推廣上,在任何地方都涉及電力、交通、環保、財政稅收、公安等多部門的協調。”吳經勝說,“比亞迪雖確實想以產業報國,但是現實困難面前,冷靜之后只能以在當地建廠方式,摸索如何突破這些藩籬。”

  “其二,截止到2012年底,公開數據統計,中國依舊存在127家整車生產企業。”上述業內匿名人士指出,國內汽車行業確實已經進入深度整合期,但比較跨國巨頭動輒幾百、上千萬輛的全球年度產銷規模,127家中國自主品牌無疑仍在分散行業資源,使得多數自主車企難在規模上上檔次,從而一定程度上依舊呈現散亂局面。

  針對“官車自主”政策新趨勢,4月18日,一位學界電動車專家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中國汽車業一些意見領袖存在利益代言。“整個行業的重大決策,經常被利益集團所左右。”因此,“官車自主化”要想成為不偏不倚的政策利好,不但需要科學透明的決策機制,更需要在細節執行中“陽光化”。

  “像電動車產業,被上升為‘新興戰略產業’之后,全行業就一哄而上,在巨額財政補貼的‘蛋糕’前,做實事的得不到資源,不做事的依靠資源拿到更多資源——只有避免‘官車自主化’政策在執行中出現這種問題,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快速發展,正向崛起。”

  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經濟學者王小廣指出,根據國際經驗,年度銷售1000萬輛的單一市場即可孵化一家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跨國車企;而中國到目前為止,年度銷量近2000萬輛,不但未孵化出一家跨國車企,自主品牌在與合資的競爭中,還面臨隨時可能被剿滅的風險,這些無不說明“行業需要頂層設計的重新調整”。

  王小廣認為,打破“合資迷局”,自主要真正崛起,“首先應與外資品牌‘離婚’。只有直面國際品牌的競爭壓力,用真正的市場機制對抗市場機制,自主品牌才可能真正成長起來”。

  不過,與觀察者謹慎的姿態不同,4月19日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樂觀預期,“現在中國汽車年產銷量都過19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已經占28%,預計隨著自主品牌份額市場的不斷提升,再經過10年發展,自主品牌有望占到國內市場的40%左右;中國也一定會誕生5-6家世界級汽車制造企業”。他認為屆時“長安會是其中一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猜你喜歡

看過本文的人還看過

  • 新聞河南鹿邑原法院院長和女兒在家中被殺
  • 體育弗格森告別演講哽咽 勇士勝馬刺總分2-2
  • 娛樂謝霆鋒為小兒子慶生 張柏芝未出席(圖)
  • 財經劉鐵男被舉報始末:情婦提供關鍵信息
  • 科技手機QQ新版被指二手微信 3萬網友打差評
  • 博客菲律賓軍艦為何敢掃射臺灣漁船
  • 讀書非常仕途:女市委書記的男秘
  • 教育500北大保安考學深造成新時代“掃地僧”
  • 育兒女童遭生父虐待5年:開水燙頭魚線縫嘴
  • 金巖石:從鬼城看中國城市化前景
  • 水皮:熱錢醉翁之意不在酒
  • 謝作詩:真反腐就懲受賄而不要懲行賄
  • 羅天昊:土耳其改革是中國最好的榜樣
  • 劉石: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亂象
  • 葉檀:金融風險正在逼近
  • 陳虎:地方政府投資幾十萬億是否瘋了
  • 張明:如何應對新一輪短期資本流入
  • 陳序:過剩產能急需瘦身
  • 西向東:食品安全監測技術難點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