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殼之父”劉夢熊自曝秘訣稱新規對生意無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09日 10:29 《財經時報》 | |||||||||
4月1日后香港聯交所收緊借殼,許多仙股面臨清盤,然而“買殼之父”劉夢熊坦稱:新規則對生意無礙 本報記者蘇娜 4月14日,北京王府飯店9層,“買殼之父”劉夢熊備好清水兩盞,開始對《財經時
今年4月1日實施的上市規則修訂版,明確指出,若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大量新股注入資產,導致控制權變更的,會被視為新上市申請;在控制權易手之后的兩年內,控股股東亦不能因向上市公司注資而導致公司主業改變,否則,也會被視為新上市處理。 據香港投資銀行界人士所理解,是否受新例所限,要看簽訂協議的日期,如果在3月31日前簽約,便可搭上“末班車”。 然而,能搭上末班車的終歸是少數。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現時有21家上市公司,因為財務或其他問題,已經停牌了很長時間,其中不少已經被委任了臨時清盤人。對于這些財困公司而言,除了賣殼,沒有別的出路可以使股份復牌,但在新例實施后,這些公司將被逼上清盤下市的結局。 新新思路 4月7日,大華國際(0600,HK)公告:第一大股東董事總經理李三元近期將所持的38.7%的股份悉數出售給獨立投資者,套回現金7938萬元,導致持有23.5%的黃坤由第二大股東晉身第一大股東,黃坤出身廚師,享有“大廚坤”美譽,于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炒賣地產起家,身價近百億,但在90年代末期大舉投資科網股,在科網股泡沫爆破后一度陷入破產邊緣。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版本。李三元高位套現,透過證券商向市場和獨立人士出售名下4億1778.9萬股份,相當于大華國際38.7%,每股作價0.19元。經營皮革業務的大華國際在今年1月剛剛向黃坤收購其為第二大股東的中國健康公司,作價6000萬元,當中以現金連新股、票據支付。 劉夢熊重點講到兩種規避新規則的借殼路徑。上面大華國際的例子是其中之一。 第一種做法比較大膽,首先由買賣雙方談妥基本條款,然后上市公司原董事會核心成員每人簽一份辭職書,與普通辭職書不同的是,這些辭職書的日期是空白的,即生效日期待定。賣方則支付一定的誠意金,比如價值1個億的殼,支付2000萬元的誠意金。這樣,控制權實質上已經轉移了,買方可以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注資,等到注資完成后,買方再浮出水面。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大約兩次批股,使買方晉身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控制在30%以內,以免觸發全面要約收購。配股可與注資同時進行,注資也可在配股后持續進行幾次,待注資完成后,第一大股東將手中股份悉數拋售給獨立人士,這樣,第二大股東就自然上升為第一大股東了。表面上看,第一大股東的離場純粹是個人決定,但其實不過是依照雙方早已達成的默契行事罷了。 總的來說,第二種方法比較穩妥,但雙方的互相信任也非常重要。 首創嘗鮮 光說不練不行,劉夢熊并非停留在空想。這一次,他搭上了首創集團的總經理劉曉光。這晚八時,他和劉曉光等首創的核心成員會晤,重點是進一步探討首創與信用卡防盜(1051,HK)的合作。 信用卡防盜是被譽為香港“愛迪生”的黃金富一手創辦,公司業務只有一項,就是通過提供信用卡防盜服務,凡是該項服務的使用者,如果信用卡被盜,即使被猜到密碼,盜用者只要取現,信用卡主人的手機會有提示,只要不按通過,則那邊盜用者就不能得逞。這項業務是通過各銀行向信用卡客戶推銷。當時,這項業務的推廣還比較緩慢。 今年2月下旬,北京首創透過旗下香港北京財務投資入股信用卡防盜,持股11.78%,成為第二大股東。劉曉光說入股信用卡防盜,是因為這項專利技術,配合首創在內地的關系,市場潛力巨大。上市公司方面也稱不會改變業務,也不會走多元化路線。 通常人們把借殼和注資聯系在一起,看作一個硬幣的兩面。但劉夢熊認為,“買殼不一定要注資”。他舉例說有一類借殼者是為了建立戰略拐點,實現公司轉型,如早年船王包玉剛借殼九龍倉,成功地趕上了香港地產的好時光,又躲過了船務的低谷。當時的九龍倉集團控制著一個巨大的廣泛的陸地資產,一些旅館、倉庫、集裝箱轉運站、船舶碼頭、商業和居住區設施和公共交通設備。 劉夢熊沒有明言首創要借殼信用卡防盜,但是他算了一筆賬:現在中國境內銀行有5億7000萬信用卡用戶,假定有1/10的人購買信用卡防盜的服務,則共有5700萬客戶,按照每年60元的使用費計算,上市公司每年有34.2億元的收入,以10倍市盈率計算,市值可以達到342億元,這相當于首創當前的總資產規模。當前,信用卡防盜正千方百計擴大與內地銀行簽約,以推廣其產品,而首創與內地銀行的關系,可令這一推廣提速。而黃金富還有很多小發明,都沒有注入這家上市公司,如果賣給首創,另起爐灶也不難。 首創成為信用卡防盜的第一大股東,劉曉光應該是志在必得的,至于借殼的路徑,劉夢熊表示不便說。但他十分推崇大華國際的做法,首創或許也會走這條路線。 新規則仍可能做修改 劉夢熊指出,今年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年,將于9月12日投票。有關人士可能會炮轟聯交所的新政,最終導致新政再做修改也不無可能。畢竟,聯交所的新政并非行政法規,特別是該所在2000年上市后,作為一個企業的屬性更為明顯,這些規則也應該視為商業決定看待,并非不能修改。 聯交所有531家機構投資者,有交易席位的498家,其中知名的大行僅20家左右,對這些大行來說,新規則沒有多大影響,因為他們的主要盈利點在IPO業務。但對于其他多數中小行來說,這些中小行通常都會喜歡炒價格較低的股票,因此存在重組機會的仙股往往會得到他們的垂青。 在借殼重組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投資獲利機會,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如李澤楷1999年借殼得信佳(1186,HK后改名為盈科),原本每股4分錢無人問津,李澤楷進入后,復牌升到3.2港元,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相反,如果任由一家上市公司破產,最終的債務清償可能不到1%,這還是理論數字,如果扣除給清盤人和會計師、律師行的費用,可能等于零。這樣的結果是,上市公司的最后一點血汗被那些中介榨干,而受損的是股東和債權人。上海地產富豪周正毅被查辦后,旗下上市公司上海地產停牌,由安永負責審計,從2003年6月計算,8個月即耗費了各項專業費用1億元。 新規則下,“白武士”只有眼睜睜看著這些仙股坐以待斃,等待清盤。而這些中小行則失去了大量的獲利機會。 不僅這些中小行斷了財路,那些困在仙股的投資者,更是叫苦連天,抱怨聯交所新規則是保護未來投資者的利益,但是卻剝奪了現有仙股股東脫身的權利,他們只能眼看著手中的股票變成墻紙。 劉夢熊點評道:本來聯交所的本意是防止不法之徒往上市公司裝垃圾,把稻草當金條賣給上市公司的行為,但是規定得過于苛責,這種一刀切的模式不利于股市中的仙股獲得新生,那些債權銀行也將成為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