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軍
統計數據顯示,三季度B股上市公司又出現了不同程度減持B股的跡象,有45家B股公司的境外大股東進行了減持,占B股公司總數的40.5%;有26家B股公司的十大股東中已找不到境外股東的名字。其中大江B股原來的第一大股東正大上海有限公司通過三次大規模減持,已經退居第三。
查閱資料可以看出,大江B股連續多年都是微利和虧損,今年如果不能扭虧就將被ST處理,每股凈資產也只有1.12元,而B股股價折合人民幣仍然高達4元,外資股東不斷減持的理由是很明顯的。大多數虧損B股遭到外資拋售也都是因為它們在退市風險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股價仍然很高,給外資提供了全身而退的機會。相對而言,外資對業績較好的B股公司有增有減,屬于正常的市場波動。
如果說上半年有境外股東增持B股的跡象,那么下半年的外資減持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下半年以來國內股市持續低迷,外資期待更好的入市時機。但是,這次外資減持以后國家政策的改變,可能使得B股市場面臨更為尷尬的局面,因為前不久管理層宣布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法人股可以向外資轉讓,此前的禁令從98年開始已經實施了5年時間,緊接著,QFII也宣布從今年12月開始實施。這兩大政策的出臺,不僅意味著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而且讓原本就處境尷尬的B股市場面臨更尷尬的處境。因為兩大政策不僅是外資投資上市公司的渠道增加了,而且在國有股、法人股基本以凈資產值為基礎進行交易轉讓的情況下,B股的價格固然低于A股,仍然顯得偏高,B股的吸引力必然降低。
在沒有外資持股的情況下,相當多的B股上市公司已經是名不副實了。在國內證券市場很快就要全面開放的大背景下,B股的歷史使命似乎已經完結,現在的問題只是,到底選擇怎樣的方式對A、B股進行并軌,不至于對A股市場產生太大的沖擊。
|