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 岳
2011年的中國互聯網,以“公”字打頭,關鍵詞是公民、公信力、公眾利益。
太多公共事件從年初開始就讓所有人糾結或興奮:從2010年底擾攘至今的錢云會事件到各地頻發的群體性事件,從正式運營第一天開始就問題不斷的京滬高鐵到7·23動車追尾事故,從一幅偶然在網上流傳的被拐兒童的照片到轟轟烈烈的“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活動,從死命Hold住的郭美美到Hold不住的中國公辦慈善事業,從民間的免費午餐慈善活動到最終由政府保障的免費午餐項目,從一個老兵的故事到“老兵回家運動”,從一個兩歲女孩被碾壓18名路人無動于衷的事故到關于道德和責任的大討論……還有那些看起來細小但是卻讓人感動、傷感、憤怒或是無語的新聞,以及那些與我們甚至這個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的事件和故事,在最初的情緒化表達之后,我們看到的是網民持續的追蹤與追問,是網民或平和或刀光劍影或針鋒相對的討論與爭辯,是網絡作為一個公共平臺和公共媒介最燦爛的表達。
在這個新的網絡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在叩問心門再次發軔,收斂起固化的陳詞與利化的濫調,用全新的角度解讀新聞,彰顯自己的新聞態度。2011年的網絡媒體,顯示出一種強大的讓人無法無視的力量,從悄然形成到公然呈現。網絡成為民間與官方直接聯系的紐帶。
如果之前紛紛擾擾的十年讓我們看到了“網絡暴民”的力量,那么在2011年我們發現一種理性的成熟悄然而至,也許未成氣候,但已有態勢。
2011年的中國互聯網,以“享”字承接,關鍵詞是公益、知識、無界。
共享精神是互聯網帶給這個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偉大的財富。
中國網民在互聯網上獲取知識的路徑從單向的搜索引擎到互動搜索社區,再到針對性問答社區,經歷了三次變革。其基本模型主要以提供開放平臺網民自建的機制為主。這種草根構建的資訊分享王國無疑成為當前互聯網于網民最大的公益價值和網絡紅利。
今年,這種野草式的資訊分享模式有了更多變化,組織化、公益導向和線上線下結合的分享模式開始小露頭角,并有望成為未來中國互聯網知識分享體系中的重要板塊。
從字幕組開始自發翻譯斯坦福大學網絡公開課到門戶網站與之合作推出公開課頻道,到這一行動推動停滯多年的國內高校網絡公開課重新上路,以及由此而來的大討論,我們看到的是互聯網如何從線上推動線下的進步。與此同時,當門戶網站開始和字幕組合作,通過購買正式版權播放那些早已為網民交口稱贊的外國電視劇和電影時,我們發現,共享其實未必意味著經濟上的損失,在文化產品跨越國界的時候,互聯網其實很可能準備了另一種全新的盈利模式,只是我們從未重視或發掘其潛力而已。
另一方面,以青番茄為代表的提倡共享資源、環保循環的網絡實體圖書館,也成為一種新型的知識轉播渠道。而科學松鼠會和其旗下的果殼網,則用文科生的筆觸描繪理科生眼中的世界,將那些冰冷的數據、圖表、符號和方程式變成簡潔而不簡單的文字,普及知識,擊碎謠言,傳播常識。
2011年的中國互聯網,以“智趣”凝聚,關鍵詞是快樂、興趣、群體。
今年的互聯網生活毫無懸念地繼續頂著“社會化媒體”和“社交網絡”前行。拯救剩男剩女們的相親網站依然如火如荼,而曾經紅火的開心網則在微博時代節節敗退,微博的內容分享和微信的語音留言繼續橫掃社會各個階層,同一個話題千萬人分享,造就了茶余飯后萬人空巷的網絡盛況。
但這都不是重點,當那頭傳統互聯網社交模式和內容分享繼續占據網民生活主導地位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一些小眾的、不一樣的網站冒出來搶灘。例如,以興趣吸引用戶,展現不同內容的輕博客點點,以自我專業知識為圈子的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中國版Linked In的經緯網,把科學知識用或平實或戲謔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果殼,以感興趣的音樂聚眾、發現音樂發現朋友的蝦米等眾多智趣網站,用“發現你的另一面”吸引獵奇用戶的人魔網等等。這些網站都打出圈子牌,不是朋友圈,而是同“志”圈,凝聚智趣相投者。
互聯網或許是新媒體,但它最終可能還是要遵從那些傳統媒體曾經遵從的規律:大眾化、目標化、小眾化、細分化。作為平臺的互聯網是技術問題,但是作為媒體的互聯網則是內容問題。無論是1.0時代、2.0時代,還是3.0時代甚至N.0時代,只要目前中國互聯網以流量為根基的商業模式不發生巨變,內容依舊是互聯網最終的依靠和王牌。
當人們說互聯網創新才思枯竭的時候,是否應該回過頭來關注一下人本身而非技術。分出不同智趣的用戶,將興趣內容化、內容社會化才可能凝聚人氣,前途無量。
(本文作者為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